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勃勃生机(艺近人和)

  望奎皮影剧团艺人亲手制作的皮影。

  望奎皮影剧团艺人亲手制作的皮影。

  剧团演员在幕后操作皮影。以上图片均为孙福军提供 制图:赵偲汝

  核心阅读

  望奎皮影剧团已整理有关皮影方面的文字5万余字、“江北派”皮影戏重点唱段32段,搜集传统影卷25部,收集到用于影人雕刻的影图4册、照片100余幅。

  “皮影进校园”正在稳步推进,有望成为望奎的地方特色三级课程。目前绥化市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00余课时。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集弹、唱、操纵、雕刻于一体的望奎皮影戏,历史可以追溯至清代同治年间。100多年来,生长在黑土地上的望奎皮影戏,在保留河北唐山乐亭皮影戏唱法的基础上,融入东北地方戏的唱法和方言土语,形成独具特色的“江北派”皮影戏唱腔风格。

  上世纪50年代,黑龙江绥化望奎县有近20个皮影戏班子、140多位皮影艺人。每年农闲时,戏班都会定期露天演出。“夜酣影长,万人空巷”,老一辈望奎人都有追看皮影戏的记忆。

  如今,经过几代皮影艺人的努力,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勃勃生机。

  保护

  两代人薪火相传,古老艺术焕发生机

  灯光渐暗,声声鼓点催人心弦,栩栩如生的精致“影人”,一会儿双枪对打,一会儿纵马飞奔。“夜观兵书与战策,排兵布阵设了计谋……”豁亮的女旦唱腔一开嗓就引得满堂彩。

  正在上演的是望奎皮影戏经典剧目《三请樊梨花》中的桥段,74岁的谷宝珍站在幕后,凝神观看女儿关海英的操作手法,专注聆听皮影队每个鼓点弦音。作为望奎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论演出规模大小,她每场必到现场观摩。

  “19岁开始,我就拜在张学文、关兴久老师门下学习皮影了。”经过约半个世纪的用心钻研,谷宝珍成为黑龙江省望奎“两合水”皮影戏第四代传人,也是“江北派”皮影戏的创始人之一。“不能放任这门古老艺术‘沉默地消亡’。”谷宝珍始终坚信,传承是望奎皮影戏焕发生机的基础。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不管男女老少,一听说皮影戏班子来了便奔走相告,喜悦之情不亚于赶庙会、过新年。两三米高的戏台前,十里八乡的人带着小马扎坐在下面,围得水泄不通。油灯昏暗,人声嘈杂,皮影戏一开始,观众席就鸦雀无声。“很多老人说起戏文来,一字不差。”谷宝珍笑着回忆。

  随着时代变迁,曾经到哪儿演出都人头攒动的皮影戏表演,渐渐淡出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谷宝珍从没想过放弃,眼看着皮影队的14名演员里,六七十岁的老艺人占了一多半,她拉着女儿关海英来接班。

  “母亲是个很犟的人,我40岁那年才算真的入行,那也是我人生的分水岭。”关海英回忆起2013年入门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她原本在美容美发行业干得风生水起,到皮影戏行当必须从零开始,只能靠刻苦练习。

  “母亲对我要求比谁都严格,一个调唱不对,立马从头再来。”严格的训练换来甜蜜的收获,关海英第一次登台表演,观众掌声雷动,谷宝珍在后台也红了眼眶。“这孩子音域广,高音吊得上去,低音也沉得下来,她天生是吃这碗饭的。”谷宝珍欣慰地说。

  这几年没有演出时,母女俩对着摄像头录了十几本戏。谷宝珍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如果剧团里这批老人都不在了,很多戏就永远消失了,“我想把更多戏完完整整复原出来。”谷宝珍说。

