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148名"苏教名家"工程培养对象走进南大 名校长谈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培养

  

  7月8日上午,为期两周的"苏教名家"培养工程"走进学术殿堂 感受学术前沿"学术周活动在南京大学正式启动。来自全省148名"苏教名家"工程培养对象参加开班仪式,就如何实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培养交流了经验和做法。

  "苏教名家"培养工程是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人才项目,从2020年起,用10年时间,每年从全省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职在岗教师、校长,以及教科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等单位的正高级教师或特级教师中,遴选不同年龄层次的培养对象50人。南京大学有着历史悠久的师范教育传统,2019 年率先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了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同年11月,正式启动了"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旨在打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壁垒,从人才培养、师资培育、教育衔接、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彼此支持。

  贯通培养实现基础教育和高等学校双向奔赴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要强调贯通培养呢?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朱焱说,两个教育阶段的办学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时代新人。他用“双向奔赴”来形容“贯通式培养”,即主动的、有意识的、成体系的连贯式、交叠式培养,而不是泾渭分明地等待,或者随遇而安地望天收。作为基础教育的一员,他特别呼吁中小学加强这种主动性和责任意识,而且也不是说只有一小部分学校来参与,应该参与的越多越好。更好的学校意味着更丰厚的土壤和更良好的环境,人才才能不断地长出来、冒出来。

  他介绍说,南京一中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显示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特色课程。逐步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课程矩阵。除了国家课程之外,还有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等。这里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院士1课堂”,计划邀请100位院士科学家进校园,让南京一中的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浸染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目前已开了近30期。第二,综合项目。南京一中与江苏省工程师学会联合打造了“江苏少年工程院”,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指向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江苏少工院面向全省中学生,以冬夏令营的形式开展活动。小营员们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展露出非常好的潜质潜力,而我们的这种活动设计和学习方式对于潜质的激发和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个项目是于2022年启动的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应该说,首届数理班学生一年来的综合表现非常亮眼,他们已经显现出在国家需要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方面的浓厚兴趣和潜能。第三,学习空间。去年,省级物理实验创新研发中心落户我们的北校区,这个创新中心和学校原有的物理、生物等课程基地一起,共同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型学习空间,这种基于学科又高于学科的实践性、研究性场所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原有的课程实施模式。应该说,无论是课程、项目还是空间,这三种方式中,一中主动链接、高校积极开放,这个思路是始终贯穿其中的。

  多维度实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培养

  

  南京市中华中学校长朱征介绍说,双高合作可以从多个维度开展,如邀请高校教授学者走进中学,为师生开展科学人文等领域的专业讲座,让中学生了解不同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打开学生视野,激发兴趣;也可以组织中学生走进高校,参观实验室和相关展馆,了解我们高校的研究项目和成果,树立科技自信,也可创造条件让中学生在其中开展相关研究实践,弥补中学实验条件及场馆等硬件不足;高中高校也可以在讲座、参观的基础上,共同开发双高合作课程及研究项目,构建创新后备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让中学生和大学生围绕某个研究项目组成学习共同体,也为大学生走进中学开展教学实践提供平台。中华中学这两年与南京大学共同组建南京大学-中华中学“卓越先锋培养中心”,南大的导师团队将跟踪结对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定期开设学术讲座与先修课程,协助开展学生生涯规划与研学活动,助力“英才计划”、助力“强基计划”。这也是探索高水平大学与高品质高中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引领之举,也是高等教育分享资源、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跨越之举。

  

  江苏省宜兴中学副校长张海强告诉记者,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的贯通式培养拟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1.综合素养的贯通。人的发展是连续的,发展目标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本质在于学生综合素养教育的培养衔接。因此,教育应从“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本位,回归“人的发展”的生命本位。2.学习方式的贯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诞生,教育和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基础教育要变革学习方式,突出实践性、情境性学习,积极推行中学生的一对一导师制和高中生学院制,以期与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相适应。3.知识内容的贯通。学科知识是累积性的、难度和广度是递增的,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要通过课程衔接实现知识的贯通,设置好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适应的课程梯度和难度,以确保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连续性。如大学先修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各类项目研究课程等。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副校长,西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学博士,苏教名家首批培养对象马维林介绍说,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实现人才培养的学段衔接贯通,这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基础教育来说,克服过度功利的教育倾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筑牢理想信念、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思维素养基础,这有助于学生升入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教育要着眼学生未来发展,提升教育的思想性、学术性、创新性,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从高等教育来说,进一步加强与基础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在提升基础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升基础教育课程质量、拓展基础教育学生实践空间等方面创造条件,在内容与机制方面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合作的水平。从根本上说,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贯通是全面育人理念的贯通和课程实施的贯通,在此基础上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展项目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优秀人才。(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迪 通讯员/南瑄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