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杨凌“金种子”

  在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杨凌,活跃着一批丝路使者,他们像候鸟一样频繁往返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育播撒科技“金种子”,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合作贡献中国智慧。西北农林大学张正茂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丝路使者、“金种子”培育者。

  10月14日一大早,张正茂便带领团队成员和学生来到位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曹新庄农场的上合小麦育种创新基地。这片试验田共12亩,他们将利用周末一天时间,完成325个高品系小麦育种材料的播种工作,其中给中亚和中东欧国家培育的小麦高代品系共有200多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张正茂

  我们这个基地是一个中外合作的基地,主要是和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专家在一起合作,通过引进中亚和中东欧国家的小麦种质资源,来与我们中国的小麦种质资源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异地的杂交,我们选育适合中国和适合中亚和中东欧国家的小麦品种,我们目的还是要(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定向选育品种。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杨凌示范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区内高校开展国际农业交流合作。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并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五个国家建设了8个海外农业科技园区,试验示范种植小麦、玉米、油葵等粮油作物。张正茂被聘为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首席科学家。

  边试种、边总结。几年下来,张正茂和同事克服困难,每到春播秋收,他们更是像候鸟般,在各国与杨凌之间多次往返。如今,他们对各个示范园能种什么品种、怎样开展田间管理了然于胸,示范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效果显著,备受当地群众青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张正茂

  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筛选和试验,有几个品种是表现比较好的,特别是我们的普冰151小麦品种,在我们中国表现了非常好的适应性,它的适应性稳产性比较好,引种到吉尔吉斯斯坦和巴基斯坦表现的相当好,在吉尔吉斯斯坦产量可以翻番,在巴基斯坦可以增产百分之五十以上。同时我们还有两个春麦品种西农10号和西农12号,在哈萨克斯坦中北部的小麦主产区表现很好,最高的产量比当地的产量可以增产百分之六十。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近年来,已经有73批像张正茂教授这样的科技使者走出国门开展援外指导,将一粒粒携带着“杨凌基因”的“金种子”撒向“一带一路”。杨凌先后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等13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100多项作物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在海外辐射面积达3000多万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张正茂

  在今年“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时刻,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农业交流合作,用智慧和汗水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育好互利共赢的友谊种子,播撒科技合作的种子,让更多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开花,为国际农业减贫、共同构建人类命运作出新贡献。

  李宏杰 记者 王晓艳 刘智辉

  编辑 于婷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