  目前,望奎皮影剧团已整理有关皮影方面的文字5万余字、“江北派”皮影戏重点唱段32段,搜集传统影卷25部,收集到用于影人雕刻的影图4册、照片100余幅。

  传承

  在孩子心中播撒艺术的种子,总能开出艳丽的花

  夏天来临,望奎县灵山乡中学美术教师王迎秋每周六准时坐上早班车,到县里向知名皮影雕刻匠人张淑荣学习雕刻技艺,风雨无阻。为了望奎皮影戏的传承,全县从教育系统抽调了10余名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王迎秋是其中之一。这一举措,为提升青少年对皮影艺术的兴趣、培养本土皮影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美术课上,孩子们抢着看我拿去的精美皮影,有学生问我,啥时候自己也能上手画一画。”身为土生土长的望奎人,王迎秋对皮影并不陌生。“我姥姥就会唱‘影儿’(方言,即皮影戏),小时候我的催眠曲都是皮影戏。”在她看来,一件件精美的皮影本身就是工艺品。一个完整的影人,从头到脚共11个部位,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我想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在光影变化上下功夫,刻影环节让平面的皮影尽量变得立体。”王迎秋对创新尝试充满期待。

  同样跃跃欲试的,还有望奎第六中学的音乐老师常斯鸣。“江北派”皮影戏的唱法糅进了“落子”(东北地方戏)、东北大鼓、东北民歌元素,创造出粗犷豪放、音域宽阔、旋律流畅的望奎特色唱腔。常斯鸣在向关海英学习唱腔时,总在思考如何用科学发声方法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快。他还想到一个妙招:“历史课本和语文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编成唱段,学生们既能学习皮影唱段,又巩固了课本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皮影进校园”正在稳步推进,有望成为望奎的地方特色三级课程。“艺术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了,我们辛勤灌溉,总能开出艳丽的花。”王迎秋觉得皮影传承任重道远,但充满希望。

  近年来,绥化持续完善非遗传承保护利用制度,目前全市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00余课时,学生们对望奎皮影戏等非遗的独特魅力有了亲身感受。

  创新

  保护与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

  蔚蓝天空下,小溪水潺潺流淌,强壮的小伙子撒下渔网,美丽的少女在小鹿陪伴下翩翩起舞。突然,灾难降临,英雄带领大家奋起反抗、重建家园……“小心!”台下的小观众们双目圆睁,看得聚精会神,都为剧中人物捏了一把汗。

  2015年1月,由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和望奎县文化馆皮影队联合打造的原创皮影戏《西温莫日根》在哈尔滨首演。这部作品首次将黑龙江两大世界文化遗产——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与望奎皮影戏巧妙融合,演绎了动人的古老传说。

  “我们为此设计了几十个全新的皮影。”想到8年前的这次尝试,一幕幕场景仿佛还在张淑荣眼前。“望奎皮影制作分为选皮、制皮、画稿、镂刻、涂彩、熨平、缀结合成7道工序,每处细节都要打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西温莫日根》捧回金狮奖·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最佳剧目奖。

  “那次之后,我与关海英皮影工作室合作,开始了创新皮影剧目的尝试。”望奎县文化馆馆长孙福军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

  2022年,由孙福军创作、关海英主演的新剧目《一片深情》上演。作品以邻里矛盾为切入点,讲述农民在政策支持下过上好日子的故事,一经推出便获得良好反响,并荣获2023年“黑龙江省北疆文化艺术奖”皮影戏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

  硬件建设是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也为皮影艺术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望奎姑娘王宜秋喜欢皮影精细的刻画、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更喜欢皮影戏现在的表演方式。2017年,王宜秋惊喜地发现,望奎群众文化艺术中心专门辟建了150平方米的皮影戏传习所和拥有60个软座席的皮影戏展演小剧场。“以前妈妈带我赶大集看皮影戏,现在一到周末,我就领着女儿来看新皮影戏,我想这也是一种传承吧。”王宜秋说。

  “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为使皮影戏更好服务百姓,望奎艺人制作了简装戏台,由多块木板组合而成,用时现拼搭,演出完拆卸,简单方便。戏台3米见方,高2米,呈屋脊状,照明采用柴油机发电,选用透亮的荧光灯管,锣鼓等用品放置在自制木架上,随用随取。

  县里还筹建了皮影展厅,展出皮影老图片50余幅,影卷、乐器等200余件,百姓路过展厅总会进去看一看、听一听,有的还指着老图片寻找自己认识的人。望奎县还将建设皮影广场,让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城镇建设。

  皮影,正逐渐成为望奎人生活中触手可及的艺术。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24日 20 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