暑期安全知识小课堂|如何防范中小学生电信网络诈骗?家长应该如何引导?一起来看→
为了使中小学生
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平安的暑假
河北新闻网特别推出
《河北省中小学生安全知识课堂》
随着网络的普及
少年儿童已经成为电信网络诈骗
新的受害群体
提高学生们的安全上网意识
掌握防范网络诈骗的技能
势在必行
今天推出第三期
防网络诈骗篇
快来学习吧~
07:11
涉中小学生网络诈骗典型案例(以下均为化名)
吴某(11岁)使用母亲手机登录某QQ群,看到有人免费发放游戏皮肤,便添加对方为QQ好友,微信扫描二维码领取皮肤。对方告诉吴某其账号存在非法领取行为,需联系后台工作人员处理,否则要赔付10万元,被判刑1年。吴某非常害怕,添加了对方另一个QQ账号,按照对方语音提示扫描二维码支付6500元,事后吴某母亲发现异常并报警。
黄某(14岁)在玩手机游戏时,网上有人表示要高价购买黄某的游戏账号,随后双方添加为QQ好友。对方让黄某某登录一个叫“下芬购”的网站,称该网站为正规游戏交易平台,黄某某同意出售账号,但对方称用来购买账号的钱款被“下芬购”网站冻结,需黄某某充值进行交易确认,黄某某便在该网站充值2次共3000元,后发现对方的QQ联系不上,该网站也无法登录。
谭某(12岁)在玩手机游戏时,有人添加其为微信好友,并宣称可以帮其解除未成年人手机游戏的时间限制。谭某某信以为真,并依照对方的视频指导,偷偷使用家长手机先后3次扫码支付,合计被骗3800元。
马某(10岁)在快手刷短视频时,看到免费领取游戏装备的信息,根据指示加入某QQ群,在客服引导下领取游戏装备。随后客服以账号被冻结为由,要求马某某转账进行账号解封。马某某先后转账5笔共计4300元,事后发现被骗。
王某(13岁)在某粉丝QQ群看到推送信息称,进入某QQ群可以免费抽奖和领红包,便申请加入了该QQ群。不久群里的“工作人员”告诉王某,其被公司抽中一等奖,奖金6000元,并获得某明星签名。根据“工作人员”指示,王某在该QQ群里先后发红包8次,合计被骗5000余元。
朱某(14岁)被朋友拉入了一个QQ群,群里通知可以投票获得返现。在扫描对方二维码后,被要求输入代码88.8,朱某输入后发现手机被扣款88.8元,且无返现通道。随后对方添加朱某为QQ好友,称因朱某转账为未成年人转账,导致公司账户被冻结,必须按要求操作才能解除冻结,否则将通过法院传唤其父母,并要求朱某操作解冻时不得让父母发现。朱某按对方要求出示了父母的付款码,被对方扣款12600元。
涉中小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1.免费皮肤“大陷阱”
宣称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骗取中小学生钱财,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2.红包返利“杀鱼盘”
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中小学生入群,再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
3.“解除防沉迷”骗钱财
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4.主播发“福利”
诱骗中小学生加入粉丝群,再以打榜等名义进一步实施诈骗,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福利礼包或限量明星周边,诱导中小学生进行转账或刷单。
中小学生要做到“四不轻信” “四不要”
1.“四不轻信”
①不轻信任何宣传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②不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告知父母以防受骗。
③不轻信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职皆是骗局。
④不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
2.“四不要”
①不要随意转账汇款,在网络聊天中如涉及汇款,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
②不要轻易扫描二维码,不要随意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不下载非正规渠道的APP。
③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包括家庭住址、手机号码、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以及任何密码等。
④不要盲目行事,在受到威胁、恐吓时,不要慌张,保持冷静,要及时与父母沟通商量,不要因为担心父母责备而被犯罪分子牵着鼻子走。
家长们要做到“四注意”
1.注意保管好自身手机,做好支付安全措施,不要轻易告诉孩子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支付密码。
2.注意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防骗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提醒孩子一旦遇到问题要及时向家长求助。
3.注意引导孩子合理使用互联网,帮助孩子设置青少年模式等。
4.注意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一旦孩子不慎遭遇网络诈骗,请及时拨打110报警。
温馨提示
理性适度 远离网络沉溺
加强防范 警惕网络诈骗
祝同学们度过一个平安、健康、
快乐、充实的假期。
绘图:石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