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23届高中语文备考-揭秘“新高考”语文命题趋势

  一、题型比对

  (一)2020年—2022年新高考I卷三年高考题型比对

  1.2020年山东卷—2021年新高考I卷命题变化:

  (1)题型基本一致,古今中外结合,包含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小题分值不变。

  (2)文学类:散文—小说

  (3)文言文:二十四史—通鉴纪事本末

  (4)默写:3题—2题+1题开放式

  (5)语用变化较大:1题选择—3题选择

  (6)作文:情境任务写作—观点启示类写作

  2.2021年—2022年新高考1卷命题变化特点:

  (1)题型稳中有变,包含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小题分值有变化。

  (2)分值变化:现代文1分值减少;现代文2分值增加,革命小说—历史“新编”小说

  (3)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战国策

  (4)默写:第三题为开放式题

  (5)语用:3题选择—1题选择(虚词用法)+主观题(补写成语、长短句、设问排比,补写句子)

  (6)作文:启示类材料作文

  (二)2022年和2021年新高考I卷四大类模块对比分析

  模块一:现代文阅读

  2020年山东卷(1840字)

  近三年高考现代文1第4-5题原题:

  变化1:信息类文本设问及分值

  ①现代文阅读1:侧重考查信息筛选、整合、概括的能力 。

  ②分值变化:现代文阅读总分值不变,但现代文阅读1总字数减少,总分降低2分,分值为16分,主观题第5题值由6分变为4分,难度降低。

  ③变化特点:不简单考查下定义、行文脉络、论证特点等题型。将之前第5题考查文本内外关联的能力题变为第4题,减低分值为4分;而第6题变为整体理解概括题,4分,降低难度。

  近三年高考现代文2第8-9题原题:

  变化2:文学类文本选材、设问及分值:

  ①现代文阅读2:强调文学类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侧重把握文体特点、文学技巧、文学情感、文学观点、文学效果等的考查 。

  ②分值变化:现代文阅读2总字数增加,总分增加2分,分值为18分,主观题8分值由4分变为6分。文学类阅读比重增大。

  ③变化特点:考查体裁由散文变为小说,小说又有细化分类(革命、历史、童话、魔幻等);小说文体特点模糊化(散文化小说);选取的作者都为著名诗人的作品。如于坚:(1954--)作家、诗人,2018年《建水记》;卞之琳(1910—2000)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38年延安《石门阵》;冯至(1905—1993)诗人、学者,1942年冬-1943年春《伍子胥》。

  ④全面掌握文学类文本的文体分类

  散文类型: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2017年 全国2卷 林徽因《窗子以外》

  2017年 全国3卷 李娟《我们的裁缝店》

  2020年 山东卷 于坚《建水记》

  小说类型: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018年 阿成《赵一曼女士》革命小说

  2019年 鲁迅《理水》故事新编,神话小说

  2020年 海明威《越野滑雪》外国小说

  2021年 卞之琳《石门阵》革命小说

  2022年 冯至《江上》历史小说

  模块二:古诗文阅读

  高考古诗文比对分析:

  1.文言文题型不变,但出题紧密联系课文。

  (如第11题(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将材料“为赵蔽”中的“蔽”字与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中的“蔽”字的含义加以比较)

  2.文言文选文范围跳出了《二十四史》这个长期默认的范围,关注《战国策》《通鉴纪事本末》《国语》等,考试想压中同样的考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文言文备考只能踏踏实实做好课内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迁移。

  如:《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上起传黄帝时期,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

  《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全抄司马光《资治通鉴》原文,专以记事为主,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辩论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2022年新课标2卷文言文阅读《东观汉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光武帝至汉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它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后成书。《东观汉记》的作者有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等。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3.2022年新高考1卷古诗鉴赏阅读题选取南宋理学家魏了翁的一首词。诗歌设题与“立德树人”吻合,有很好的价值观引导。

  第15题:考查对诗歌句意及情感的理解,尤其扣住第二句“苦”的含义的理解。难度不大。

  第16题题干:“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4.默写:第3题“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2021年到2022年基本固定考限定词语分类名句,因此默写要重视类的梳理,比如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日星、虫鱼鸟兽、梅兰竹菊等意象、地名类等诗歌的归纳整理。

  模块三:语用文字运用

  变化3:语言文字运用题型、考点及分值

  高考语言运用与表达比对分析:

  语用文字运用是2022年变化最大的模块:回归2020年山东卷。

  1.选择题减少,主观题加多,难度加大。

  如:第18题见的词语选择变成了填空,难度有了显著的提升,对优秀学生也有了更好的区分度。

  2.对词语和句式运用能力的考查十分显著。

  如:18.补写成语3分

  19.长短句4分

  20.设问、排比构成效果4分

  22.补写句子6分

  3.重视情境运用,体现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

  模块四:写作

  高考写作比对分析:

