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改2.0,“核心素质”的画皮下是朝圣美国
【文/王睿】
急急律令的台湾教改2.0──12年教育新课纲在今年8月上路,这不啻宣告台湾教改二十多年,已是一笔需要翻页的烂帐。但可疑的是,这波教改2.0,究竟会与过去教改的弊端决裂?还是让弊端变本加厉?
无独有偶,大陆今年9月的中小学新教材,将全面实施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的统编版。在“减负”的方针下,小学一、二年级还增编科学教材,并且从小一开始就选用古诗文篇章,6个年级共选古诗文132篇,占整体课文的三成,增幅高达80%。1
与此相对,台湾新课纲继众所周知的“去中国化”教改之后,更进一步以跨学科、跨领域等“素养导向”之名,施行“去脉络化”教学与命题的教改2.0。且由于课程改革与考招制度勾连的设计,台湾教改2.0正朝向学校、学生与家长全面“增压”的方针。
部分台湾民间社团、学界和蓝营抨击新课纲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以及“去中国化”教育等等。其实这类抨击已经自教改延续至教改2.0,根本的问题并不在教改或课纲本身,而是两岸政治问题未决。但蓝营候选人说,目前不存在统一或独立的条件,这一代人无权限制下一代人的选择等等。既然只停留在表面的文字叙述之争,又想把悬而不决的问题留给下一代,那么,对新课纲的抨击就不免是一种选举外围战,3
台湾新版历史教科书讲到的台湾割让(高一上学期)
教改:一场向美国朝圣的浪潮
其实,台湾新课纲所谓的“核心素养”,包括自主行动、沟通互动和社会参与三大面向,并要求受众为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与态度等等,从表面看来似无不妥;但各学校的资源、条件、属性能否对应这三大面向?以及评量的依据、标准、方式能否符合这三大面向?
社会更为关注或期待的是,升学考招的操作如何在前述尚有疑虑的条件下,能公正地实践新课纲自立的“核心素养”标准?
在教改和教改2.0时代以前的台湾教育,是以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为目标,其中首重的是德育,这是当时全人教育的“素养”。《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说:“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4《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说:“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5素养即平素的修养,是指好的修养,其中隐含了道德和价值的观念。
但新课纲所谓的“核心素养”,其实是一种“识能”,是competence、ability或literacy的舶来概念, 6与中文的“素养”涵义不同。前者无论是指传统的读、写、算或辨识能力(conventional literacy),还是指功能性的家庭、社会或经济活动的基本技能(functional literacy),都与道德或价值层面无涉,都无所谓好坏或善恶,即都不是中文意义的“素养”。
教改源自舶来的现象,并不是现在才开始。自从废除大学联考的教改“多元入学”以来,台湾的升学制度就不断往美国方向靠拢。相关知名人物从李远哲到叶丙成,无不是由台大而留美的博士,无不是好为人师而伸手翻转台湾教育的理工科菁英。如今新课纲的“翻转教育”,其诱因仍然是从台湾顶大到美国名校的申请入学所需,7 使人看见冷战时代“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的升学套路和思维,依旧盘据台湾教育的领导位置。
即使教改2.0多加了“素养”的高尚诠释,但本质上还是向美国朝圣的教育模式,所以申请入学便成为升大学的主流。
过去为担心学生申请不进大学的窄门,台湾当局广设大学以招揽高中生多元入学,却导致“大学高中化”,以及升学分布上的贫富两极化。民间教育团体因而抨击台湾的“教育资本主义”猖獗,8这是上一波的教改后果。
教改2.0更把多元入学的套路和思维伸向中小学,比如因应大学选才将50%的成绩比重放在高中生的多元课程和学习历程档案,而绑住高中端要广设与大学18学群相对应的选修课──这是升学主义教育结构的强化,而非相反。
