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文化艺术教育大会 经济新常态下的教育产业展望

  

  2019教育行业发展速度如何?

  教育投资领域有哪些热点?

  出现了哪些教育新趋势?

  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教育新技术?

  12月3日,昆仲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王钧先生在2019年文化艺术教育大会上做了主题为《经济新常态下的教育产业展望》的演讲,通过此次演讲,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逆势增长

  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GDP增速首次跌破6%,CPI增速跌破3%,宏观经济数据有所回落,但均未触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2017年的10%以上,跌落至2019年的8%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却异军突起,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速从2017年的8.9%左右,增长到今天的13.5%左右,呈现逆势增长态势。

  

  2007年到2018年,中国教育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2.9%。2018年到2022年,预计中国教育复合年增长率将达10.1%。是中国为数不多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行业。

  

  其中,K12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更高,2018年高达16.8%,2019年预计16.5%。

  

  教育投资趋理性

  2018年,教育投资总额高达409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下降到114亿元,下降幅度较大,说明教育投资资金开始落潮。近三年,民办学校、K12学科辅导、职业教育领域的IPO退出资本最多。2019年上半年,素质教育占到了教育投资数量的37%,学前教育占比15%,国际教育占比8%。

  

  线下:合规成本抬高

  2017-2018年,线下教育收入增长中位数约39%,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较低,品牌溢价效果明显,是一个成熟且利润率健康的行业,体现出较强的市场需求。但线下教育的扩张显著受制于师资供给和地理位置,即使是大品牌也存在这一障碍,另一方面,却保护了中小线下机构的区域发展。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高质量、多样化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教育行业的主要矛盾。在教育行业驶入成熟期后,教育政策开始一步步地提升,针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标准越来越严格,内容、师资、收费都是监管重点。鼓励早教服务发展的同时,并对线下托育机构设置了相应的标准,目前,《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并推出了税费优惠政策。

  对于中小类型的线下培训机构来说,合规成本高企,现金流压力加大。但是,大型线下培训机构却发展稳健。

  

  在线:一对一被证伪

  2019年,线上教育市场需求呈现井喷增长态势,17-18年收入增长中位数约173%。但是,线上教育销售费用居高不下,研发费用占比攀高,整体亏损严重。目前,在线教育正试图利用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

  2018年,在线一对一受到追捧,市场竞争之下,随之带来获客成本高企、客单价下降、客户体验不佳等问题,在线一对一模式被证伪,开始进入转型阶段。

  有些在线一对一转向在线小班,但客单价并没有明显降低,客户体验度进一步下降。

  有些转向在线大班,其中跟谁学已经验证了这种模式的盈利能力,但仍没有解决获客成本日渐增大的问题。

  与此同时,带热了录播+,包括内容付费、点播等,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成本低,下一步将朝着高客单价的方向努力,另外还需提升完课率。

  2019年,国家出台了线上教育的实施意见,针对线上学科培训也设置了收费、内容、师资、时长等详细标准,并重点管理入校APP。

  人工智能:深刻地改变教育

  人工智能AI技术不仅改变着线上,也改变着线下,它可以:

  

  评估并分析学生知识结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迅速并有效诊断,找准知识薄弱点和能力薄弱点,减少退学率;

  替代老师批改作业,基于大数据分析,生成专属教学方案,帮助老师因材施教;

  当远程教学与AI相结合,可以为资源薄弱地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内容,促进教育公平。

  最终从传授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建构式教学方式,从以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六大趋势

  2019年,中国教育呈现出六大趋势:

  

  素质教育的刚需化趋势明显,STEAM、游学、少儿美术、数学思维赛道尤其火热;

  家长焦虑带来家庭教育新刚需,轻课程、短视频等线上产品尤其适用;

  全国已经有14个省市开始了新高考,“走班排课”与生涯规划是两大切入点;

  资源不平衡催生了更强烈的教育需求,教育服务开始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能否满足不同城市教育服务的个性化、本地化需求,将是未来能否成功的关键;

  线上线下扬长避短,开始相互融合,二者将协同发展且各有侧重;

  以自适应学习、语音测评、虚拟教师等核心应用为代表的AI技术在教育领域快速落地,并开始创造价值。

  总体来说,教育产业在新常态下一骑绝尘,长期发展前景可期,教育投资日趋理性,合规将是今年的主旋律,我们要拥抱教育新科技,并逐步改进和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