  1、辩证思考:

  2020-2022年作文题目都蕴含了哲理,体现思辨特点。备考可以适当补充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作文要重视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大范畴(1.现象和本质 2.原因和结果 3.内容和形式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可能性和现实性)

  三个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

  2.启示意义:

  启示类作文训练思维;兼顾其它类写作……

  二、命题特点

  2022新高考全国1卷试题特点:

  (一)选材丰富,进一步体现立德树人导向

  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深入思考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江上》历史小说:家国情怀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其乐融融、井然有序的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力量、新时代伟大成就、个人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事迹

  (二)紧扣高考评价体系及课程标准,侧重素养、能力考查,体现开放性、思辨性。注重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

  注重文本——注重阅读能力(信息、文学、古诗文阅读能力)

  注重表达能力(语言策略与技巧、写作能力)

  (三)依照课标考查,引导教学

  试题内容范围和难度设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引导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做到应教尽教。

  1.默写:

  新高考1卷(64篇:适用于河北、湖北、湖南、福建、广东,旧教材):《荀子·劝学》《诗经·周南关雎》和开放性“鸟鸣”;

  新课标版(60篇:适用于山东、江苏):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信息类文本阅读:

  材料的组合,试题的设置符合“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异同”等要求。

  (四)关联教材,导向注重课堂效率

  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放在课堂上。

  例:文言文阅读

  选材:新旧教材中都有从《战国策》取材的课文,学生对其内容和形式并不陌生。

  设题:旧教材关联课本“蔽”。

  附:全国甲卷:(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

  A. 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约定)

  B. 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 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 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阴”指阳光少见或天色阴暗的)

  (五)命题形式多样,趋向开放性,矫正“机械刷题”

  例:文言文阅读第11题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向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考查过渡,且取点于教材;成语变为直接填写答案的填空,答案并不唯一,考点相应从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异的辨析变为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

  例:文学类文本阅读《江上》,试题要求比较“渔夫拒剑”改写前后文学效果的差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备考策略

  2023新高考语文备考方法与策略:

  (一)夯实基础,依据课标全面开展复习

  1.轮出考点的全覆盖(语言知识运用、名句默写等)

  2.文本关注的全角度(信息类、文学类阅读、古诗文阅读)

  3.题型训练的全方位(开放性题目、主观题增加,课本勾连度增大)

  (二)聚焦素养能力导向,应对“反套路”命题

  1.强化思辨性能力(写作)

  2.尊重个性化解读

  3.能力训练全方位(读懂题意、精准理解设问、准确条理表达)

  (三)树立大语文观念,以阅读和生活为源头活水

  1.由单纯的训练转向注重阅读、兼顾训练

  2.由单一的套路答案转向对话文本,尊重感受

  3.由机械的知识备考转向以火热的生活作为备考资源库

  2022年高考命题规律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九个学科命题专家提出的“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对高考各门学科的情境分类、具体内容、命题指向。

  2022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与导向

  1规律一:全部考创新

  全国甲卷情景独创是创新,可以是艺术创新,也可以是科技创新;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强调科技创新,强调体育创新,创新才能实现持久跨越;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妙手需要创新;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选择创新,创造未来。所以2023高考备考创新,仍然适用。

  2规律二:文化情景创设,青年主角创设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材料背景,创设情景。青年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青年如何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备考青年视角,关联文化情景,是最近几年高考热点,也是2023年高考备考热点。所以2023年高考备考青年视野,仍然有较高价值。

  3规律三:勇担重任

  责任担当,青年融入民族复兴,小我融入大我是高考命题重点。全国甲卷青年思考如何融入时代,直接使用,借鉴化用,情景创造,联系时代热点,思考问题,实现价值;全国乙卷,青年在时代跨越中跨越,在时代再跨越中担当;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青年强调本手,实现妙手,在时代中创造价值;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青年选择担当,奋斗创新,实现民族复兴。时代与青年关系是热点,青年实现价值是重点。所以2023年高考备考“青年与时代”,仍然有很强烈的针对性。抓住不变,科学备考;持之以恒,功夫下在平常。

  2022高考命题特点暨2023年备考策略

  12022高考命题变化

  一、减少刷题受益,重视阅读,重视读写结合。17-19题选择题变为主观题,过去机械刷题提高分数变为重视阅读提高能力提高成绩。对成语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大家有不同意见。有老师认为这样变化,答案不唯一,不利于高考改卷,也不利于体现试卷客观公正。有老师认为这样变化,有利于避免机械刷题,有利于培养阅读习惯。二、重视基础,重视教材,重视内外关联。诗歌鉴赏,重视与教材比较,体现群文思想;文言文阅读重视实词考查,强调与教材关联。大家一致认为,诗歌鉴赏侧重于关联教材与阅读。诗歌鉴赏没有注释,但典故与教材关联,与《史记》整本书阅读关联。例如:“长安在日边”关联教材《滕王阁序》“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昌亭旅食年”关联《史记》整本书阅读“淮阴侯”典故。如果不读书,可能诗歌就读不懂,如果不重视教材,诗歌习题就做不对。三、四套试卷一体化,不要新高考只做新高考习题,老高考只做老高考习题。2022年全国甲卷就用了新高考命题形式,文学类文本阅读就就采用了群文阅读模式。

