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公务员选调:我想二次择业
8月21日,上海市公务员局发布《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公开选调交流职位简章》,共推出市纪委、市委研究室、市发改委等单位共184个岗位,选调216人,现已进入报名阶段。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公务员“蠢蠢欲动”。
此次选调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这是继去年选调暂停之后,时隔两年,上海公务员选调交流大门重新开启。
在“市级机关将精简10%人员编制充实基层一线”的大背景下,这次选调交流虽相较于2012年的318人锐减百余人,但市级机关岗位仍占7成的比例,对于想往高处走的基层公务员,仍是一次极为难得的机会。
市级机关仍唱主角
此次选调,区级及街镇岗位仅选调64人。通过分析职位表可以发现,除黄浦区外其余16区县均有岗位提供,不过有8个区县只提供2个职位,可见区县对此并不热情,重在参与、完成任务的心态明显。浦东新区虽选调16人,但分析其所提供岗位,如高桥镇、曹路镇的职位,不难发现成色一般。
相对而言,市级机关共选调152人,超过7成,可谓主力。这不难理解。因为上海的公务员选调,更多意义上是面向已具备公务员身份人群的一次内部招考。
本次选调只有民革上海市委提供了一个组织部副部长的副处级职位,但含权量极为有限。其余岗位全部是主任科员及以下的普通职位,不涉及领导职务。
相较于街镇一线的普通职位,市级机关的职位在选调中具有先天的优势,特别是在“职位资格条件”中多限定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可见得市级机关高高在上,他们不愁揽不到人才。
高含金量的凤毛麟角
此次市纪委内部处室选调6人,联想到中纪委对各级纪委壮大办案力量的要求,不难理解此时市纪委招兵买马的原因。另外,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选调18人及市保密办选调13人,成了最大的接收地。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好职位,仍屈指可数。
市委研究室内部处室选调三人,毋庸置疑将成为此次最热门职位,虽然注明要求撰写文稿、调研报告,明眼人马上就能看出这是极其辛苦的“材料岗”,注定要写材料写到天荒地老。但市委研究室这一理想平台,仍是部分志存高远、执着仕途的年轻公务员的最佳选择。
市级机关的部分核心业务处室,也颇具含金量,如市金融办从事金融业务管理工作的岗位,市发改委提供的产业发展处岗位,以及市交通委员会的行政审批处、交通建设处等,到时也必将出现百里挑一的激烈厮杀。
这种好岗位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则是不痛不痒的普通岗位,吸引力一般。
树挪死、人挪活
关注选调并积极参与者,除一部分心怀抱负、早就规划好公务员职场两步走(应届考入基层积攒经验,再选调市级机关施展抱负)的同志,大多数都是在现岗位上郁郁不得志者。
他们或不受领导重视,面临同事排挤,对于现有工作氛围心存失望;或者职级解决遥遥无期,基层琐事耗费太多精力,渴望去到更高平台;或者对于现有工作性质毫无兴趣,常常有党务部门的公务员选调去政府业务部门。
于是秉着“树挪死、人挪活”的原则,他们迫切想换个新环境,于是公务员选调也就成了为数不多的救命稻草。
前几年,我周围陆续有公务员同事选调出去,一位是因与领导分歧太大,日常工作难以开展,最终投奔市级机关,现在发展如意;另外一位则是因为副科职级迟迟不能解决,心凉无奈也只有选调离开。
参加选调是把双刃剑
相较于中央机关选调公务员,上海市公务员选调已经相当人性化,因为不要求报考时提供单位同意报考证明。要知道,若不是去意已决且自信能选调成功,过早暴露选调之心,只会让领导侧目、同事耳语。一旦选调不成功(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以失败告终),将在原单位处境非常尴尬。
所以,参加公务员选调是把双刃剑。但是,今年上海公务员选调仍然没有实现1:1的政审考察比例,而是规定“一般按不超过1:2的比例确定考察人选”。也许局外人对此数字完全无感,可是作为被考察的当事人,走到这一步必然面临着单位人人皆知的局面。
成功选调、雀屏中选自然可以挥一挥衣袖、带着原同事嫉妒的眼神轻松离开。可一旦不幸落选,难逃同事的窃窃私语、甚至幸灾乐祸的围观,以及领导的怀疑,处境艰难可见一斑。
况且,只是“一般按”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不知会否有单位又要打擦边球。前年,有同事报考的单位就自定了“1:3”的考察比例,也许政策制定者想到的是多接触考生或许就能发现更好的苗子、可是对于公务员这一极其微妙的职场,过早暴露的后果相当危险。
流动更有助于稳定
如今,公选、选调已经成为公务员队伍中难能可贵的流动机会。当这扇门越开越窄,恐怕无助于公务员内部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今年上海公务员选调的重启,对于现在辞职现象日渐增多的公务员职场,给那些对现状不满者多了一份选择。
因此,这种内部不同区县、不同层次岗位的选调交流,非但不会动摇军心、涣散队伍,反而会通过这一小部分的流动润滑,激起部分公务员的上进心,增加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洪俊杰?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