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体育中厚植中华体育精神

  原标题:在学校体育中厚植中华体育精神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体育强国的筑基工程。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校体育中厚植中华体育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培根铸魂的有力手段。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学校体育,应从教师、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着手推进。以教师认同为基础,准确把握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要义在学校体育中厚植中华体育精神,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师要成为中华体育精神的认同者和践行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良好教学意识,对学生的精神品质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其次,善于挖掘和开发中华体育精神中的教育教学元素。教师要尽量掌握中华体育精神的发源、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刻领会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结合时代、社会、地区、学校等因素开发相应的中华体育精神教学资源。教师还应在体育教学中有机灵活地融入中华体育精神元素。简单重复或牵强附会的灌输式教育往往适得其反,会引起学生厌倦甚至抵触情绪。教师要认真思考“在何时”“以何种运动为载体”“用什么手段”“进行何种精神教育”等问题,采取最自然、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以特色课程为载体,生动呈现中华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课程是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载体。首先,要以体育课程思政的形式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学,充分挖掘好、生动呈现好、用情讲述好中华体育精神中的思政育人内涵,形成优质中华体育精神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其次,结合学校体育发展特点,打造中华体育精神校本课程。学校可根据优势运动项目、场地环境支持、学生参与程度、人文历史背景等开发一门或几门带有本校特点、突出办学优势的中华体育精神校本课程,最终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中华体育精神课程,再通过校与校之间相互交流、观摩和学习,进一步促进中华体育精神教学的发展。要善用各项比赛、社团活动、线上课程、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巩固,进一步强化中华体育精神育人效果。以教学过程为手段,传递中华体育精神的育人价值在学校体育中厚植中华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教育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首先,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育,身体运动是价值观教育的载体,不能本末倒置地脱离身体运动来谈中华体育精神,要在“教会、勤练、常赛”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和领悟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其次,善于将中华体育精神进行现实化、生活化呈现。中华体育精神有“女排”“国乒”等许多现实实践和生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情境教学法,利用中华体育健儿中的典型人物、经典案例,使学生能真真切切感受中华体育精神的感召力。最后,引导学生在体育课程、项目训练中体会、认同、践行中华体育精神。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运动体验与身心感受,引导他们认识到体育运动过程中不怕艰难、顽强拼搏的重要性;采用分层、分组教学,引导学生在团体运动项目中体验和认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知行合一中深刻体会中华体育精神带来的力量。以教学评价为引导,不断夯实中华体育精神的铸魂效果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具有“指挥棒”效应。首先,只有多主体、多维度、多途径地进行教学评价,才能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育人效果产生积极导向作用。具体包括,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和评价客体的多元化(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过程和结果等);评价维度的多元化(既有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测试,也注重对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定性与定量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绝对与相对评价、他人与自我评价等)。其次,精神品质类教育具有内隐性和滞后性,所以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评价一定要长期坚持与连贯记录,才能保障评价的准确度和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较好的做法是给每位学生建立体育评价档案袋,用来收集整理学生各时间段内的体育评价材料,从而对学生进行长期、稳定且有效的评价,并将评价反馈到教学中,不断夯实育人效果。【梁樑,作者系长沙师范学院教师。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21YBA263)阶段性成果】来源:湖南日报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