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600分还复读!学霸的世界让人傻傻看不懂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最近,高考成绩陆续发榜,各地分数线次第揭晓,又一批年轻人完成了成人之后的第一次大考,在志愿书上填下自己反复斟酌的学校。然而,也有一批考生因为分数不理想,选择参加 “加时赛”,打算用多一年的拼搏换取多一次的高考机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复读这个话题。
关于复读的一些现象备受网友关注。多年前就有人担忧“复读大军”的壮大及“复读产业”的兴起,一些地方往届生在高考考生中所占比例居高不下。此外,复读生中也不乏已经获得600+成绩甚至已经拿到梦想学府门票的考生,“高分复读生”的出现让人傻傻看不懂。有人说,这样做是虚掷个人光阴、浪费公共资源的“过度应试”。也有过来人说,即便有些人“二战”成绩尚不如第一次,但能在选择尚多的年纪里放手一搏,青春没留下遗憾。
无论如何,复读无疑是一件考验勇气与智慧的事情。如果说第一次高考更多的是比拼备考水平,选择“二战”的他们,要惜别曾约定大学继续同窗的挚友,重整心情、调整状态,继续穿着校服、捧起熟悉的课本,沉潜下来与考题对话。这不仅需要破釜沉舟的果敢,更需要胆大心细的耐心。
辛苦常能获得回报。一份数据统计显示,参加复读的学生中,超过七成的首次高考成绩在二本线以下,多一年的付出能让他们平均提高40分,而这40分往往意味着更自由的选择空间、更富想象力的未来图景。用一年光景,换取更好的人生机会,很多学生情愿为此“埋单”。
古人云,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虽然今天的年轻人有更畅通的渠道终身学习、更丰富的选项选择职业、更多元的可能实现价值,但在相当多的考生和家长眼中,走好高考这座“独木桥”,依然是通向未来的最便捷通道。特别是在一些教育相对薄弱、竞争相对激烈的地区,“第一次高考披沙沥金,第二次高考苦尽甘来”已然成为不少考生的共识。所以,一些人难以理解的复读,对于这些考生和家长而言,却是顺理成章。这些经过理性斟酌的决定,值得人们尊重。
但当“高分复读”成为一种现象,如何在“素质教育”和“应试选拔”之间获得平衡,确实值得深思。如今,不少学校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高中新课的讲授,再用一年半的时间全力备战高考。有人担心,再多一年甚至两年的复读,会让启发成长的教育资源和创新创造的优质头脑,耗费在机械重复占主导的复习当中。长此以往,作为教育手段的考试,反而会成为教育的目的,立德树人的初衷难免会成为沉没的机会成本。然而,拉长视野来看,象牙塔中有人生成长的更多可能,获得入场券不等于赢得比赛,挤入名校却不能适应大学节奏的例子并不在少数,这也提醒考生更加理性平和地衡量高考和考分对于自己的意义。
高考是激烈的,也是公平的。说它激烈,是因为作为一场高度标准化的活动,高考追求区分度、讲求信效度,整齐划一到只认分数。说它公平,是因为作为一场允许你参加“复活赛”的考试,它允许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参与这场公平的选拔。而远望人生前路,能够不断给人机会挑战的考试,似乎并不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复读不仅是一场应试准备,更是一种人生隐喻,它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每一种选择背后的代价。在追求更高的分数之外,珍惜时间与精力,把握好每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恐怕是我们更应该汲取的哲理。
这正是: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大家晚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