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集智汇力 “万物共生 美好共建”生物多样性公益保护系列活动在厦门湖里启

  9月16日,“万物共生 美好共建”生物多样性公益保护系列活动在厦门湖里五缘湾畔拉开帷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检察日报社、厦门市人民检察院、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指导下,系列活动由厦门大学法学院、湖里区人民检察院、湖里区审计局、湖里区委文明办、厦门市观鸟协会、厦门十一维度公司等联合举办。期间,湖里区人民检察院“元宇宙”技术应用场景再度上新,关注公益的网友们登录“元宇宙”论坛空间,沉浸式参与活动。

  共建签约 基地揭牌

  理论与实务“双向奔赴”

  地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湖里区人民检察院持续释放公益诉讼新动能,继打造福建省首个生物多样性公益保护检察联络站、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鸟类公益保护展馆,此次活动中联合厦门大学法学院成立“生物多样性公益保护研学基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在揭牌仪式上,国家林草局驻福州专员办副专员宋师兰表示,厦门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走在福建省前列,“检察+审计”凝聚生态守护合力打造了创新协作的样板。此次基地的成立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尝试,必将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厦门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郑国钦说,建立基地是凝聚合力、助力厦门市建设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的有力举措;是优势互补,以法律英才共促法学理论和实践双向驱动发展的务实举措。未来检察机关将持续强化担当守公益、搭好平台育新人、互助发展促共赢。

  厦门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何丽新认为,各界齐聚五缘湾畔共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对多元主体治理生态环境、守护社会公益的有益探索。与湖里区人民检察院共建基地,也是厦门大学法学院联动司法机关、社会组织促进多元共治的尝试。未来将持续以法治力量助力厦门生物多样性公益保护。

  湖里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才利表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湖里区人民检察院必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用足用好地缘优势,实现理念再更新、机制再优化、力量再聚合,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更优的检察力量。

  依据湖里区人民检察院与厦门大学法学院签订的共建协议,双方将共建教学培训基地、加强人员交流、开展课题调研、推动学术研究、增进检察实务协作。

  大咖云集 论坛汇智

  多元视角激活公益保护“一盘棋”

  “万物共生 美好共建”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是本次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受邀嘉宾中不乏学界“大咖”,以及省、市、区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湖里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观察员、公益保护人士、高校师生参与,共绘公益保护的“同心圆”。论坛由厦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朱晓勤主持。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远程连线发表主旨演讲。他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三大层面,即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每个层面又各有细分,建议检察公益诉讼可以从这些层面拓展保护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蚂蚁虽小,却能够赶蚜放牧,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大树蛙会爬到池沼边上的树上产卵,蝌蚪长在树上;枯树虽亡,却是黑木耳的豪华别墅……”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李振基的分享娓娓道来。他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展现了生态系统的生态屏障功能和服务功能。主题分享的视角转换至实务领域。厦门市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副主任徐进发以刑事打击、公益守护、府检联动、“外脑”助力四个主题词,介绍了厦门市检察机关多维度同发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做法与成效。“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检察模式令台下观众印象深刻。

  社会组织、热心公益人士也是生态保护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厦门市观鸟协会会长彭志伟分享了社会组织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特别是与湖里区人民检察院、区审计局的联动。他呼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保护多样生物的功能。“海岛青年”游一谦则分享了自己组建公益社群、运营公益机构的经历,她立志以此为事业,呼吁大家从源头减少泡沫与塑料垃圾,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与海洋环境,做地球的好朋友。

  活动期间,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旭阳、助理教授李天相,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吕建伟、湖里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王更儒、湖里区审计局综合科科长赵克潮展开对话,多学科多视角交叉碰撞,启迪公益保护之思。

  台下观众也热情地参与互动。厦门市政协委员黄鸣鹤表示,今年“9·8”投洽会期间海丝中央法务区展示了一批“技术赋能国家治理能力”的项目非常吸睛,说明了厦门市在该领域的创新引领能力,他提出,“厦门司法机关应如何在元宇宙、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做好场景运用?厦门市可否将法律科技作为精专特产业大力鼓励扶持?”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观察员李惟源则抛出了两个问题:检察机关如何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如何打通民意参与渠道?台上台下你来我往的交流将这场“头脑风暴”引向高潮。

  考察之旅 走近自然

  保护成效“眼见为实”

  既有“高大上”的对话,也有“接地气”的考察。9月16日下午,参与活动的嘉宾展开生物多样性考察。乘船启航出海,探访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文昌鱼自然保护区;步入湿地公园,一睹栗喉蜂虎的灵动身影。嘉宾们举起手中的望远镜瞭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效“眼见为实”。

  据了解,五缘湾湿地公园紧邻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是栗喉蜂虎的觅食地。2021年12月区“两会”期间,湖里区人民检察院提交了《关于加强湖里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得到厦门市人民检察院以及市、区有关部门的重视。2022年上半年,湖里区人民检察院成立了福建省首个生物多样性公益保护检察联络站,围绕五缘湾湿地公园的外来入侵物种整治,多次召开研讨会,推动各方达成公益保护共识。2022年7月,针对公园内仍存在繁殖生长的有害外来生物,湖里区人民检察院向管护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书。经过两个多月的系统整治,福寿螺、南美蟛蜞菊、空心莲子草、水浮莲、水藻等被清除治理。湖里区人民检察院还邀请专家针对红树林及其周边植物的管养开展科学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建立长效机制。今年,由湖里区人民检察院与区审计局共同建立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鸟类公益保护展馆还成为厦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人民监督员吴昌明参加本次系列活动后表示:“立足法律监督职能,保护生物多样性,检察机关履职扎实、敢于创新。这次活动有助于增进对检察机关工作的了解,增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知,这项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彭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