台媒嘲讽教改的漫画
此外,18学群的分类方法,原来自对就业市场的分析,未必切合学术性质或知识结构;但高中端多元选修课程的教学活动规画表,却被规定要勾选能迎合18学群的项目──这是进一步框限高中生从属市场化、技职化的社会分类方法,而非接受普高阶段的义务教育。
通过技职化、市场化与美国化的识能教育,可以让未成年人提早“各安其位”。台湾大学电机系教授叶丙成主张大学端各科系,比如电机、生医、商管、艺术、设计等,通过培训全台湾的高中老师,以介入岛上所有明星高中与社区高中的选修课程。9
这种想法,已见诸新课纲标语式的九大项目:“身心素质与自我精进”、“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符号运用与沟通表达”、“科技信息与媒体素养”、“艺术涵养与美感素养”、“道德实践与公民意识”、“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
叶丙成对中学生说,建立自己的“工作大菜单”,以便找到人生中的“天命”。10今年第108期《亲子天下》更以“一○八课纲元年 如何选对理想大学”为封面标题,全面宣扬台湾新课纲如何对应美国名校“翻转浪潮”下的招生条件信息。11用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话来说,新课纲这种布局是在教育体系上进行对美国的“朝圣之旅”。
只有从技职化和美国资本主义教育市场的人力需求趋势来理解,才能看出台湾中学生将在“自发”、“互动”、“共好”的完美口号下,以三年的时间迫使自己提早进行职业与阶级分化。
“素养学”:教育上的文创新产业
为配合这种新课纲导向,升学与校内的评量都被要求情境化、整合运用能力、跨领域和跨学科的“素养导向命题”。但这跟撰写小论文其实没有太大差别;从三面九项的成效和翻转成本来看,其CP值还不如论文习作。那为何不推动所有的评量都论文化?难道“素养学”只是不便明说的教育市场新商品?
“核心素养”的主张者,比如叶丙成与作家黄国珍等人,大力宣扬一种号称“素养阅读”的阅读能力;而新课纲赶在2020选举年前夕上路,也以“素养导向”为诉求;至于各式针对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的“素养研习”、“素养座谈”,有如雨后春笋;杂志上,叶丙成与黄国珍经营“阅读素养在线学校”的商品信息,轻易进驻茫然家长的心房;12还有脸书上各类“素养补习”、“素养题库”的商品广告,更展现了蓬勃生机,……。
叶丙成在某中学的一次讲座上,称扬某位中学教师花了三个小时写出一道“素养题”;然而这在资源、条件与大学端不成比例的中小学端,其实无法成为通例。教改2.0只想片面改变中小学的课程和命题,要求中学教师进行大学化的识能教育和评量,却不顾及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至少半数是放在学务和总务方面。
“三小时出一题”,正反映中小学端教师的命题限制,以及跨境跨科“素养题”自以为是的质量风险,这不是一件值得称扬的好事。
也就是说,教改2.0急于改人而昧于改制,勤于治标而拙于治本,形成学校人力和资源的不对称透支,乃至结构性的掣肘。这显示台湾的教改2.0忽视二十多年来,广设的大学和高中有越来越多缺额,而学生的基础和素质却每况愈下的事实。
在素质上已经“大学高中化”的条件下,却在课程、教学和命题上要求“高中大学化”,而不针对大学数量过多之类的教改弊端进行结构性调整。如此缘木求鱼的教改,使得整部新课纲看起来,就像理工科文青的码字作品而已。
相较于大陆,台湾学生的基本学能和竞争意识低落,这是连学生自己都明白的实况;但教改2.0似乎闪避教育基础和结构的改善,而转向超英赶美式的选修课程和跨学科评量来着力。
北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刘栋认为,大多数中学生应首先做好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不是舍本就末地在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好的情况下,去追求所谓的跨学科学习,何况高中教员对不同学科也谈不上已有很深的把握。凭此来进行所谓跨学科的学习,至多是在形式上生搬硬套不同学科的内容而已,恐会产生很多的误导。13
台湾停教七年的九九乘法将在九月开学小二课本中复教,编辑委员林淑君展示将来的内容(东方IC)
