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讲堂」沟通心灵 启智润心 激扬斗志

  赵洁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重要贺信中强调,“希望云南大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不仅为云南大学“双一流”高校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出发,上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充分发挥其“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

  围绕“为谁培养人”,沟通心灵,心有所属。思政课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这就要求“老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悟”。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为看家本领,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注定了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另一方面,沟通心灵是双向的,要实现思政课教学中的师生共鸣,学生必须成为“提问题、论道理”的主体。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们分别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抽穗结实期”,各自有不同的思想、行为特点,也有不同的困惑和迷茫。思政课体量不大,却可以成为学生们“心有所向”的导航,找到平视自己、平视世界的定位和方向。

  围绕“如何培养人”,启智润心,心悦诚服。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再一次明确了它的教学不是就政治讲政治,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来征服学生。一是用深刻透彻的学理让学生接受思政课“有道理”。这一方面要求思政课老师要以坚定的理论自信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等讲清楚。另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传道授业”的学理,要回应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无止境探求。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思政课教师能否站在学生立场回答好各种追问,关系到“启智润心”的实效。二是用鲜活生动的事例让学生感受思政课“有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俗话说,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但须知,道理并非故事。讲故事的目的是明事理,要引导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关注国内外事实中蕴含的内在逻辑,探求到事物和事件中的客观规律。

  围绕“培养什么人”,激扬斗志,志存高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温室中的青少年难成才,必须在逆境中步步磨炼。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实现从“经师”到“人师”的蜕变,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还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古往今来,能够担得起“人师”称号的,都是学得深且学得通,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贯彻到言行中去的大家。新时代、新阶段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造成巨大冲击,如果思政课教师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读社会现实,敷衍了事,典型的“经师”形象会使青少年对思政课教学产生“信任危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这是对全体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的总体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当照亮青少年前行路的“人师”。

  思政课教师要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而接受思政课教育的学生们,则要有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志气,有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骨气,有成为“我想成为的人”的底气。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