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个深圳地名 7000年沧海桑田 首批地名保护名录藏着一部“编年史”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位于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老村1号,是国内唯一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为主题的红色文化纪念馆,是目前岭南地区收藏“大营救”史料及文物最多的主题性纪念馆。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深圳新闻网2023年10月9日讯(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地名,不仅是城市重要地标,还往往被赋予物理意义之外、历史视野里的另一种高度、宽度与厚度。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从新石器时代咸头岭遗址、深圳最早古县名“得宝而安”,到“红色遗迹”白石龙、沙鱼涌等,再到改革开放印记孺子牛雕像、前海石……鹏城的文化根脉、乡愁记忆,藏在无数地名里,融入了城市生命。

  近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深圳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本次拟入选的共112个地名保护名录,根据《地名管理条例》(2022年),对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红色革命和改革开放特色的地名进行了评定,并经网络投票、征求意见、专家论证所形成,包括63个传统文化与历史地名、17个红色历史地名、32个改革开放地名。

  112个地名,跨越7000载,串联起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构成了一部厚重的深圳“编年史”。

  比如传统文化与历史地名,从深圳市域有人类居住痕迹起统计至近代,反映了沧海桑田之变。

  咸头岭遗址距今约6000-7000年,不仅是深圳古文化的源头,其I段的遗物更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发现的、有准确年代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遗物。宝安是深圳地区最早的古县名,最早可追溯至东晋咸和六年(331)建县。“深圳”为古代河流,据考断应为今布吉河,深圳墟、深圳墩台及之后的深圳站、深圳镇、深圳市均得名于此。而现在的“深圳河”,古称罗溪、滘水,首见记载于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附加地图。

  深圳的移民文化,古而有之。龙岗被誉为“珠三角客家之都”,最早见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归善县志》记载神龙从梧桐山腾飞后降落于“龙冈墟”。牛湖、三洲田、对面喊、固戍、湖贝、甲岸、兰水壆、半天云、西湖塘、鹤湖新居、大万世居、龙田世居等地名,充满乡土气息,承载了村民开基立村又不忘先祖故地的深情,是民俗研究的“活化石”。内伶仃岛、宋少帝陵、左炮台、中英街、罗湖桥等,留下的是一部荣辱兴衰、饱经风霜的画卷。

  深圳红色资源深厚,坪山、新屋吓、山厦、王母围、沙鱼涌、阳台山、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曾生故居等,留下了“黄埔军东征讨伐”“血战沙鱼涌”“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东江纵队土洋会议”等红色印记,是贯穿1921年至1949年的一曲曲“革命壮歌”。

  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前沿,从1979年建市至今,尤其是20世纪80、90年代,留下的改革开放地标、发生过改革开放重大历史事件或与改革开放重要人物相关联的地名,蛇口、蔡屋围、渔民村、南岭村、上海宾馆、国贸大厦、地王大厦、邓小平铜像、孺子牛雕像、前海石、深南大道、深圳大学等,不胜枚举。

  诸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响亮口号,从蛇口走向全国。渔民村原为安置深圳河上岸生活渔民而建,1981年成为中国内地首个“万元户村”。上海宾馆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福田中心区建设前,是深圳的“坐标原点”。创造三天一层“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曾是全国最高建筑,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1992年1月在此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扬帆启航”造型的前海石,于2012年12月和2018年10月两次迎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前海并在此发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公示的是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深圳还将继续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地名文化,构建特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景展现这座城市的人文特质、发展记忆和特色风貌,打造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的“现代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