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家校协同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对策探讨
长沙市望城区雅礼丁江学校 戴静斌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呈现新的特点,劳动教育从形式走向了实质。当然,劳动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家校双方协同努力。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劳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一、家校协同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首先,唯成绩论的思想在学校和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大部分教育活动都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展开。学校教育任务繁重,教学压力更大,教育资源倾向于应试教育。因此,一些学校会占用学生的劳动时间来弥补教学进度,劳动教育成为了形式化的产物,质量大打折扣。其次,许多小学生的家长属于年轻的80后、90后,他们自身很少参与劳动实践。加之,“鸡娃”学习内卷化现象严重,家长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很少参与日常家务劳动,有些学生不懂得劳动、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缺乏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最后,家长缺乏教育经验,学校又缺乏指导,这是导致劳动教育问题存在的另一个原因。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有专业的教学技巧,尽管家校协同教育可以为家庭教育确立目标和标准,但是家长并非专业教育从业者,缺乏教育经验,往往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执行过于生硬。二、家校协同在劳动教育中的实践对策针对家校协同视域下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家庭和学校之间要加强交流,明晰各方权责。第一,家校达成教育共识,建立共育的一致态度。教师和家长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应该保持正确的教育态度,避免对学生过于严厉,以免引起他们对劳动教育的抵触情绪。作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的意识。第二,家校明确各自权责,促进学生劳动成长。家庭和学校应明确各自的责任,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促进学生的劳动成长。在劳动教育中,学校应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并通过劳动体验来深入理解劳动精神的伟大。由于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差异,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形式会有所不同。因此,家庭和学校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环境优势,相互补充,以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第三,提高沟通效率,引导家庭劳动教育。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学校需要专注于新时代的数字传媒和智能控制等新兴科技手段,构建一个共享且互联互通的劳动教育数字资源平台,以实现校内优质劳动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这些数字平台,实现家校沟通的时空融合。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微信群,教师可以即时分配学生的劳动任务,家长也能立即反馈学生的劳动情况。第四,开设劳动教育“行走课堂”,提倡亲子共同参与。要真正体现劳动的教育,还需要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历练。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研学,联手校级家委会、社区街道、公园、敬老院等建立教育共同体,构建多元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并将这些资源 巧妙地融入学校课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开放性课程体系。第五,创新评价机制,激发家校共育新动能。学校采用创新的评价机制管理劳动教育,学生的评价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对家长的评价既肯定表彰,又有引导指导。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劳动之星”争章、家庭小能手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励和引导评价。同时,还可以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劳动时长、劳动方式和劳动体验等数据,并整理家长的反馈意见。通过这些数据和意见的分析,学校不断改进劳动教育的方式,提高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整个社会的重要任务。在劳动教育的推进中,我们需要牢记协同育人的大教育观,在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的同时,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劳动教育,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得以切实落实。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