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基础的、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较三年级的要求有所提高。打破“知识切块”式组件单元的做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运动》《岩石与矿产》《冷与热》《人体的呼吸器官》《人体的消化器官》等5个单元,共25个课题。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四、学生情况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9、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七、教学进度

  准备单元:食品保质期的研究(1课时)

  第一单元:运动

  1、物体的运动(1课时)

  2、运动的快慢(1课时)

  3、速度的测试(1课时)

  4、运动的形式(1课时)

  5、运动与能量(1课时)

  第二单元:岩石与矿产

  1、红石头(1课时)

  2、不一样的岩石(1课时)

  3、岩石的组成(1课时)

  4、岩石与生活(1课时)

  5、矿产资源(1课时)

  第三单元:冷与热

  1、乒乓球复原了(1课时)

  2、 凹陷的保鲜膜(1课时)

  3、给水加热(1课时)

  4、 水去哪儿了(1课时)

  第四单元:人体的呼吸器官

  1、我们需要呼吸(1课时)

  2、我们的呼吸器官(1课时)

  3、肺是怎样呼吸的(1课时)

  4、呼吸与运动(1课时)

  5、保护呼吸器官(1课时)

  第五单元:人体的消化器官

  1、一次神奇的旅行(1课时)

  2、口腔“历险记”(1课时)

  3、胃中奇遇记(1课时)

  4、蜿蜒的旅行(1课时)

  5、保护消化器官(1课时)

  反思单元:伟大的命名者(1课时)

  准备单元

  食品保质期的研究

  【教学分析】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调查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包装,利用统计图表记录、整理、呈现调查结果,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得出食品的保质期与食品的制作原料、包装方式之间的关系的结论,着重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食品保质期长短与包装类别、食品原料等因素有关。

  2.经历对食品保质期的探究,着重培养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

  3.在研究食品保质期的过程中,养成关注食品包装信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利用统计表和统计图处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各种各样的食品包装。

  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的食品包装、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购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短片,请仔细看看短片里的同学是怎么逛超市的?他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播放影像:学生熟悉的商场、超市)

  生1:同学们逛超市逛得很开心,选了很多自己喜欢吃的食品。

  生2:有的同学在看价钱,有的同学在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提问:为什么要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呢?

  生:判断食品是否过期。

  师:食品包装上一般都有两个日期:一个是保质期,另一个是生产日期,通过这两个日期我们就能判断食品到现在是否已经过期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方面的信息非常重要,再有营养的食品,如果过期、变质了,也会失去它原本的价值,今天我们重点研究食品的保质期。

  二、调查

  师:食品都有它自己的保质期,保质期就是告诉我们在这个日期内可以安全食用,保障我们身体的安全和健康。

  师:找一找,我们带来的食品保质期是多长?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常见食品,并把食品的名称、类别、包装类别和保质期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调查记录表”中。

  三、提出问题

  师:通过调查记录表,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食品保质期有长有短?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保质期的长短?

  生1:我们组保质期最长的是纸盒包装的鲜奶,保质期为7个月;保质期最短的是密封塑料袋装的鲜奶,保质期为3天。我觉得保质期长短与包装有关。

  生2:保质期长短与保存方式有关,常温保存保质期短,冷冻保存保质期长。

  生3:保质期长短与制作原料、配料有关。

  ……

  师: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不同食品保质期,提出本组最想研究的一个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存折。

  四、计划组织

  (小组交流影响保质期长短的主要因素,并确定本组的研究思路。)

  (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完善。)

  生1:我们组研究的主题是保质期长短与包装是否有关。研究思路是先挑选出原料相同而包装不同的食品,再比较这些食品保质期的长短。

  生2:我们组研究的主题是保质期长短与原料是否有关。先挑选出包装相同而原料不同的食品,再比较这些食品保质期长短。

  ……

  师:同学们的研究思路很清晰,都体现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在研究食品的保质期与包装类别的关系时,选用了制作原料相同的食品;在研究食品的保质期与制作原料的关系时,都选用了包装类别相同的食品,非常好!

  五、处理信息

  1.小组讨论

  如何处理信息才能找到食品保质期与包装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信息才能找到食品保质期与食品原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交流

  生1:对食品原料进行分类,例如,常见的食品原料可以分为:面类、肉类、谷类、奶类、蔬果类、海产类等,利用统计表对包装方式相同、制作原料不同的食品进行统计,找出保质期长短是否与食品原料有关。

  生2:可以绘制柱状图进行对比,通过柱状图能更清楚地看到不同原料的食品保质期长短与原料之间的关系。

  生3:对食品包装进行分类,食品包装可以分为罐头包装、塑料包装、纸盒包装等等,绘制统计图,可以方便地比较制作原料相同而包装不同的食品的保质期。

  师:同学们提出的处理信息的方法非常好!我们收集到了非常多的信息,为了更快地发现食品保质期的长短和我们研究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统计表、统计图的形式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

  3.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4.小组展示统计图表,汇报统计结果。

  六、得出结论

  通过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

  1. 同类食品,包装不同,保质期也可能不同。

  2. 同类包装,原料不同,保质期也可能不同。

  3.罐头包装的食品保质期长,普通塑料袋包装的食品保质期短。

  七、总结

  师:作为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你想给在座的其他消费者提出什么建议?