新竹清华大学荣誉教授李家同也有相同看法,他说中学教育应该强调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学问。以目前情况来看,新课纲的教育政策和甄试办法是在背道而驰,使得学生努力地学花拳绣腿,而不能脚踏实地在基本学问上下功夫。面对工整的新课纲三面九项的“核心素养”,李家同只好承认自己是个“没有素养的人”。14事实上,台湾这几年大考国文科套用某些作品的材料,已屡次发生过原作者无法正确识读命题者“素养”的闹剧。
也就是说,在没有调整相应于“核心素养”所需的学校体制、结构和设备,也没有制度性充实教师“素养”的条件下,教改2.0要求各中小学和教师无中生有,自己变着“素养导向”的戏法。其流于各说各话或虚应故事的结果,不难想象。
AI新人类:教改2.0的核心使命
究其实,汲汲以“素养导向”为诉求的台湾新课纲,其“核心”是信息科技。比如在参采高中生修课纪录方面,全台湾约三成的大学校系会参采程序语言和演算之类的“科技领域”。15 此外,台湾教育部门还增设“大学程序设计先修检测(APCS)”,使得部分大学如成大和交大的信息工程相关科系,对于申请入学的考生只录取APCS合格者。
另一个旁证是,在所谓“2019教育创新国际年会”,汇集了50名跨境讲师,包括台湾的叶丙成、蓝伟莹、陈慕天等人,为新课纲广告“素养深学习”,直说“邀您一同打造AI时代的新教育、新人才”。16 这说明新课纲诉求的“核心素养”,不过是AI发展下的教育说帖。那么所谓“AI时代的新人才”,只能是家境和资源抢先掌握或补强AI素养的学生;外界忧虑新课纲将进一步恶化贫富与城乡差距的问题,其真正源由在此。
所谓“核心素养”,并不是一种学术语言,而是职业导向的信息语言,或说是AI语言。它强调“自我探索”,原是因应AI改变就业市场的预期,17 故而其诉求是培养信息化的新人类。这种新人类能从大数据中进行资料探勘,并通过深度学习而具有较强大的特征萃取力。因此,所谓“素养导向命题”,也就是将考题大数据化,以驱动“智能机器人”进行资料探勘和特征萃取的意思。
叶丙成四处宣传牛津大学某论文数据,说未来将会消失47%的职业。 18于是,被失业焦虑绑架的听众,自然心甘情愿接受新课纲的救赎,以便自我改造成数位化的“智人”,而不再是教改前的“全人”。这种智能新人类是因应全球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发展而来的新品种,所以新课纲下的教育目的,是产出“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的学生。
就像一具“智能机器人”,它只管解决眼前的问题;至于伦理、脉络、历史、道德、艺术、文学、人情等等,单凭数据无法判读价值或是非的议题,它的答案依据是“多元化”──以多元的、海量的信息来对冲是非判断,或是重建价值。试看今年一个数理资优班的高中生,即使国文一路不及格,学测总分48级分,照样能凭申请而入学新竹交通大学资工系,并获得舆论宣扬。19 这种非全人教育下的偏才获得普遍肯定,固是台湾教改以来新形塑的社会价值观使然。
因此,面对教改2.0,当学界或教育界有人疾呼历史教育要根据前因后果的脉络来施行,或者“去中国化”是不道德的台独教育时,就和那些包括学生代表在内的课审委员处在不同一个频道上。在新课纲主张者看来,包括人类信仰或感情,所有存在都是可移植的跨境、跨领域、跨学科的信息材料;所谓“台湾史脱中”或“中国史入亚”等争议,只是数据处理的问题,而不是可否移易的原则或价值问题。
也就是说,在程序语言的世界里,只有0和1如何组合的问题。至于人伦等意识形态,属于不同的语境,“智能新人类”对其无感。
学校成为重新定位民族与阶级的集中营
2019年9月27日,美国微软公司在台湾成立亚洲第一个AI研发中心,并欲扩招台湾的AI人才。这是去年微软宣布对台湾加码投资案的落实,AIT处长郦英杰与蔡英文等台湾产官学高层均出席了落成典礼。20美国信息产业需要台湾的智能工人,台湾的新课纲就成为美国教育代工与人力中介的具体回应,而台湾的家长变成美国AI产业链的终端资本。
社交媒体上网友对台湾教改的嘲讽
