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次5天5夜的长途机动,还有那个同车的义务兵驾驶员

  车行高原

  ■马 頔

  我裹着大衣,蜷缩在运输车的副驾驶座位上,任凭寒风夹杂雨点从车门的缝隙中钻入。车内开着暖风,正好吹在我的膝盖上,可这微弱的热量还未能通过衣服布料传递到皮肤,就已经被冰冷的空气吞噬了。我把手对着出风口,勉强能感受到有暖风在涌动。

  车队行驶在公路上,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让车窗玻璃外的一切变得模糊。冰雹打在车门和车顶上,雨刮器在挡风玻璃上快速晃动,雷声轰隆作响,暴雨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

  我扭过头问驾驶员李亚松:“咱们车里这么冷,是哪里漏风了吗?”

  “运输车体积大,缝隙难免多。离合器和刹车下面就是两个缺口,外面气温太低,冷空气会顺着缝隙钻进来。忍忍吧,我已经把车里的暖风开到最大了。”李亚松一边回答我的问题,一边把空调的出风口都调整到正对着我。他的关心让我心中涌出一股暖流,身体好像也没那么冷了。

  我朝他脚下看去,那里果然有两个方便离合器、刹车活动的缺口,正对着他的双脚。副驾驶位离缺口那么远,我却依然能感受到寒风从那里源源不断地灌进来,驾驶员的感受可想而知,李亚松的小腿似乎在阵阵寒风中轻微颤抖。

  可他丝毫没有表现出不适。他的帽子戴得很正,没有穿大衣,腰板挺直轻靠座椅,双手握着方向盘,眼睛紧紧盯着前方。前车的双闪灯就像是他的心跳,沉稳而富有节奏。

  那是驻训期间的一次长途机动,历时5天5夜,行驶数千公里,翻越海拔4千米以上的达坂10多座,官兵都面临着极端环境和天气的考验。

  连里的物资车由我带,驾驶员正是义务兵李亚松,也是连里最年轻的驾驶员。几个老班长说,在前期营里组织的驾驶员复训中,李亚松的理论成绩最好,在实训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问题。他年纪虽小,但已经是个成熟的驾驶员了。

  第一次长途带车,我对沿途遇到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而李亚松冷静专注,从容地处理着各处弯道,谨慎地观察路况、保持车距。李亚松说,他去年跟着连队执行任务就是沿这条路线上山。那时的他还是列兵,坐在车后的大厢板里,一路颠簸不断。他被颠得头昏脑涨,心里总担忧着物资损坏。现在,他自己成了驾驶员,就想着尽力把车开好开稳。

  赶路的日子里时间过得飞快。我与李亚松坐在一辆车上,穿过电闪雷鸣的原野,路过晶莹碧蓝的湖泊,又驶入阳光明媚的草原……目标很明确,道路也清晰,虽不笔直,但跟随队伍走,错不了。

  直到第5天下午,车队缓缓驶入一座阴雨连绵的小城。火车从远处驶来,停在货运中心。

  “到了,我们上山的时候就是从这里出发的,终于到了。”李亚松兴奋地说。

  随着车队开进基地,车上的同志唱着军歌,最后一站已经到达。

  那次长途机动的经历一直被我记在心里。李亚松现在已经退伍了,但每次遇到机动任务,我都会不由自主想起他。他的形象与神态,成为我心中驾驶员群体的缩影。

  (原文刊于《解放军报》2023年10月13日“长征副刊”版,内容略有删减;封图来源高原战士微信公众号)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主播:朱勇

  编辑:李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