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山东美术馆“游览”大湾区

  近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山东美术馆承办,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协办的“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

  

  据介绍,本次展览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特展,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主题创作和民艺调研两个单元,展出潘鲁生教授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创作的彩墨作品32件。在炎热的暑期,游览大湾区的渔港、码头、村落、街巷,走进大湾区的意象世界,能够于静谧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中体味到充盈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名文化学者,潘鲁生多年来致力于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共荣的发展之路,他长期以大湾区为田野调研点,观察文化发展与产业融合之路。在澳门举办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上,他倡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意设计联盟”,推动设计创新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对于潘鲁生而言,大湾区总是有着无尽的文化魅力。五年来,他寻访文化古迹,走访手艺人,临景写生,足迹几乎遍布大湾区的城市与乡村。他从熙攘的老街巷中,体味着时代发展的印迹;他于盛大的祭祖仪式中,领悟到香火相续的绵延;他在都市涌动的人流中,感知到文化乡愁的寄托……这一切凝视与沉思,又被他用彩墨的方式展现出来。

  “寄情大湾区”系列彩墨作品,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多视角、多维度呈现大湾区城市与乡村、文化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文化景观,新旧交织,时空交错。这些作品大部分为潘鲁生于疫情中创作,是在封闭的校园值守期间完成的。那段特殊的时光,他经常一个人静坐于画案前,检视写生手稿与调研记录,回望田野经历,在大湾区多元文化的复杂性中,领悟到画境之美。

  

  

  

  潘鲁生长期担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在学院建校五十周年之际,推出“寄情大湾区”主题巡回展,寄寓他深厚的教育情怀与文化理想。此次展览既是画家本人阶段性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回顾,也是其人生之路的一个全新起点。

  展览开幕当日,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机构院校的专家学者在参观画展后,在美术馆举办的“当代彩墨新画境——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创作研讨会”上,从创作背景、艺术语言、创作题材、社会意义、语境转换、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探讨。研讨会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主持,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介绍了策展理念。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认为,展览从民艺调研到彩墨创作,呈现了潘鲁生对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协同发展融合共生之路的探索,展现艺术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记录与洞察;展示艺术家在文化传承脉络下,以传统笔墨语言为媒介,借助现代艺术形式,以客观平视的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变化的记录与思考。潘鲁生的彩墨艺术是发源于传统并呈现当代性的个性表达,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现代转换意识。

  另外,本次画展没有开幕式,一群热爱艺术的孩子们,以“游览粤港澳大湾区,同心共绘百米长卷”的创意方式,开启观众的大湾区视觉之旅。面对一幅幅作品,孩子们兴奋地谈着自己对大湾区的印象,“海连着天,一望无边,满眼都是蔚蓝色”“高高的楼上闪闪的灯,大大的货船排着队驶进港湾”“多彩的霓虹灯把天空都照得五彩斑斓”“整齐的锅耳墙,成片的油菜花”……孩子们的感受千奇百怪但无一重复,正如青春从来不被定义般,他们对艺术家作品的描述简单却富有想象,不同的区域、建筑、场景在他们的联想中融为一体,正是带着这种对于未知的期待与想象,才能描绘和创造出充满希望的大湾区蓝图,就像孩子们的未来一样,充满活力和希望。

  潘鲁生来到现场指导孩子们用手里的画笔记录和表现事物,锻炼他们观察世界和表现自我的能力,鼓励他们在感受彩墨力量、创造美的同时,以艺术的方式表达情感。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与互动,艺术家寄情大湾区的心愿,在孩子们的画卷里也得到映现。潘鲁生说:“我童年时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临摹新年画,那是学画的起点,也是艺术的启蒙。”展览上的临摹活动既是艺术体验,更是希望与传承。

  据介绍,“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展期将持续至8月27日。作品在山东美术馆首展后,还将在深圳、澳门、香港等大湾区城市巡回展出。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原 通讯员 石龙潭 刘阳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