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外籍教师对华认知:特征、影响因素及应对——基于S大学的调查研究
[摘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背景下,要构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国际人才生态,及时掌握外籍教师对华认知情况尤为必要。通过对以S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国际学者的调研发现,国际学者群体对华认知受到对华国际关系、国际人才治理水平和国际传播三重因素的影响。新形势下,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中外智力合作、优化国际人才治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立知华友华爱华的外籍教师队伍。
[关键词]外籍教师;对华认知;国际人才
全球化时代,对于中国大学而言,加快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关键,在于抓住全球学术人才流动的新变化,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务实的策略吸引和集聚全球优秀人才[1]。在中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国际人才发展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境外专任教师开始以全职身份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等事业。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显示,高等教育学校外籍教师的总数从2005年的6228人增至2021年的18458名,增长近2倍;拥有博士学位的外籍教师比例从2005年的16.7%上升到2021年的59.3%。外籍师资的数量与质量均迅速发展,使之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背景下,分析研究高校外籍教师群体的对华认知情况,有利于维护涉外领域的安全稳定,提升外籍人才群体的对华认同,营造有利于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使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受访外籍教师信息表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高校外籍教师的研究重点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高校聘任的外籍教师以语言类为主,这一时期的外籍教师数量很少,仅是高校师资队伍的“点缀”。华南某大学外语系外籍教师麦克·阿基拉斯托撰文指出,当时中国大学聘请外籍教师的几点理由包括:一所引人注目的学校有外籍教师存在的必要;聘请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来我国教英语口语课和写作课比中国教师效果更佳;聘用外籍教师教授一些学校目前还没有合格师资的课程[2]。
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助推了外籍教师数量的快速增加,同时给高校外籍教师聘任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带来不小的压力。王敏丽提出,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迅猛发展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实施,外籍教师的引进和管理、外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其分析了外籍教师的作用、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外籍教师使用与管理效能的对策[3]。章丽辉等以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例,初步建立了外籍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应用于学院外籍教师的筛选和聘用,并进行课程教学的质量跟踪研究[4]。这一时期,外籍教师仍以语言类为主,针对外籍教师的研究较多关注聘任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印发,提出“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更多数量的外籍专家作为海外人才被引入大学,成为大学师资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此时,较多学者围绕中外大学国际化人才战略比较[5][6]、海外人才引进和流动[7]、师资国际化的主要策略和问题[8]、外籍学者集聚现状及制约[9]、跨文化交际问题[10]等展开研究。
以2017年中美贸易争端为标志,中西方尤其是中美之间的竞争进入了新阶段。国家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当前针对外籍教师的研究更多围绕关乎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海外战略人才引进和使用展开。樊继达提出,对于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国内高校应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打造一流发展平台,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掌握发展主动权,以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引领国家高水平创新[11]。
上海大学举办外籍教师迎新交流研讨会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双一流”建设大学S大学为研究对象,该校以人才强校和国际化战略作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战略,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外籍教师数量达到102人。研究选取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波兰、泰国等国家的全职聘用外籍教师代表开展深度访谈,访谈对象选取考虑了国别、学科、年龄和学术层次的差异性,以“序号-来源国缩写-姓名首字母缩写”的方式进行编号(如下表)。
访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1)如何看待当前国际形势演变态势,尤其是各国对华关系的现状;(2)如何看待中国各级政府的人才政策、制度、举措,与其他国家的人才政策有何异同;(3)对当前中国高校国际教师的事业发展及生存现状的看法;(4)一个国家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力的方式有哪些,对于中国在这方面的提升有何建议;(5)对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改善国际教师生存环境方面的意见及建议等。
二、高校国际学者对华认知现状
访谈结果显示,国际学者认为中国综合实力及国际地位快速提升,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存在于美国、欧洲、大洋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威胁论”等对华负面舆论和打压中国的政策对国际学者来华工作交流造成一定压力。此外,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是国际人才选择来华的主要动因,但高校的管理体系基本在中文环境中运行,语言问题造成了非中文母语的外籍教师游离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体系之外,对融入事业发展共同体造成了一定障碍。
与此同时,在华经历使外籍学者对华认知产生改观,普遍认为中国国际传播渠道有限造成海外形象与现实不符。访谈结果显示,国际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在通过国际传播改善国家形象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美国籍学者YZ说:“中国对外传播的叙事方式要为国外受众所接受,这方面应有所改变。”德国籍学者GS表示:“我对中国的印象和德国媒体所报道的中国完全不一样。”波兰籍学者MB认为:“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比较片面。没来过中国的人并不了解中国,我觉得了解中国最好的方法就是来中国看看。对于国际学者群体来说,组织国际研讨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澳大利亚籍学者YC说:“国际传播可以从发展中国家突破。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帮助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越南、巴西等东南亚和南美洲的很多国家。”
三、影响国际学者对华认知的三重因素分析
国际学者群体对华认知受到对华国际关系、国际人才治理水平和国际传播三重因素的影响。
(一)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下各国对华战略调整,中国与美国等大国国际关系演变是影响国际学者对华认知的外部因素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不断上升,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产生的焦虑也在上升。无论出于什么动机,世界都更加关注中国[1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作出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调整。近几年,美国政府不断拉拢盟友和伙伴国共同遏制中国,严重影响了科技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利于世界科技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一点,本次访谈的几位国际学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二)国际人才治理体系和生态建设决定了人才在华事业发展观和满意度,是影响国际学者对华认知的内部因素
