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迎来10岁生日,这所“年轻”的学校走出了一条成熟的科研之路

  在上海科技大学的多学科人工现实工作室(MARS)里,一个巨型球状的穹顶光场格外夺目。

  这套看起来有点“酷炫”的设备可以精准地识别到人的极其细微的面部结构变化,甚至皮肤材质都可以纳入到数据模型中,制作出逼真的数字替身。

  除了影视行业,这项技术在教育、文旅、沉浸式演出和虚拟社交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前景。

  看完介绍,也许你会想,这一定是出自某位科研专家之手,其实,整个穹顶光场全部系统搭建的参与者中不乏不少上科大本科生的身影。

  一所本科生就能参与科研、接触到前沿科技的高校是什么样的?

  今天(9月28日),“上海科技大学建校十周年科教融合创新发展大会”举行,让我们共同走近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海科技大学,去看一看一所“年轻”高校的成熟科研之路。

  

  

  十年磨一剑,

  这所“年轻”学校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2012年,教育部批准上海科技大学开始建设;2014年,学校招收了首届本科生;2022年上科大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列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十年间,上科大始终秉持着“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育人理念,培养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

  如今,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截至今年9月,上科大378个研究组共参与发表论文13080篇;

  ·学校以第一作者和通讯单位在《自然》《科学》《细胞》发表论文81篇;

  ·累计1项科研成果获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项一等奖;

  ·截至2023年5月,上科大申请专利1408件;

  ·“理论预言并实验验证外尔半金属的存在”研究成果入选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首个新冠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解析及两个临床候选药物的发现”研究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

  目前,上科大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数位居全国前列,已经成为了4所公认的国家新型研究型大学之一。

  大会上,上海科技大学校长江绵恒在发言中提到,建校十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在人才培养、科研、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江绵恒总结了上科大十年发展进程中,所收获的宝贵经验——

  ·始终坚持正确方向、践行办学使命;

  上科大建校并不是简单为高等教育“大家庭”增加一个成员,而是要承担起特殊的重要使命,要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服务国家创新战略闯出一条新路。

  ·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学定位;

  从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并据此进行了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始终坚持打造师生一起成长的共同体;

  学校把学生培养视为办学立校根本,最好的资源向学生培养聚焦,最重要的制度设计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标尺,致力于营造让优秀青年人才建功立业的良好生态。

  ·始终保持创新和开放的观念;

  上科大发展最重要的“秘钥”是“创新”和“开放”,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建立科教、产教、医教、文教融合机制。

  ·始终坚持用上科大文化润校育人、凝心聚力;

  上科大的发展不仅依靠科研、人才、平台等“硬核”实力,也仰赖建校以来所积淀形成的上科大特有的文化气质。

  学校秉持“使命驱动、育才立校、创新致远”的立校精神,践行了“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育人理念,塑造了“明德格物、开放包容、创新进取、追求卓越”的校风学风。

  

  “自由”的科研氛围

  让他们触摸到了“硬核”科技

  这所“年轻”的学校里,一群“年轻”的教师带出的学生是怎么样的?

  上海科技大学建校十周年之际,第一教育也采访到了两位学生,听他们聊了聊在上科大的故事。

  他叫林弘扬,是上科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

  

  他介绍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涉猎十分广泛,但他选择研究的方向主要是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在数字人、人脸生成方面的应用。

  谈及对研究方向的选择,林同学告诉小编:“我们学校每个学院下面都没有下设系,也不会分配专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年的学习之后,在大二或大三时候,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小的方向去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他还补充道,上科大的学生从大一起,就可以实现“上课自由”,在修满必修课和通识课的学分后,专业课的选择上是没有限制的。

  在上科大的四年里,有段经历令林弘扬感触很深。

  在大一上半学期结束的时候,他进入了学校的多学科人工现实工作室(MARS)实验室,开始跟着导师和学长学姐做一些项目,直到大一的那个暑假,他真正地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摄影:王佳依)

  林弘扬所参与的是与人脸的三维生成相关的科研项目。

  他向小编解释说,数字人相关的三维资产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电影娱乐行业的三维特效制作中,但要达到逼真的渲染与驱动效果则需要高精度扫描与大量艺术家的修饰工作做支撑。

  

