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在高校学生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估

        宋光耀 徐州工程学院

  摘要: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大学成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在高校中,部分经济不宽裕学生面临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本文以心理教育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评估效果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提供科学、可行、全面的评估指标,能够为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高等教育;贫困生;心理压力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已成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石。然而,高校中的一些经济不宽裕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1]。因此,深入探讨心理教育在这些群体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估,能够为心理教育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这些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一、心理教育在高校中的应用现状

  心理教育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干预措施,能够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以及增进个人心理适应能力,同时,可以加强个体的心理行为的认知、理解和引导,还可以帮助个体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心理教育不仅关注问题的纠正和症状的缓解,更注重个体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情感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一些学生由于经济原因可能面临更多的学业压力、自我认同问题、焦虑等心理困扰。心理教育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通过学习和掌握心理教育所提供的心理知识和技能,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境,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对压力和困难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坚强和自主。

  二、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在高校经济不宽裕学生群体中实施心理教育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确保干预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个性化。

  首先,心理需求评估是实施心理教育的重要前提。通过对目标群体的心理需求进行评估,了解其主要心理问题和症状,确定心理教育的重点和内容。这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问卷调查、心理访谈等方法来进行,以确保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心理教育课程设计需要结合目标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精心构建。课程的设计应基于现有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课程内容应涵盖情感管理、压力应对、自我认知、学业规划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最后,为了确保心理教育的有效性,实施过程中应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可以通过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前后测评等方式,评估心理教育的实际效果和改进方向,不断优化干预方案,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三、心理教育的介入

  心理教育介入在高校经济不宽裕学生群体中运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2]。通过全面的需求评估、个性化的干预设计以及多元化的干预方法,心理教育可以有效满足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首先,心理教育的介入应充分考虑这些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应设计多样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和干预方案。这涵盖了情感管理、压力应对、自我认知、学业规划、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内容。

  其次,心理教育的介入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心理讲座、小组辅导、个别咨询等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小组辅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支持网络,个别咨询则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综合运用多种介入方法,有助于提高心理教育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最后,为确保心理教育在这些学生中的介入取得良好效果,还应考虑干预师的素质和培训。心理教育师应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以及与这些学生有效沟通和协作的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干预师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提供更优质的心理教育服务。

  四、心理教育的效果评估

  评估心理教育的有效性能够判断在干预措施条件下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并可以了解干预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程度。

  首先,评估心理教育的有效性需要建立明确的评估指标和量化测量工具。合理选定指标是评估过程的基础,这些指标通常包括心理健康指标(如抑郁症状、焦虑水平、自尊心等)和心理适应能力指标(如情绪调节、压力应对、社交技能等)。同时,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干预内容,选择相应的标准化心理测量工具或问卷,确保测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其次,为了探究心理教育的有效性,应采用实验设计或对照组研究等定量研究方法。在实验设计中,可以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心理教育干预措施,并对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对照组研究则通过对实施心理教育的群体与未实施的群体进行比较,评估干预效果。通过定量研究方法,能够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验证干预效果的显著性。

  最后,考虑到心理教育的效果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需要关注长期效果和持久性。因此,建议在效果评估中设立多个时间点,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后续评估。这样的长期追踪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心理教育对这些学生的长期影响和持续效果。

  五、结语

  本文综合探讨了心理教育在高校经济不宽裕学生群体中的评估效果,发现选定合理指标,能够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带给他们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心理教育在高校学生中的发展与完善,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并且借助先进的研究方法,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丽娟.高校贫困生初次就业对家庭经济减贫效应研究[J].成才之路,2023(06):17-20.

  [2]唐弋钦.发展型资助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探究[J].科教导刊,2023(08):137-139.

  注:徐州工程学院2021年度校级科技项目(辅导员专项)“后疫情时代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FDYZX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