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教体局:强基补链,为民办实事
宣城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双减”工作精神和要求,将课后服务作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抓手,以小切口开展大教育,“四点发力”赋能课后服务,让“双减”工作掷地有声。
强“核心点”,课后服务运行从“全覆盖”走向“高质量”
探索试点先行。从2019年起,在部分学校试点课后服务,7个县市区交流互学,市教体局推广成熟优质做法。试点期间,课后服务开展学校从21所增至140所,占比50.5%。
建立运行机制。四部门联合印发《宣城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责、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工作机制,2021年秋季学期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
完善激励办法。将课后服务纳入民生实事,从资金投入、创新亮点、宣传推广等对各县市区赋分考核。全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98%以上;省“双减”办问卷调查中,校长、教师、家长、学生赞同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学生非常满意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
筑“支撑点”,课后服务监管从“分散式”走向“集约化”
统一平台。搭建市级统一课后服务管理平台,2022年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幼儿园延时服务信息化管理一体化、全覆盖。全市663所中小学幼儿园入驻平台,上传20655名教师、244206名学生基础数据及11556门课后服务课程。
一网通办。平台按照“教育部门可管控、中小学校易执行、广大家长好操作”总体目标,以“互联网+教育”手段系统解决课后服务政策发布、开课选课、课程评价、数据监管等问题,全面满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三方使用需求。
白名单管理。实施校外人员参与课后服务“白名单”制度,建立课程资源库,覆盖本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菜单”方式供学校选择使用。
夯“薄弱点”,课后服务内容从“基础性”走向“个性化”
引入专业力量。研制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中小学生课后服务遴选办法,引入非学科类培训课程和实践活动项目。全市开设学生社团、兴趣小组264个,287名校外教师入校开通73门个性化课程。
用足社会资源。依托非遗传承人和校外能工巧匠,将宣纸、徽雕、花鼓戏等本土非遗项目,美食烹饪、中医药、种植养殖等特色课程引入课后服务,20余名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走进校园,形成“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工作格局。
财政补贴兜底。2022年财政投入课后服务补贴资金1111.5万元,其中广德市658万、宁国市100万、旌德县207万、郎溪县146.5万元,其他县区“一校一案”,有力保障课后服务。
补“空白点”,课后服务形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性”
“食堂+配送”为生供午餐。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食堂的242所,全部提供午餐服务。2022年宣城市引进配餐公司,为市区无食堂9校12校区提供午餐配送服务。学校提供午间看护,午间看护以休息为主,提供适宜的文体活动及个性化服务。
“假期+托管”为民解忧愁。宁国市率先在全省试点寒暑假“官方带娃”,托管工作赢得家长广泛认同。2022年,全市16所学校、356名教师、3203名中小学生自愿参加。2023年,全市已有37所学校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开设班级530个,2124名教职工、15184名学生自愿参加。
“白天+晚上”为企优环境。2023年春季学期,广德市工业园区学校探索实施特定群体“放心晚八点”托管服务,家长最迟20:00到校接娃,弹性设置学生离校时间让工人生产与带娃“两不误”,服务园区用工稳定,被《安徽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陈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