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筑牢教育强市根基
编者按2023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也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个教师节。组织做好2023年教师节宣传庆祝工作,对于集中展示我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展现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五年来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展成效和广大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教育强市建设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此之际,本报摘选刊登部分单位大力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做法、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先进事迹、教师代表从教故事,强化榜样引领带动,持续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自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特别是围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天津市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举措》、《关于加强我市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若干举措》、《关于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实施意见》、《天津市教师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建设文件,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五年来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重师德、铸师魂强化教师职业素养一是强化思政引领,铸魂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党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教师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职业发展深入贯通与融合。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化、常态化学习,通过课程讲授、专家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筑牢教师信仰根基,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二是强化师德师风,坚持师德为先。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先后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举措》等系列文件,划定师德底线红线,强化师德监督、考评、表彰与惩戒力度,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育人工作的首要位置。健全师德师风考评制度,印发《天津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天津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天津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考核指标体系》、《关于建立天津市教师师德承诺书和师德档案的通知》等文件,将师德师风考核与教师聘任、职称晋升、评优等相统一,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三是强化典型示范,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培树师德先进典型,我市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模范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等先进个人和多个先进集体,我市河北区光明小学张媛等29名教师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滨海新区大港第四中学等14所学校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等5人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天津工业大学纤维新材料创新教师团队等12个团队被认定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2年,天津市职业大学教师李建国当选“全国最美教师”。健全师德师风宣传机制,深入开展“津门师德巡讲”系列活动,组建100人的天津市“师德宣讲团”,开展市级师德巡讲。组织“津门优秀教师风采”摄影大赛和以“十项准则”为主要内容的“天津市中小幼教师书法大赛”等活动。天津教委网站开设“师德师风建设”专栏,强化正面宣传,弘扬高尚师德。维护教师权益,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入职、获奖、荣退等相关活动的指导意见》,实施《天津市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清单》,大力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为教师营造教师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的良好环境。 强师能、提素质强化教师专业素养一是积极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围绕基础教育师资培训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我市实施完成“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科领航教师培养工程”、“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乡村幼儿师资培训工程”、“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能力提升计划”等多项师资培训项目,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即:各学段、各学科领军人才和骨干教师培训全覆盖;乡村教师培训全覆盖。各项目累计参训人数达2.98万人次。“十四五”期间,启动实施“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助力计划”、“未来教育家行动计划”、“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计划”、“特级教师训练营计划”、“乡村幼儿园骨干师资专业发展助力计划”、“追求卓越幼教师资培训项目”等六项市级师资培训项目,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进一步强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师资差异。二是培育构建基础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实施中小学津门三杰(杰出校长、班主任、教师)培养支持计划,已遴选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三个批次,目前累计已有29人入选杰出津门校长,60人入选杰出津门班主任,90人入选杰出津门教师。打造天津教育品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集聚和造就了一批师德高尚、关爱学生,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学科领军能力、丰富教学经验、改革创新精神的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在扎实推进实施各级人才培养、培训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市、区、校级三级学科骨干教师培养、认定、管理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市级学科骨干教师规模达到1235名,区级学科骨干教师规模达到19196名、校级学科骨干教师规模达到23021名,学科骨干教师资源坚持向农村、边远和薄弱学校倾斜,向薄弱学段、学科倾斜,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梯队逐步建立完善,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三是大力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聚焦人才引育工作,多措并举增强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着力打造教育“人才高地”,引来更多“金凤凰”。组织高校办好院士、人才国际交流论坛等,以会识才、以会聚才、以会引才,不断拓展引才渠道,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到精准引才、实效用才。统筹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用好我市领军人才引进和杰出人才培养等专项,支持高校“一校一策”、“一人一议”等方式,打造三级协同的高校人才引育相互支撑的工作体系,大力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育。截至目前,我市高校在聘国家级人才达到1069人。 重激励、促发展强化教师队伍管理一是深化教师职称分类评价改革。健全和完善高校、中职、中小学教师职称分类评价体系。先后制定了深化中职学校、中小学、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指导推动教师职称分类评价。“破五唯”与“立新标”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能力、教书育人效果和业绩贡献导向,丰富职称评价标准中业绩条件选项,实现“分类可选、并联可替代”。注重评价的多元化、过程化,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淡化论文数量、期刊等级等量化和硬性指标要求,引导高校教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支持天津经济社会建设。二是做好教师待遇保障工作。健全完善义务教育教师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和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落实乡村教师增加绩效工资政策,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落实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进一步激发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出台《市教委关于所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实行绩效工资单列有关问题的通知》,给予高校更多收入分配自主权,对于急需紧缺、业绩突出和业内认可的高层次人才,高校可参考人才市场价格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或者项目工资制。三是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推进实施“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按3%—5%比例适当增加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高、中级教师岗位数量。打破校际编制和岗位壁垒,实现教师从“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持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加强政策指导力度、以推进骨干教师交流为切入点、以“顶岗任教”为主要形式、明确优质校向薄弱校交流方向,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增强教师队伍活力,缩小校际之间师资差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累计交流教师25577人次,其中:骨干教师13211人次,交流校长1953人次。特别是近两年来,交流轮岗工作中“交流教师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比例”、“交流教师中骨干教师比例”两项核心指标均稳定在20%、50%以上。通过教师区域流动、城乡流动,进一步实现优质师资资源均衡配置。持续推动教育部和天津市公费师范生培养和履约就业,加大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力度,让更多优秀人才走上教师岗位。下一步,我市教育系统将坚定信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久久为功,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改革,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推动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支撑,为建设美丽天津贡献教育的智慧和力量。(津云新闻编辑刘颖)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