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大讨论为新时代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江苏方案”

  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近日,江苏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大讨论首场活动在苏州举行。近年来, 江苏省高校重点聚焦大学在人才自主培养方面的堵点、难点和解决路径,积极探索研讨,为新时代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江苏方案”。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是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和源头技术创新的策源地,肩负着立德树人、引领科技创新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使命任务。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今年上半年, 江苏全省各高校汇聚师生智慧和力量,在全省掀起一场以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为中心的调查研究和大讨论热潮。

  东南大学以“立德树人的东大使命和生为首位的东大行动”为主题,开展为期4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以此为契机,该校明确立德树人的东大使命,“课比天大,生为首位”的育人理念形成广泛共识。“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更高、更迫切的新要求,回应新时代卓越人才的新标准,更多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强化思想引领,构建‘贯通·联通·融通’的一体化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介绍说,学校实施“十大育人计划”,着力贯通各环节、联通各领域、融通各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按照“培根铸魂、守正创新、全程多元、知行合一”的建设理念,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建设具有东大特色一流水平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学校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出台《东南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以18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487门示范课(本科)为引领,依托146项课程思政教改专项,分类制定18个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形成《示范课优秀案例集》等,扎实推进思政教育。

  南京大学注重五育并举,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该校将思政教育体系贯穿学生培养始终,围绕“德智体美劳”培养要求,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如德育方面出台《南京大学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方案》、智育方面出台《南京大学关于构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意见》、体育方面出台《南京大学关于深化新时代体育教育改革的意见》等,明确工作思路和原则、抓手和载体、着力点和突破口,构建“三段式”体育体系、“二六三”美育体系、“三模块互动融合”劳动教育体系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和环境。

  南京农业大学以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为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该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第四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工作,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心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推进课程思政进培养方案、进教学大纲。如在2023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将持续以《南京农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为指导,针对不同学科专业课程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认真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以拔尖创新为核心,

  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会上,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面对新时代发展要求和国家战略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必须顺势而为、因时而谋,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全省高校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江苏高校要围绕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积极作为,一是积极发挥高水平大学“主力军”作用,二是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是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 江苏省高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路径,推动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南京农业大学以高精尖引领基础学科和“四新”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农业院校受限于学科专业门类不齐全,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的劣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综合素质培养,以及优质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如何加强思想引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农业强国留住一批优秀人才是当务之急。”该校副校长董维春说。

  为此,南农大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和耕读教育,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耕读教育内容,安排学生参加与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生产实践活动,聚焦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该校通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着力打造一批体现少而精的核心课程、核心教材和实践教学项目,课堂教学体现两性一度、实践教学体现综合性和设计性;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一体化建设综合性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利用大数据共享实现管理信息化、资源开放共享立体化、师生网络交流互动常态化,悉心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办学特色是高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立足点。南京师范大学以卓越教师改革项目为引领,以第三级师范类专业认证为牵引,服务江苏、国家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深化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区改革。学校通过广泛调研,以“试点先行、样板引路;优势互补、双院协同”为基本原则,开展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建设三江书院、未来书院、圭璋书院、懋仪书院、旭旦书院、邦杰书院、贻芳书院等7所书院,将“全人教育”理念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追求,并有效嵌入人才培养的组织结构体系之中。

  苏州大学从2011年起先后成立敬文书院、唐文治书院和紫卿书院等,探索书院制、导师制、项目制“三制融合”的“四新”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面向区域,面向苏州产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来培养,蹚出一条适合地方综合性院校的路子,真正地为人才自主培养贡献‘苏大方案’”。该校副校长姚建林说。

  以校企协同为重点,

  构筑产教研融合新生态

  当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制约高质量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校亟需把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真正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科教产教融通工程”,扎实建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着力解决当下科教产教融通建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力度不足的问题。为积极推动优质科研资源、产业资源向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转化,该校汇聚一流学科的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优势,以科研实验室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支撑,建设一批示范性主题创新区,推动建设面向新兴交叉学科的综合实践创新基地。同时,该校还以一流学术支撑一流课程(教材)建设,遴选1000门优质课程,建成本科课程荣誉体系;持续建设“强国逐梦·大师引航”前沿课程、“强国逐梦·总师助航”产教融合课程、“空天艺海·大师引航”美育课程等优质课程,让每一位教师建好课、上好课,人人都有一门拿手课。

  南京医科大学以医教协同为重点,构筑产教研融合育人新生态。该校坚持“大南医”发展理念,围绕学科、人才、平台等实施附属医院高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学校和医院双方积极性,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校院教授互聘等举措,进一步壮大、优化临床师资队伍。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上,该校将教学工作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纳入附属医院绩效考核以及院长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中,作为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工作考评和绩效分配的重要指标,并强化临床教学激励,引导高水平临床专家投入临床和基础教学工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聚焦学生发展,全力搭建中国气象谷“校中企”产教融合浸润式平台新体系。该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与行业、产业开展多样化、深层次的合作协同,以航天宏图、华风集团、京东、华为等名企入驻“中国气象谷”为契机,推进“校中企”“企中课”浸润式工程体验。为打破校内组织、政策、学科等壁垒,该校还促成研学活动与理工文知识融合、教学内容与产业实践融合、校园文化与工程人文创新融合;促成四新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程进阶成长,着力形成校企平台服务于“四新”专业人才培养的浸润机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全省高校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路径,推动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二级调研员郭新宇说。

  通讯员 杨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校对 陶善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