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类让老师反感的家长,孩子可能也跟着被区别对待,你家在其中吗

  在这个教育内卷的时代,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得到老师的重视。

  有的家长不惜安排“送礼”之类的,企图跟老师能够拉近关系,让孩子可以得到老师的照顾。但现在的教育制度下,“送礼”之类的事情对老师还是挺敏感的,所以家长们即便是有心也无力办到。

  

  老师们也给家长强调,自己对孩子会一视同仁,让家长不用想这些“捷径”。但事实上,我私下里咨询过一些当老师的朋友们,他们都表示,老师的工作也很辛苦,教学授课之余,也承担了家园交流的责任,某些家长的一些行为,还是挺让老师反感的。

  

  尤其是这4类家长,易让老师生厌,孩子跟着受牵连:

  家长们都知道,从孩子进入幼儿园阶段开始,各种家园合作的任务就来了,比如说一些亲子手工作业、绘本制作、手抄报等等。

  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重视,或者是拖拖拉拉、敷衍了事地完成,老师肯定也有些不是滋味。众所周知,有的任务并不是老师的个人行为,而是学校的统一任务要求,老师也要提交整体任务的,不配合的家长很明显会拖整个班级的后腿,让老师左右为难。

  

  一次、 两次、三次……每次都是个别家长的表现“突出”,这类家长很难在老师心目中留下好印象。

  做一个配合度高的家长,老师自然更喜欢。特别是一些学校统一布置的任务,家长能做早就别拖沓,宜早不宜迟,何必要让老师三催四请,增加老师的额外工作呢?积极的家长,在老师看来,也是对孩子教育重视的一种态度。

  有的家长,事业上可能已经功成名就了,在人前就爱摆出成功人士的架子,在老师面前都不例外。

  老师是一份值得受人敬仰的职业,虽然不需要家长们阿谀奉承,但基本的尊重还是要有吧?在老师面前爱摆架子,或者总是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家长,也很难得到老师的平等尊重。

  

  毕竟老师也是人,在家长面前,老师如果觉得有了距离感,对待孩子或多或少可能会有区别,毕竟“惹不起还能躲不起”吗?老师可能心里认定这样的家长不好相处,干脆对孩子也不多加管束,省得教育上跟家长出现了意见分歧,家长动不动就指手画脚,或者是投诉到高层那里,给老师难堪。

  

  要想跟老师相处融洽,基本的尊重那是必须的。家长跟老师交流,不要直呼其名,多用礼貌用语,语气也尽可能要客气一点,多听少说,毕竟教学领域,可是老师的专长。

  有的家长可能天生就是爱斤斤计较的性格,不分任何场合,遇事特别爱较真。

  特别是为了方便家园沟通,老师会组建班级群之类的,就是为了方便下发一些通知等。但这也给了一些家长发挥的机会,一言不合就爱在群里当“刺头”,每次是老师刚发完通知,就有个别家长提出质疑,还有的是怀疑自家孩子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等。

  

  班级群当然不是“奴隶制”社会,家长有不同的意见也很正常。但错就错在,发言的方式不对,毕竟一个班级群几十个家长,在群里质问老师,不是让老师当众下不来台吗?老师也是人,谁会喜欢跟自己作对的家长呢?

  

  所以,有不同的意见,家长们也要掌握方法,宁可选择私下跟老师交流,委婉地提出想法或者意见,也不要在群里去当“刺头”。逞了一时口舌之能,痛快是一时的,留给老师的坏印象就很难改变了。

  家园合作是一个双向的,有的家长却一直都是透明人的存在。不管老师说什么,他们很少反馈,也从不跟老师主动交流,即便是老师有心跟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得到的永远只是“嗯嗯啊啊”之类应付的语言。

  有的家长说,没办法,我“社恐”啊,不知道该跟老师说啥?我做个透明人,总不会出错吧?但这类家长在老师跟前实在难留下深刻印象,在老师看来,家长可能并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一旦这种敷衍的印象形成,老师就不会再“热脸贴冷P股”了,更多是放任孩子得过且过。

  

  要想孩子得到老师的关照,那么家长应该学会定期且有技巧地跟老师交流,比如每个月一次,或者每两个月一次,或者是在考试后等。社恐的家长可以先想好沟通的重点,打好腹稿,不要一开口就结束,或者全是“泛问题”,比如:孩子表现怎么样?孩子听不听话等?这些让老师一时半会切入不到重点的问题,很容易就把天“聊死了”。

  

  有技巧地跟老师交流,不仅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也让老师看到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同时家长的委婉提醒,会无形中让老师留意孩子,以便于向家长反馈更多孩子的信息。

  中考分流已经成为了悬在家长头上的剑,与其各种焦虑,各种报班,倒不如把课堂内的进度跟上,基础打好。掌握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家园配合、家园沟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做一个积极配合、尊重理解老师的家长,自然会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连带孩子也跟着受欢迎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