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成“主科”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

  近日,云南省发布新的中考改革政策,将体育与语文、数学、英语并列为100分,引发热议。对此,云南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称:此次改革分值的变化,是根据各科目的课时、容量、难度来测算:关注度最高的体育分值,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体质监测合格占60分,体能与技能测试占40分。(2019年12月31日 中新网)

  “我也有今天?”或许,这是很多体育老师的第一反应。可想而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被边缘化的体育课,如今凭借最高分值昂首步入第一梯队后,必将在分数这个指挥棒下,深刻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现实格局。

  “小眼镜”“小胖墩”……中小学生的体质之差,不仅体现在外表上,更时长被一些奇葩新闻所佐证——跑二百米就上气不接下气,跑800米和站军姿甚至还会有人晕倒。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儿童超重率从1985年的1.1%上升到20.4%,肥胖率从0.5%上升到7.3%;从2016、2017、2018三年调查数据来看,学生体质健康的整体优良率分别为26.5%、29.3%、30.3%,上升趋势明显。但随着学段升高,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也很明显。至于近视情况,就更加令人担忧:教育部2014年调研结果显示,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5.71%,初中生为74.36%,高中生为83.28%。目前,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非总人数)已高居世界第一,专家预测,若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左右,患病人口将达7亿。

  没有人否定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性,但就像成年人也很难摆脱手机依赖、拒绝运动等痼疾一样,必须有足够的压力,才能让青少年真正动起来。长久以来,体育由于分值少而“不受待见”,经常被语文、数学等“主科”所“借走”,或者变为自习课、作业课。而放学以后,孩子们又被各种辅导班占据了大量时间,所以体质下降的趋势很难扭转。

  目前,各地中考的体育分值一般在30—50分区间,与“主科”的分值相去甚远,初三临时抱佛脚也不至于影响太大。当体育跃升为“主科”后,分值是物理的两倍,而且每年一考,还包括了对体质指标的考核,学校和家长们想不重视都难。想取得高分,唯有日常加强锻炼,像重视语数外一样去提升体育技能,此外别无他法。

  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应试的指挥棒下,想让学生们重视什么,提高分值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有人说,孩子们的体质有差异,应试的方法可能不公平。其实,绝对的公平本就不存在,就像有的孩子不擅长数学,不也是一套评价标准?分值的大小,是按照对今后工作生活的重要程度来制定,既然谁也同意“健康比成绩更重要”,体育的分值不该是最大吗?退一步说,即使是为考而学,也会让孩子们有更多时间进行户外活动,而这本身对提高身体素质就是大有裨益的。

  常识需要重申,也需要在压力的倒逼下落地。两个月前,教育部已经表态“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将与中考挂钩”,可见云南的做法只是一种率先响应,各地恐怕也会先后跟上这种“提高体育分值”的做法。人们常说,没有身体健康这个“1”,再多的文化知识也是“0”。基于现实,不妨变一种思路:没有提高分值这个“1”,再多的苦口婆心也是“0”。与其毫无希望地等待下去,不如行动起来,去扭转这种趋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