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里的上海教育|上海市建11个老年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中国70华诞之际,本报今起推出“数字里的上海教育”系列报道,通过一组组翔实的数据,激情回顾上海教育走过的峥嵘岁月,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的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实践证明,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只有坚定不移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无愧于我们的新时代。

图说:老“琴童” 陈卫恩 摄

生于1922年的陈阿婆,是黄浦区老年大学社区书画班的学员。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是“破格生”也是“永不毕业生”。按规定,老年大学招生的年龄上限是80岁,但陈阿婆一再表达“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经不住她的软磨硬泡,学校破例允许这名超龄学员在由晚辈陪同的情况下终身就读。于是,都已退休的儿媳和女儿,成了她的学习助理和陪读生。在书画班的15个年头里,从花鸟、山水、人物,到写意、工笔、素描,她也是进步最快的一名学员。她的画作曾被选作市政府的外事活动礼物,还在全市的书画大赛中相继获得金、银、铜等大奖呢!

图说:学美术的老人 张永安 摄

在上海,像陈阿婆这样的乐学老人数不胜数。2012年6月,作为全市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老年学校素质教育指导中心”在上海市老干部大学挂牌成立。至今,该指导中心已在各区设立了11个老年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老年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科学技术素质、艺术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等五个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老年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陈阿婆就是在这些基地里脱颖而出的“明星学员”。

闵行区七宝老年学校里有一个写作沙龙,人称“草根作家班”,学员都是写作爱好者。学员姚琳勇已经八十多岁了,妻子曾经在七宝农村当过赤脚医生,几十年里身背小药箱走村穿户,凭着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救死扶伤。姚先生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要把妻子的故事写成书。在社区学校老师的指导和其他学员的帮助下,历时一年多的创作,《我的乡医妻》出版了。他还计划在近期再出一本自己的个人诗集。近四年来,这个“草根作家班”培养出了两位市作协会员、六位区作协会员,四位上海诗词学会会员,还在2018年荣获闵行区市民读书活动“最美悦读群”和“上海市五星级老年学习团队”等称号。

金山区漕泾老年学校里有个“老人精神幸福园”学习团队,现有学员27人,平均年龄70岁左右。十年来,“幸福园”坚持“文化养老”,设置的课程包括“时政形势”“老年心理”“文学艺术”“卫生保健”“每周一歌”等。更可喜的是,现在“幸福园”内八成以上的老人都会上网学习,都会用手机购物、发微信等,他们开心地称自己是“时代老人”。这群“时代老人”把学习当成晚年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每周安排两个半天,每次活动约两小时左右,全年学习时间约40多周,共计200多个小时。通过多年的读书、学习,老人们逢人便说:“懂得东西比以前多了”“自己没有被信息时代抛弃”“人也变得越来越年轻了“……

崇明区港西镇社区学校老年班学员、镇“茂文读书会”召集人黄汉章,退休已20多年了,但学习热情一点不减。他平时十分乐于向周边的老人们推介自己看到的好文章,还办起了“知识嘎山胡”交流会。去年,港西镇12个村都建立了读书团队。黄汉章提出,镇读书会要发挥好辐射作用,为学习型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在老年大学、社区学校里交流学习心得,并不断地修身养性,这样的夕阳红生活,让越来越多的申城老人流连忘返。在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2018年,市老年学校素质教育指导中心建立了第二批老年学校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并在松江区、闵行区成立了“上海市老年学校素质教育实验区”。如今,第三轮老年素质教育实验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此外,据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统计,本市将普遍开展养教结合工作,在全市养老机构中新增100个养教结合学习点、100个标准化学习点,探索开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养教结合工作,把养教结合工作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延伸。随着养教结合工作的深入推进,各申报养教结合学习点的养老机构,在为住养、日托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老年人精神文化建设,努力挖潜开发自身教育资源,让老年人老有所学、学有所乐。

【数据】

截至2018年底统计,全市在各类教育机构参加“学校教育”学习的60岁以上老年人达60.4万人次,同比增长3%,占整个老年人口(2018年底统计503.28万)的12%。同时,上海还建立了227个养教结合学习点,其中的90个已建成标准化学习点。

目前,全市已建成由16所区级社区学院、221所街镇乡级社区学校和5503个村居委学习点构成的三级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教育网络。区、街镇两级社区办学机构开班数为1.9万个,广大市民可以方便地走进家门口的社区课堂学文化、学技术,增长各方面知识、技能,提升自身素养和服务社会能力。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