  师:食品包装、食品原料、储存方式等会影响食品保质期的长短,希望同学们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关注食品信息,提高饮食质量,拥有健康人生。

  第一单元 运 动

  1物体的运动

  【教学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对“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大概念的核心认知,所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学生科学地理解“运动”这一概念,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展开,阐述“位置”的内涵,认识“位置的变化”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从观察入手,充分比较、有效描述,突出“什么是运动”这一重点,再结合学生的画、说、做将运动的轨迹加以呈现,从而聚焦运动的方式,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会科学、准确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并结合位置是否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2.通过观察,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符号、图示记录和整理信息,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了解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记录纸(白纸)。

  一些物体运动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说一说:认识位置

  师:同学们,树人小学的运动会开始啦,看,这是究究、奇奇和妙妙在操场上的照片,你找到他们了吗?(出示教材第5页上图)

  生1:我看到究究在跑道上。

  生2:我看到奇奇在沙坑前面。

  生3:妙妙坐在观众席上。

  师:借助跑道,可以找到究究,找到沙坑就可以看到奇奇。你能把究究和奇奇的位置描述得更具体些吗?比如,奇奇在沙坑的哪里?

  生:奇奇在沙坑起跳板处,刚要跳。究究刚从起点跑出去一段。妙妙坐在讲台左边大约15米的地点。

  师:这样描述的位置与刚才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好处?

  生:说得更具体了,位置就更清楚了。

  师: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做到具体描述的:妙妙在(讲台)的(左边 )(大约15米)的地方。我们想具体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说出在什么物体的、什么方向、大约多少距离。这也是我们科学和数学中常用的描述位置的方法。

  (板书:在(什么物体)的(什么方向),大约(多少距离))

  师: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描述一下老师的位置吗?

  师:你来描述一下小明同学的位置。

  师:(缓慢走动)谁在来说说老师的位置?……为什么不好说?

  生:老师在不停地走,位置也在变化。

  师:看来描述位置就像拍照片,是某一时刻那一瞬间的位置情况。就像运动会上的究究他们,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描述的是2019年9月30日15时40分6秒时他们的位置。

  师:原来一张小小的照片,还隐藏着这么多的信息呢。一点点说,一点点想,这也是我们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

  比一比:认识运动

  师:在运动会上,老师又拍到了一张照片,比一比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可以判断出谁运动了吗?你怎么判断的?

  生:究究运动了,因为他跑了一段距离。

  师:你怎么知道他跑了一段距离?

  生:他原来在……现在……

  师:你观察到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的确,在一定时间里,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运动了。还有其他要补充的吗?

  师:你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师:想一想,老师在过去的一分钟里有没有运动?为什么?

  生:老师的位置变化了,运动了。

  师:(小结,并提问)你能说说生活中物体在运动的实例吗?

  画一画:运动方式

  师:你们说的都对。究究和奇奇都在运动,究究是跑步,奇奇是跳远,他们的运动轨迹,也就是运动时划过的线路有什么不一样?小组讨论,尝试用多种方法记录你们的想法。

  (学生汇报)

  师:有的小组用绘画的方法,有的小组用语言表达的方法,也有的小组是用手比划出来的,这叫肢体语言,表达的都不错。我们观察讨论的信息,可以用多种方式记录下来、表达出来,科学学习需要随时记录和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我们发现究究参加的100米赛跑的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为直线运动;而奇奇的跳远,他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这样的运动就是曲线运动。

  师: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运动是直线运动,哪些是曲线运动?

  师:通过刚才的思考、讨论,我们知道了运动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刚才说奇奇的跳远是曲线运动,我们再来想一想,跳远除了曲线运动,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跳起来之前的助跑是直线运动。

  师:是啊,生活中很多物体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谁来找个例子?

  生:400米跑的时候……

  找一找:生活中的运动

  师:找一找,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做什么运动?(出示教材第6页)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在运动?是在做什么运动?