英国的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深信,某些社会群体清楚知道学校教育并不是中立的,它预示着家庭在物质上和话语上的权力。这些群体藉此以改善其子女的教育进步,并使其子女的脱颖而出合理化。21他又认为,在所有的现代社会里,学校是一个书写和重新书写民族意识的主要机制,将一个共同的生物基础转化成特定的文化意识。22审视台湾自上世纪末以来的教改,在贫富分化与民族认同的趋向上,完全证实了伯恩斯坦的论述。大陆近年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已经赶超美、英等国,这包括社会整体的科学素养与生活应用,比如行动支付、电商网购、人工智能、物联网与5G等领域。23至于AI相关的大学科系和企业,更是让青年们热烈投入。 但因为台湾自我封闭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教改多年来形成的集体偏见,使教改2.0与部分媒体对此视若无睹或报导偏差。
事实上,台湾的教改2.0,是在教改的结构性弊端的基础上进行大数据化铺陈。也就是基础不牢,却要在上层建筑自主、多元的华丽标语,无异海市蜃楼。台湾学界对此,也不是毫无反省。24
比如同是台大电机系,吴瑞北与吴忠帜教授在日前刊文指出:高中多元选修与大学个人申请勾连,当然会造成公平性疑虑;跨领域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不是自我设限于18学群勾选方式的结果。至于高中教师,在当前体制下的时间有限,依法应顾及学生的健全体格和良好品性;但在新课纲的「素养」架构下,他们却要承担资料认证或登载不实的刑责。25
如此看来,在政治、社会、经济没有更公平与进步的当前条件下,台湾教育上的阶级分化与美国附庸性,将是教改2.0必然延续乃至强化的方向。
【本文部分内容刊载于台湾《观察》杂志第75期,作者授权观察者网全文发布。】
(翻页请看尾注)
1〈陆护航开学季 减负拚有感〉,《旺报》,2019年9月2日,C2版。
2〈两岸政策 蔡韩过招〉,《联合报》,2019年10月11日,A1版。
3段心仪〈直球对决108课纲〉,《中国时报》,2019年10月27日,A15版。
4 班固《汉书》第四册初版,注者:颜师古,台北:明伦,1972年3月,第3190页。
5 新校本范晔《后汉书》第四册,主编:杨家骆,台北:鼎文,第2420页。
6 〈核心素养学习的5个不一样〉,《亲子天下》双月刊第105期,2019年3月1日,第71页。
7 〈从美国到台湾,大学招生正在翻转 多元选才时代 从小探索自我比拚考试更重要〉,《亲子天下》双月刊第108期,2019年9月1日,第81-83页。
8 〈国教盟要求 指考分发至少30%〉,《中国时报》,2019年7月6日,A5版。
9 叶丙成〈别让小区高中的孩子又被遗忘了〉,《亲子天下》双月刊第105期,2019年3月1日,第60-62页。
10 叶丙成〈多接触「职人」有助找到自己〉,《亲子天下》双月刊第107期,2019年7月1日,第106-107页。
11 见《亲子天下》双月刊第108期,2019年9月1日,第78-140页。
12 见《亲子天下》双月刊第107期,2019年7月1日,第17页。
13 〈清华大学教授:反对将跨学科作为模式推广,中学阶段培养这些能力更重要!〉引自:https://mp.weixin.qq.com/s/aQnMyYTjF5h5uOcGbKOqmQ。
14 李家同〈教育政策混乱 弱化基本学问〉,《联合报》,2019年8月13日,A12版。
15 〈大学申请学习历程 三成采科技领域〉,《自由时报》,2019年9月1日,A1版。
16 见《亲子天下》双月刊第108期,2019年9月1日,第62-64页。
17 颜择雅〈自我探索不是一首圆舞曲〉,《亲子天下》双月刊第107期,2019年7月1日,第108-109页。
18 见《亲子天下》双月刊第107期,2019年7月1日,第63页。
19 〈学测48级分 靠神人级备审资料上交大〉,《亲子天下》双月刊第108期,2019年9月1日,第114-117页。
20 〈微软在台AI研发中心 扩建启用〉,《联合报》,2019年9月28日,A16版。
21 (英)伯恩斯坦《教育、符号控制与认同》,译者:王小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序言〉第9页。
22 (英)伯恩斯坦《教育、符号控制与认同》,译者:王小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序言〉第10页。
23 〈网络普及创新 大陆引领全球〉,《旺报》,2019年10月21日,A4版。
24 〈陆AI科系火爆 大学新生抢破头〉,《旺报》,2019年7月7日,A10版。
25 吴瑞北、吴忠帜〈多元选修立意良善 挂勾学群恐成灾难〉,《自由时报》,2019年10月14日,A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