后疫情时代,全球人才竞争白热化,人才的战略性地位和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国纷纷开启新一轮人才战,实施“短平快”的人才争夺战略,放宽移民政策吸引海外优秀人才,通过支持平台载体吸引和利用全球高端人才,形成人才聚集的“生态圈”,产生“以才聚才”的强磁场效应。当前,我国高校的海外人才引进和使用,面临半开放性的国际人才市场与计划体制的国内人才市场不对称问题。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府主导色彩鲜明,市场的主体作用发挥有限,传统引智模式难以适应国际人才流动的新形势。中国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工程多为国家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更多凸显了国家意志,这也是西方国家打压中国人才引进所针对的核心所在[13]。此外,受访国际学者提到,在华工作需要更加良好的人才生态。从人才的发展观和满意度的视角提升国际人才职业发展环境,是吸引国际人才的根本,也应是政府和高校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的着力点。
(三)国际舆论的对华态度和不公正言论一定程度影响了国际学者对华认知,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是影响国际学者对华认知的媒介因素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强“信息舆论战”。从国际舆论格局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多元竞争格局下,逆全球化思潮在国际社会抬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基于强大的信息技术综合实力和优先发展起来的现代传播体系,竭力维护其在国际话语权格局中的垄断优势和霸主地位,试图加深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刻板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外宣方针。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与实效性。但总体而言,受制于当前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国仍难以赢得西方民众的广泛认同,在信息传递、形象展示、价值观表达等问题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大学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华国际学者既是国际国内媒体的受众,受双重传播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在国际格局与国际关系深刻演变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引导国际教师群体树立更加客观冷静的对华认知,营造有利于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传播中国正面的国际形象。
上海大学外籍教师科研政策介绍会
四、新形势下高校提升国际学者对华认知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中外智力合作,促进学术创新和人文交流,为增进国际学者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认知搭建平台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在新冠疫情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我国外部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特殊背景下,该意见的发布宣示了我国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的坚定决心,以及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坚强信心。中国始终致力于深化拓展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大学国际交流合作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国际学者在中外大学交流合作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高校应实施积极的国际引才政策,发挥国际学者的关键作用,以中外智力合作促进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解决世界和区域共同面对的问题。以S大学为例,学校的102位外籍专家中,全职45人,国际学者成为学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学校通过实施“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国际访问学者项目”等专项计划,有效推动中外学者以项目合作方式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及其产生的效应,不但让参与其中的国际学者感受到中国大学主动对外开放的姿态,也增强了对中国大学乃至中国科技创新、人文底蕴的认知。
(二)加强国际人才治理能力建设,建立良好人才生态,增强国际学者对在华事业发展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竞争背后是制度竞争。良好的国际人才生态,是决定国际学者对华认知的关键因素,也是吸引和使用好国际学者的根本。为使国际人才能够长期为我国大学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应构建有利于国际人才长效发展的支持机制,为国际人才创造有利于职业目标实现的职业发展机遇,支持国际人才的快速融入和专业发展,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国际人才了解学校为其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政策,提供有关科研项目申报、科研助理聘用、学生指导、实验室管理等各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服务。除用各类引才政策的优厚待遇吸引国际人才外,还需要加强国际人才及其家庭来华工作和生活的“软环境”。这不仅需要政府继续加强国际人才管理的法治建设,完善国际人才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法律法规,实现国际人才在华发展综合环境的不断优化,也需要高校统筹设计,为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人才及其家庭提供更便捷的跨国迁移和安置服务,吸引国际人才来华工作,为国际人才快速融入、安心发展提供保障。
(三)加强大学在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以国际学者为对象,采用以受众为视角的叙事方式开展“读懂中国”的国际传播尝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能否在传播中有效平衡、协调、处理政治文化的差异性,在承认差异性的同时力争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是我国大学国际传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国际学者具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国际学者为对象的国际传播要考虑受众的背景、文化的多样性。例如,上海推出的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全网点击量超过10亿次,成为现象级爆款产品。该作品的成功,在于“外眼”这个独特视角,在于讲故事的外国人的多样性。
面向国际学者讲好故事,一方面需要科学、巧妙、有效地应对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另一方面,需要对接国际通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则,将中国新时代教育队伍建设的要求,如教师职业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学术规范等,以国际学者可以理解的叙事方式明确地传递给他们。(作者 来慧洁系上海大学国际合作处副处长。本文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研究”[项目编号:C2022059])
参考文献:
[1][9]俞蕖.中国顶尖大学外籍学者集聚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探析——基于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数据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08):62-69.
[2]麦克·阿基拉斯托.如何提高外籍教师的使用效益[J].高等教育研究,1993(04):90-95.
[3]王敏丽.中外合作办学与外籍教师管理问题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9):48-50.
[4]章丽辉,钟圣怡,刘增路.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外籍教师胜任素质模型的探索——以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18(06):17-21.
[5]翁丽霞,陈昌贵.中美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比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94-100.
[6]江小华,张蕾.中韩研究型大学师资国际化战略及其成效的比较研究——以清华大学和首尔国立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7(2):81-87+93.
[7]阎光才.海外高层次学术人才引进的方略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11(05):49-56.
[8]吴帅.我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梳理及分类比较[M].吴江.第一资源(2013年第2辑·总第24辑).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31-40.
[10]刘新颜.高校外籍教师管理中的文化冲突现象探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78-80.
[11]樊继达.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09):48-51.
[12]徐坚,权衡,周方银,等.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习近平外交思想笔谈[J].国际展望,2021(05):1-24,153-154.
[13]李北伟,路天浩,李麟白.中美科技竞争环境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21(18):26-31.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7期)
作者:来慧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