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联动引进人才振兴口岸
□文/摄邵丹本报记者杜怀宇
近年来,绥芬河市委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管理、引进、选用、培育、服务“五位一体”递进式人才工作链条,助力口岸城市全面振兴发展,充分发挥人才核心竞争优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重回全省“十强”县首位。
强化政治引领
构建党管人才新格局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绥芬河市委将人才工作作为政治引领作为首要任务,逐步建立健全了党管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聚焦领导机制“一个核心”。绥芬河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组织部长任副组长、各党委和人才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和市委常委联系人才制度,构建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厘清工作思路“一条主线”。出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及加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三个配套方案,明确51项工作任务和50个责任单位,与市委督办室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将检查结果纳入年末绩效考评。用好人才机构“一个载体”。设立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和专家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统筹全市人才工作。对于急需引进的人才,实施“周转编”管理模式,先后落编20人,流转8人到用人单位,有效破解用人单位想干事创业、但无编制可用的难题。
坚持问题导向
打造招才引智新矩阵
针对人才难引易流、结构不优、领域失衡等突出问题,坚持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引才并举、刚性与柔性引智并重“两条腿”走路的原则,着力打造“立体式”引才体系。突出招引急需紧缺人才。出台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办法,面向“985”“211”工程院校引进24名硕士和本科毕业生,并给予纳入后备干部优先培养、硕士研究生5万元安家费、硕士和本科毕业生每人每月发放700元和500元伙食补助、免费入住人才公寓等政策红利。2018年计划重点面向东三省高校分两批招引50名人才,目前第一批已有19人进入考察环节。强力汇聚博硕人才。制定引进博士和高级人才优惠政策,引进的博士和高级人才可任部门科级干部,除按事业单位标准核发工资外,每月按层级分别给予2000元或1000元生活补贴,并一次性给予15万、10万元安家费。五年来,共引进博硕研究生49人。甄选行业领军人才。组织开展首届“商都英才”评选活动,从全市11个领域和行业中选出10名“商都英才”,给予优先推荐市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优先安排子女择校、赠送金钥匙等一系列政策待遇,彰显市委惜才爱才的宽广胸怀和最大诚意。
突出分类施策
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
用才之基在储才,储才之要在育才。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强化分类培训,不断增进政治认同、丰富经历阅历、提升素质能力,着重培育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队伍。提升党政人才储备量。通过“双荐双考”选拔104名优秀年轻干部,采取政治理论、党性修养、文化素养、政策法规、岗位能力、身心健康“六位一体”培育模式,先后聘请名校教授、专家学者、市委常委对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大规模集中培训,并选派76名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镇村社区、急难险重一线挂职锻炼,其中13名优秀年轻干部被提拔重用。提高企业人才核心竞争力。优选26名企业高管赴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参加培训,通过专家授课、实地考察、企业对接等方式,切实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国际视野和业务水平。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卫生专业技术、电商产业人才等六大类特色人才培养项目,累计培训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5000余人次。
厚植服务根基
营造尊贤爱才新环境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遵循服务人才至上理念,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积极有效的政策环境、后顾无忧的生活环境。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借助电视、报纸、网站、“旗镇红帆”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大力宣传人才政策、人才业绩和人才典型,推动形成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强化基础保障。设立人才发展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每年优先安排资金200万元。制定人才公寓管理暂行办法,按照拎包入住标准装修并配备生活用品,引进的24名急需紧缺人才已全部入住人才公寓。
据介绍,下一步,绥芬河市将紧紧抓住绥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引进急需高端人才,继续抓好各类人才培育工程,认真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黑龙江绥芬河—东宁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支持绥芬河—东宁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若干措施》精神,加快推进省政府赋予试验区的人才政策落地生根,以试验区人才工作的先行先试,探索全市人才工作新模式,全面铺开“人才特区”工作新路径。
绥芬河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