  22023年高考备考策略

  一、重视文言文阅读,注意与教材关联。A总结教材文言文文体形式,训练注意选文的多样性。2022年高考文言文选择了《战国策》两篇文言文,这启迪我们要选材多样。赋、表、游记、序、志、铭文体都需要重视,不仅需要练习史传类内容,还要重视政论文内容。避免单一选材,实现选材多样化,提高备考针对性。B文言文实词虚词文化常识都要重视。2022年高考乙卷考了实词,相信大型联考文化常识类选择题可能会消失。所以平时周练我们需要文化常识与实词虚词并重,做到知识复习无死角。要知道2022年新高考两套试卷第11题都考了文化常识,并且文化常识也可以和教材关联。C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集中复习教材,教材挖空训练课课落实。要检查,要提问,要练习,多方法强化掌握基础知识;集中训练高考题,结合高考真题掌握基础知识,做到挖空训练,做到一题多练。分散复习,落实到句子与段落。每天训练一句翻译,两天训练一段翻译,一周做两篇文言文,实现文言文滚动式复习。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重视阅读,避免套路。2022年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都不是套路题,侧重于结合语境,联系基础知识,解决阅读问题。这要求我们在刷高质量习题的同时,重视教材课文复习,结合教材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基础知识。不要期望一种套路或答题模板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要期望答题秘诀可以天下无敌。三、重视多样化阅读,重视读写结合。每周整理时评阅读,重大新闻事件阅读,传统文化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阅读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积累名言,在阅读中鉴赏修辞。没有时评阅读,就难以积累高分素材,就难以提高思维能力;没有重大新闻事件阅读,就难以积累成语,就难以鉴赏语言,就难以应对语言文字应用高考习题的变化。 2022年高考结束后,发现部分题目的出题规律和命题意义。

  语文

  全国卷

  博古融今,强调文化自信。文试题充分发挥学科的人文优势,选材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试题设问既引导学生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信心,又立足当下现实面向未来创新。

  取精用宏,紧扣时代主题,关注、引导青年成长。激发青年爱国热情、坚定青年理想信念、激励青年担当作为、引导青年创造未来。例如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以“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技术”为材料,引导学生学习袁隆平不迷信学术成说、勇于质疑、锐意创新的优秀品质。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用3则材料介绍了科学家对雪花六瓣原因的探索和雪花形成的物理学知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夯实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的教育之基。引导教学提升课堂质量,助力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同时依标考查,提高学生能力。做到关联教材,创新形式,减少“机械刷题”。

  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更加多样。4套试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使用了政论文、学术论文、科普文、专著导言、小说、散文、纪实作品等文体,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

  试题设问更加开放。语言文字应用中对成语的考查,由选择题变为直接填写答案的填空题,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得分,考点也相应从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异的辨析变为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

  新高考I卷

  语文科目越来越重视都写结合、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重视教材的理解、重视内外关联。同时,高考题设置新颖,四套卷区已一体化,因此,不提倡不要新高考卷区只做新高考习题,全国卷区只做老高考习题。例如2022年全国甲卷就用了新高考命题形式,文学类文本阅读就就采用了群文阅读模式。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提倡阅读的多样化、避免套路。平时要重视文言文阅读,注意联系教材,做到内外结合。同时,加强文化常识与实词虚词并重,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北京卷

  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语文科目真题张注重关注优秀文化,同时,在写作上,激发考生结合个人的经历,思考当今社会的重要话题

  回归教材、重视基础。考查对教材中学科核心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理解、运用、考查对教材中学习任务所体现出的学习方法的理解、运用。

  素养立意,重视情境设计。解决问题与知识的理解运用密切相关。例如,多文本阅读第1题、第3题,其命题思路是基于材料情境设计的真实问题或任务。文学作品阅读的第18题,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第六段中叙写家乡的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考生在思考推断、提炼归纳、精准表达的思维过程中,体现出对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

  强调综合、探究、开放。在具体情境下,对多角度多层次的合理的个性认识的鼓励。此外,在古诗词阅读、整本书阅读、散文阅读的主观性试题中,也充分考虑和重视考生的个性化理解和体验,允许有合理的多样化解读,体现出开放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