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广西90后夫妻,隐居深山12年连生10胎,如今过得咋样?

  “现在有9个,肚子里还有一个。”

  2020年,在网络上盛传的一段视频中,90后男子韦国则腼腆地说起了他的家庭状况。

  让人意外的是,在当代年轻人普遍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今天,这对90后夫妻竟然在深山里,12年连生10胎!

  明明许多人养一个都叫苦连天,他们为何会如此热衷于生孩子?一家人又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韦国则出生于1991年,是广西河池市都安县人。虽然他不是父母亲生的,但由于家里只有他一个,所以父母竭尽全力地把最好的都给了他。

  为了让他读书,他的父亲拖着病也要到山上去干活,母亲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着他翻过山头,送他去隔壁村的学校。相对于村里的其他孩子来说,他已经幸福得多了。

  但与此同时,他也比其他人更孤单。当地的人还信奉着老一辈“多子多福”的思想,所以同龄人大多都有兄弟姐妹。遇上闹矛盾时,他总是寡不敌众。

  

  无忧无虑的生活,到他11岁那年就戛然而止了。那天,一位邻居风风火火地跑来了学校,让他赶紧回去,说是他的父亲病逝了。

  他急急忙忙地赶回了家,从此就再也没回过学校。他接替父亲,承担下了家里的农活,靠着贫瘠的土地和母亲相依为命,勉勉强强地渡过了最艰难的三年。

  14岁时,他的个子长高了不少,力气也比前几年更大了些,所以就跟着同乡的人一起去了广东。因为年纪小,又没有文化,所以他只能去给别人当小工,在工地、饭店和农田间辗转。

  

  后来,村里来了一个给深圳工厂招人的劳务中介,宣传:工厂不仅管吃管住,而且还能有一笔丰厚的工资,听得全村人都垂涎欲滴。

  于是,他就和村里的一群年轻男子一起,坐上了前往深圳的大巴车。车在一家电子零件生产厂前停下,经过几天的集中培训后,他们就走上了生产线,开始每天12个小时的机械劳动。

  由于韦国则是瑶族人,说不好普通话,所以他平时很少与人交流。每天过着工作、吃饭、睡觉三点一线的生活,偶尔有空闲时间,也只是看看《故事会》打发时间。

  

  原本性格内向的他并没有着急谈恋爱,但缘分却先一步到来了。2007年,在为数不多的一次外出吃饭时,他认识了在餐馆打工的蒙秀萍。巧合的是,他们是老乡,年龄也只差一岁。

  同为身在异乡的打工人,两人说起话来也倍感亲切,很快就熟络了起来。随着话题逐渐深入,韦国则也慢慢了解了对方的家庭情况。

  蒙秀萍是广西大化县人,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却很多。她三个月大时,母亲就因病去世了,父亲微薄的收入不足以负担她的学费,也常常忙得顾不上她,所以就早早地出门打工了。

  

  两人相似的经历让他们惺惺相惜,没过多久就走到了一起。到了年底,他们一起回到了广西老家。

  因为两人都不够法定年龄,无法领结婚证,所以在当地的镇上和双方的亲戚吃了一顿饭后,就算结婚了。

  第二年,年仅18岁的蒙秀萍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考虑到家中还有农活,老母亲年龄也大了,她就和韦国则商量,让她留在家里种玉米,顺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韦国则也赞同她的想法。同时,为了方便照顾家里,他辞了工厂的工作,找了一个建筑工地打零工,挣200一天的工钱。每个月一发工资,他就自己留下一些生活费,然后把剩下的钱都打给家里。

  一年下来,他基本上只回过两次家。一次是年中农忙的时候,另一次是年底过年的时候。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所以夫妻俩平时都靠打电话联系。

  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夫妻感情,虽然相处的时间不多,但蒙秀萍的肚子却没有歇下来过,接连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十个孩子。

  

  如果不是游玩的人在无意间遇见了他们一家人,还拍下了视频的话,可能他们永远都不为人知。

  可是,明明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为何还要生下这么多孩子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夫妇二人都是坚信“多子多福”的。他们一个从小缺乏父母关爱,一个从小没有兄弟姐妹,在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就格外渴望有一个热闹的家庭。

  或许是对生活的要求不高,蒙秀萍不觉得自己生孩子辛苦,韦国则也不觉得养孩子累人。他们非常欢迎每一个孩子的到来,并不会像其他家庭一样,因为要多养一个而愁眉苦脸。

  

  他们对于生孩子这件事,一直都没有太过在意。村医曾嘱咐过他们,怀孕之后要定期去医院产检。但是他们为了省钱,不仅不做产检,连前四个孩子都是韦国则的母亲自己接生的。

  生大儿子时,家里没有剪刀,就直接用务农的镰刀割的脐带。生老三时,蒙秀萍难产,竟是让她坐在椅子上生了一个多小时,也不送医院。

  直到后来规定,私自接生的孩子不能出具出生证明,他们才开始去医院生产。尽管很多细节他们已经记不清了,但医院生孩子花下的6000元钱他们却印象深刻,因为这笔钱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贵了。

  

