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追天揽月、牧星苍穹……
2023年2月16日上午,2021级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主题班会暨团日活动上传来欢声笑语和阵阵掌声。作为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家组的导师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正在和最新一届的钱学森班学生面对面交流,倾听同学们近期在课业、竞赛、实践、生活等各个方面取得的进展,时而谆谆教导、时而细细叮咛,春风化雨,启智润心。
9年前,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之初,时任校长郑晓静院士面向国家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需要和深空探测领域的战略需求提出设立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首个钱学森实验班,开启了学校培养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以实际行动回答“钱学森之问”的求索之路。
2014年10月8日,
“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正式揭牌成立
吸纳航天领域院士总师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实现家国情怀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以空间信息发展重大需求对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要求为导向,设计打磨基础理论与综合素养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
实施“探究式”创新实践和航天系统工程训练,搭建与航天工程接轨的实践育人模式……
春华秋实,硕果初结。近日,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公布,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首席郑晓静教授牵头的《服务航天强国战略的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大师领航,绘就精神底色
2023年4月21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以《天问一号创新成果及行星探测发展展望》为主题,热情洋溢地为钱学森班学生们奉上了一堂课程与思政交融、科技与情怀共通的“航天金课”。课后,他又和同学们边走边谈,行至钱学森精神教育实践基地,继续开展深入的讨论交流。
除了“探火”总师张荣桥,郑晓静、包为民、吕跃广、李应红、吴培亨等两院院士,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等航天总师,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大校、李明大校等名人名家,都走进过一届届钱班学子的课堂。
在这里,每位学生都可以实现与航天领域院士名家的“交流自由”。
大师名家为钱学森班学子讲授“航天金课”
不仅让“大师名家”成为了“良师益友”,空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团队还立足“天宫”“天问”等航天发展大事和系统工程、“归零”流程等航天理念方法,将航天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和教学实践,在专业教育中筑牢理想信念;建立钱学森精神教育实践基地,打造形成践行钱学森科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重要平台,举办主题展览、学术研讨会、报告沙龙等育人活动;树立“航天文化节”育人品牌,组织开展航天专家面对面、空间科学颠覆性技术青年先锋论坛、航空航天院所体验之旅、“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文化展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激励师生投身航天。
交叉兼容,筑牢学识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北斗”组网到“天宫”翱翔,从“天问”探火到“義和”逐日,我国航天事业正阔步前行,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如今,随着重大航天工程深入推进、太空探索范围更深更广,航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其基础性、前沿性、综合性、系统性等特点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
国之所需,就是心之所向、责之所在。
在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成立之初,以郑晓静院士为首的人才培养团队就敏锐洞察到了空间信息领域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方向:“高水平信息科学的发展和航天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都需要强大的数理基础作为支撑,并且日益依赖多学科交叉融合、国内外协同共享。”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团队直面空间信息发展的重大需求,学习借鉴国内其他高校钱班育人经验,明确了强化数理基础、突出学科交叉、注重综合素养的总思路、总方针,从顶层设计上打破学科壁垒、彰显信息特色,优化“数理信息基础+多学科专业知识+文化艺术综合素养”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拓宽视野、知行合一。
面向服务空间信息领域发展、解决航天领域复杂问题的迫切要求,团队采用一项项新举措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质量:强化数理信息基础,增加培养方案中数理课程学分占比并贯通大学四年,对于原有信息大类数理信息课程内容深化拓展,注重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问题分析能力;优化多学科课程设置,将电子信息与空间科学、力学等内容强化关联、有机融合,开设航天电子系统设计、空间物理学等复合学科背景专业课程;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创作、航天院所实践、国情社情调研等内容以必修学分形式纳入课程体系,引进香港中文大学师资讲授双语课程,提升学生国际视野……
作为课程体系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李小平教授谈道:“通识教育、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相结合赋予了学生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而钱学森班独有的一对一导师制和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也更有助于深入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潜力、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特长。”
学生赴贵州“中国天眼”开展研学实践
问题驱动,锤炼创新能力
2022年11月30日,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现场,已经成为航天五院501总体设计部分系统主管设计师的钱学森班学生孙斌,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了航天人的使命与荣光,“听到任务圆满成功的口令时,我心中的自豪与喜悦难以言表”。在这次航天任务中,孙斌所在的测控与通信分系统岗位负责重点保障航天员通信视频等数据的稳定传输,而这项工作的基础技术能力在他身为学生时就已经得到了充分锻炼。
为了缩短知与行、实验室与发射场之间的距离,人才培养团队针对当前学生实验实践环节大多仅仅只能满足所对应课程的目标要求,其现实特征、解决方式、实施范式都与真实航天复杂问题相距甚远这一现象,探索重构与航天工程接轨、循序渐进不间断的实践能力提升体系,并在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率先试点实施。
该体系依据学生能力发展和心理成长规律,低年级以开放项目培养兴趣、夯实基础,中年级以学科竞赛发掘专长、塑造能力,高年级以航天系统工程方法指导实践,以微纳卫星工程和空间科学实验为载体,设计实施与航天工程需求接轨的实践环节。各年级紧紧相扣,四年全链条贯通,循序渐进的训练模式引导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刘彦明教授介绍道:“我们不仅从学院承研的临近空间、‘觅音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中提炼真实科学问题、设计实验实践任务,还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未来宇航等企业公司合作打造了8个协同育人平台,采取校企双导师指导模式,形成闭环反馈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学生在实验室参与实践训练
硕果累累,笃行报国之志
三届毕业生均100%深造读研,平均成绩80分以上者占90%,班级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省高校团建样板团支部;学科竞赛人均参与率较普通专业高55%,获奖率高63%,学生获“互联网+”大赛国家级金奖2项,“挑战杯”、小卫星设计大赛、电赛等各类竞赛省级以上奖项300余项;86.45%的钱班学生选择进入航天相关领域学科和航天需求专业深造,或投身国防军工、西部基层单位建功立业,获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高度评价……
2022届钱学森班毕业生合影留念
多年来,在亮眼的成绩单背后,老师们的坚守与革新、学生们的选择与成长都历历可见。
以郑晓静院士为首的名师大家把关定位、身体力行,通过设计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讲授专题课程、指导项目实践等方式亲自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历届领导班子同心协力、继承发展,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毅力坚持贯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各项举措;一线教师孜孜不倦、躬耕教坛,在钱学森班课堂上率先践行着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辅导员和行政人员以德树人、以爱育人,在关心、帮助、服务学生的过程中不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从萌芽抽枝到蔚然成林,团队全体成员凝心聚力、薪火相传,谱写出了一曲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动人乐章。
如今,一批批“理想信念坚定、数理基础过硬、学科交叉融合、工程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正奔向祖国航天事业最需要的地方,以航天强国为己任,以科学探索为追求,赓续着西电航天人追天揽月、牧星苍穹的梦想。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团队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国家航天强国战略需求,坚守“胸怀祖国、勇于探索、知行合一、团结协作”的报国情怀,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航天强国建设培养源源不断的“西电力量”。
记者:席 慧编辑:郭楠楠审核:王冠玉责编:王 格出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