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五位一体”文化育人体系

  原标题:构建“五位一体”文化育人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徐州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始终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党建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五位一体”文化育人观,引导师生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为学校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以党建文化为基石,夯实信念立德树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高校作为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要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构建以党建引领的思政教育体系。

  近年来,学校坚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以艺术之美传承党史之光,努力打造“党建+文艺宣传”新品牌;打造党建云馆“沉浸式”学习体验,创新探索“党建+VR”教育新模式;发挥“资源共享、项目共建、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构建“党建+校企合作”新格局。其中,“‘党建领航、艺术赋能、思政落地’打造基层党建新模式”“一袋一日一平台工作法,创新党建工作新格局”等党建工作创新举措荣获江苏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2个项目荣获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类”和“主题实践类”优秀案例。

  以革命文化为旗帜,传承基因培育新人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高校弘扬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健全革命文化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的机制体制,推进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提升师生精神面貌,不断增强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近年来,学校以革命文化教育为旗帜,立足地方革命文化特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深入挖掘具有区域特色的革命文化资源,建成淮海地区革命文化博物馆;联合全国70余家革命博物馆和高校发起成立“馆校合作联盟”;强化革命文化的精神感召力,获批“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精心打造以“红色馆藏、红色宣讲、红色实践”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品牌,开展“红色革命文化情境教学”“红色文化大讲堂”等活动。规划筹建淮海地区革命文化虚拟仿真中心,成立淮海地区革命文化研究院,丰富发展革命文化的表现形态,不断以革命文化激扬信仰力量,为赓续革命血脉、培养时代新人不懈努力。

  以传统文化为灵魂,塑造品牌以文化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牢牢把握报告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原则,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育人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打造“人文课堂”;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搭建“艺术课堂”;利用区域文化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深耕“实践课堂”。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建成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并面向社会开放。作为淮海地区首家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该馆充分展示淮海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学科专业建设,推进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塑造,并成为通过校园文化浸润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

  以科技文化为引擎,驱动产教协同育人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重要阵地,要围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秉承“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中融入科技精神,更好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学校以科技文化为引擎,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全力推进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应用型学科专业优势,深入实施教学改革,实现学业就业“双贯通”,全力驱动产教协同育人。通过提升科技文化育人水平,扩大社科普及教育辐射能力,促产更多“科技+文化”融合创新成果。学校建成15个专业文化展示平台,包括发动机博物馆、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展示平台等。重点打造抗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以艺术文化为雨露,润物无声以美育人

  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艺术文化为雨露,让学生于润物无声中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达到春风化雨般的育人实效。

  学校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制定印发《徐州工程学院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对美育教育作出全面部署。依托大学生素养提升工程的深入开展,通过开设艺术特色课程,开展社团活动,引导学生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持续举办新年音乐会、音乐党课、美术作品展等,构建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艺术展演的融合机制。定期举办各类艺术教育专题讲座,形成育人为本、面向人人的艺术文化教育效果。学校申报的《徐州梆子戏音乐创作人才培养项目》获批江苏省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和文化强国战略,积极探索高校文化育人新路径,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涂宝军,作者为徐州工程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博士,研究员)

  来源:新华日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