  他们家的孩子出生后也没有奶粉养,一岁之前,都是靠母乳和玉米糊喂养。不得不说,在这样的条件下,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平安出生,健康长大,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除此之外,不会避孕也是他们能一连生下十个孩子的重要原因。据韦国则说,他其实并没有想要这么多孩子。

  村里的书记以前带人去他家宣传过计划生育政策,也给他们发过计生用品,但他不懂怎么用,所以只能放下。

  

  他唯一知道的避孕方式,就是村里人说过的结扎。但大家都说,那个人结扎后,身体就不行了,干不了活。他怕自己做了之后,没办法赚钱养家,所以一直不敢出去。

  他也想过让妻子结扎,但是医生检查后却说,妻子的身体不好,不适合做结扎手术。所以这么多年来,只要怀上了孩子,他们就会把孩子生下来。

  生养孩子对于女性来说,本身也是极为耗费身体的一件事。频繁的怀孕和生产,让贾秀萍的身体得不到休养。再加上平时在家中的操劳和严重的营养不良,她的身体早已透支。

  

  当她和丈夫坐在一起时,谁也不会觉得这个皮肤枯黄、满脸皱纹、眼窝深陷的女人,和身旁的年轻精神的男子是同龄人。明明只有30岁,看起来却比许多40岁的人还要显老。

  连她自己也说,生孩子落下了不少的毛病,平时稍微做点事,胸口和腰椎都会刺痛。好在他们已经决定,在第十个孩子出生后,就去“上环”。

  虽然孩子生得多,但是由于韦国则常年在外,所以连他这个做父亲的都经常记不清孩子的名字,遇到有人问“老七叫什么”时,他只能起身去翻户口本。

  

  然而,孩子生了快一个足球队了,夫妻俩的“福”却遥遥无期。

  韦国则的养母病逝后,他就没再外出打工,而是一边在家种田,一边在附近找些零工贴补家用。

  

  他们所在的河池市都安县是全国最大的瑶族自治县,也是常人鲜少踏入的深山老林。

  这里虽然看起来茂盛,但其实是个地少人多的地方,薄薄的土层下大多都是岩石,能耕种的耕地极少。零星的平地上,一般都种着玉米、南瓜等好养又饱腹的作物。

  韦家一家有十几口人,但田只有两亩。就算全都种玉米,也不够全家人吃。所以他们的玉米不仅不卖,每年还要另外花钱买。

  

  虽然韦国则信誓旦旦地说,只要孩子们想读书,他就一定会供他们读书。但事实上,仅靠他那点微薄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家庭条件有限,所以弟弟妹妹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的衣服,而哥哥姐姐身上穿的则是驻村书记募捐来的。

  已经生下的9个孩子里,有6个都到了上学的年纪,只有4个大的在隔壁村读希望小学。

  

  韦国则一个月最多能挣5000元,但这些钱买完生活用品和食品之后,就所剩无几了。这要是无病无灾还好,如果遇到点事,他们一家将难以维持下去。

  后来,他们的视频传到网上后,有不少人都打着“为他们一家人好”的旗号,找过韦国则,表示想要收养他的孩子。

  对此,他感到十分生气:“就算再穷,也绝不抛弃任何一个孩子。”

  

  对于韦国则来说,这些人的请求无异于是一种侮辱。他自己就是个被亲生父母抛下的人,又怎么会再去抛弃自己的孩子呢?

  随着视频不断被转发,他们一家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经领导开会决定,将免除韦国则家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书本费和学杂费。如果能考上大学,他们也可以享受针对贫困生的无息贷款。

  除此之外,还为他们一家12口人,每人都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每人每月可以领到350元的低保补助,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七八项补助,他们一个月可以领4200元。

  

  后来,扶贫企业出资修建的保障房建成后,村委会也为他们一家安排了一间150平米的二层小楼,保证他们有地方住。虽然没钱装修,但一家人总算不用去住深山里的木棚房了。

  韦国则虽然不富裕,但他毕竟见识过深圳的繁华和读书人的优越,所以他一直鼓励所有孩子都要读书,并承诺,只要孩子读书,他就是贷款,也一定会供到底。

  孩子们也争气,老大和老二经常都是班里的第一名,老三是个女儿,但也不输两个哥哥,在班里也是前几名。

  

  平时上学时,因为学校离家比较远,所以四个大孩子都借住在亲戚家。到了周五,大哥才领着大家走山路回到家里。

  相比于城市的孩子,他们更像是停留在了上个世纪。回家后没有游戏、玩具和电脑,只有干农活、洗衣、做饭、带弟弟妹妹,自己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尽管希望孩子们能出人头地,但韦国则最看重的还是孩子们的品性。所以平日里说得最多的,其实是不准干坏事。还会在孩子每周回来的这两天反复强调,要懂事,要有礼貌。

  

  如今,韦国则的大儿子已经快14岁了,最小的那一个也快两岁了。韦国则每月的工钱加上政府的补助约有一万元,一家人的生活也还过得去。

  在这个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时代,他们的选择或许在许多人眼中都是自讨苦吃,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们起码是纯粹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虽然不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但他们从没有将任何一个孩子当作负担。钱不够就挣,挣不够就贷款,这样的洒脱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