  而现在,通过这强大的生成工具,就可以快速地生成面部的三维资产,以此缩短艺术家的工作时间。

  林弘扬还透露,目前,这项“硬核”技术已经运用到了电影的制作中去。

  谈及研究的过程,林同学感慨万分,他说:“在搭建穹顶广场采集数据的过程中,设备需要灯光和相机的严格同步,对我们这群写代码的人是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在数据集扫描过程中,学校为我们提供了高速相机来快速摄影,在科研设备方面,学校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对于未来的打算,大四的林弘扬表示,自己不会从上科大“毕业”。

  本科毕业后,他计划将在学校教师虞晶怡的组里攻读本学科的博士学位。

  林弘扬也透露,他现在还参与了实验室的初创公司影眸科技的各项工作,希望能够推动国内数字人相关底层技术的推广。

  她叫杨云清,是上海科技大学2019级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

  

  目前,她刚抵达英国的牛津,即将在牛津大学攻读材料系的直博。

  在杨云清的眼里,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是一个现代化、科研设施先进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学院。

  她说:“这里的师生比很高,也经常能得到一对一的指导,而且本科生得到的资源也很多。教授们会热情地欢迎我们进组科研,并且科研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高端仪器都对我们开放,仅需培训通过便可亲自使用,在本科生阶段就可以见识到研究生层次的科研工作。”

  据杨同学回忆,在大一暑假,她就加入了物质学院杨晓瑜教授课题组,她说,这也是人生中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到科研。

  刚进组时,实验室里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新奇的,在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下,她掌握了实验室仪器的操作以及有机化学中的柱色谱分离提纯样品的手法,并负责合成在不对称催化中非常重要的手性膦酸催化剂。

  

  她说:“大二真正上了有机化学实验课后,我明显地感觉到了提前参与科研实践的重要意义。”

  在上科大的四年时光里,杨云清还获得了“上海科技大学校长奖”,这是学校的最高奖项,也是学生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此外,她还曾于2022年参加了哈佛大学3+1国际交流,并获得上科大“双一流材料创新班”国际交流奖学金的支持。

  

  在哈佛期间的海报展演

  毕业后,杨云清表示想要从事博士后和教职工作,尽心传授所学所闻,带领更多像她一样有科研梦想的学生一同前行。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师拥有“双重身份”

  会教书,更注重育人

  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强把上科大定义为一所“小而精”的国际化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他介绍说,学校的学院不多,目前有下设学院、书院、研究院所、科研中心16个,在校学生共计6000人,其中,1/3为本科生,2/3为研究生。

  但是,上科大也为学生们配备了一批“年轻”的优秀教师团队。

  吴强说:“学校招聘教授除了人品、教学能力,特别看重学术水平和发展潜能,不看他们头上的帽子和光环,我们教授大多是正在‘爬坡’的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40岁。”

  正是这群“年轻”的教师们,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启科研的漫漫长路。

  其实,在上海科技大学,本科生参与高水平科研和实验已经成为了学校的一大亮点。

  学校在本科阶段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外,还会对研究生阶段的知识作适当的前移,让他们早日接触到前沿的科技,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

  据吴强介绍,学校的本、硕、博课程是相互打通的。

  他说:“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基本可以陆续进入教授的实验室,团队里既有本科生,又有硕士、博士生,不少本科生的学术水平不亚于其他学校的硕士、博士,本科期间就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了论文。”

  特别的是,上海科技大学的教师们还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学院的教授,又是书院的导师。

  上科大始终坚持“学院+书院”协同育人,学院负责教书,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学术能力,书院则负责育人,教会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

  这也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上科大一直提倡的就是“学生本位”原则,除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潜能。

  

  10年间,从无到有

  上科大为国家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上科大十周年校庆晚会的主题是“拨雪寻春?造炬成阳”,大四学生林弘扬作为活动的策划者,他说:“这也是所有上科大学子送给学校的十岁生日祝福。”

  寓意着上海科技大学这10年来的“成长与变迁”。

  但是,学校始终在探索育人方向,为每一位学子制造了一把火炬,带着他们去探寻未知的前方,指引着一届又一届的上科大人一同前行。

  未来,上海科技大学将重点发展正在建设的上海临床研究中心,计划于2026年试运营。

  这是一家研究型的三甲医院,主要聚焦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兼顾泛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免疫及肌肉骨骼疾病、感官系统疾病等疑难杂症的研究。

  上海科技大学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还将努力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以学生培养为工作第一要务、以一流师资为发展第一资源、以改革创新为前进第一动力,以科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开放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担当科教融合、特色优质办学的践行者,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为上海市和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祝福上海科技大学10岁生日快乐,

  未来可期!

  

  图片由学校提供(除标注外)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