  2 运动的快慢

  【教学分析】

  本课在前一课认识物体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通过对数据的处理,知道路程相同时可以比较时间;比较分析后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课需要大量的数学学习作为铺垫,学生利用计算器以及速度公式完成数据的计算处理,并借助统计表、统计图整理并分析数据,从这一系列思维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中聚焦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能用统计图表处理信息,并尝试对结果进行分析概括。

  知道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意识到科技进步带给人类活动的积极作用。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1.说一说:读取数据

  师:孩子们,上一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运动,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有关运动的话题。

  师:(出示教材第7页的100米赛跑成绩表)这是运动会100米赛跑的成绩表,从这张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是四年级的学生在比赛,有选手号和班级,还有他们各自的成绩。

  师:什么是他们的成绩?

  生:跑100米的时间。

  师:在表中,我们知道的选手号、班级和成绩都是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和分析进一步处理。你处理信息后还知道了什么?

  生:117号和125号选手时间最少,跑得最快。

  师:对,在100米的赛跑中,时间最少的117号、125号选手是最快的。相同距离的比赛中,用时最少的是冠军。

  2.想一想:整理数据

  师:(出示教材第7页的第二张成绩表)这是另一张成绩表,请仔细阅读相关信息,再和同桌交流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充分交流,再汇报交流)

  生:这张成绩表上的成绩有200米、400米和800米,距离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

  师:还能直接看出谁跑得最快吗?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确定谁最快?

  生:都算出100米的时间就可以比了。

  师:好主意。科学学习常常需要数学的思考和计算。同学们试着算一算。

  (生计算后汇报)

  师:既然能算出100米的成绩,还可以算出什么?

  生:大家都跑200米的成绩,都跑400米的成绩……

  师:说说你的思路。把自己的想法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也是一种学习。

  (生充分交流比较的方法)

  师:大家都贡献出了自己的好方法。可是究究也想和他们比一比成绩,他70米用了10秒钟,这可怎么算呢?

  (学生讨论)

  3.算一算:分析数据

  师:这个表格中出现的距离有100米、200米、400米,现在又知道究究跑了70米,大家想一想,怎么换算更方便呢?

  生1:可以算一算他们每个人跑1米需要的时间,谁用的时间少谁跑得快。

  生2:也可以算一算他们每个人1秒钟谁跑得多,谁跑得多谁就跑得快。

  师:太聪明了!你们说的都是很好的办法。不过我们科学上经常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只要我们算出所有人1秒钟跑多少米,就可以比较了。我们还给每秒钟跑多少米起了个名字,叫做“速度”。究究10秒钟跑了70米,他的速度就是1秒钟跑7米,可以记作“7米/秒”,读作“7米每秒”。速度越大,说明运动的越?

  生:快!

  师:请完整地说一下。

  生:物体的速度越大,物体运动的越快。

  师:看来,我们想知道究究和这些运动员谁跑得快,只要算出这几位选手的什么就可以了?

  生:速度。

  师:你来总结一下,速度是怎么算出来的。

  师:速度可以用距离除以时间算出来。

  师:(板书:速度=距离÷时间)很好,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在计算中,如果数据比较大,我们可以用计算器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计算。

  (各小组拿出计算器算一算每位选手的速度)

  师:谁来说说217号选手的速度。

  生:我们小组算的是6.17。

  师: 6.17什么?

  生: 6.17米每秒。

  师:(板书:6.17米/秒)对,6.17米每秒,表示每秒钟跑6.17米,这就是专门的表示速度的方法。“米/秒”就是速度的单位。如果我们算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小时”。像这样的速度单位还有很多,我们一起阅读第7页的“小贴士”

  (学生阅读小贴士,交流汇报)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学会了最怎么计算速度,我们就能计算出每个选手的速度,根据他们的速度直接说出谁跑得最快了。

  4.画一画:展示数据

  师:将所有人的成绩都记录在一张表格中,就形成了我们的成绩统计表,有了这张表,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在一张表中知道所有人的成绩,还能比较他们的速度。

  师:数学上对数据的处理还不仅于此,我们还可以将表格中的数据绘制成一张长条形状的统计图(出示教材第8页《树人学校运动会赛跑成绩统计图》),你觉得这张图有什么优点?

  生:一眼就能看出谁速度快,谁速度慢。

  师:是啊。统计表可以将所有数据信息整理在一张表格中,统计图可以让我们一眼看出数量的多少,谁快谁慢。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不仅能帮我们方便地比较数据,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一些现象和规律。通过这两张图表,你还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短跑速度一般都比长跑快。

  师:短跑靠的是爆发力,而长跑则需要耐力,所有如果我们自己参加长跑比赛,就要科学地分配自己的体力,不能一下子跑很快,只要合理匀速就可以了。

  5.连一连:生活链接

  师:同学们,我们人类一直在追求“更快”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着,现在人类100米短跑的成绩已经提高到9秒58了,他的速度就是10.44米/秒,或者37.58千米/小时了,这是牙买加飞人博尔特创造的。虽然这样的速度目前已经是我们人类的极限了,但我们人类却依靠我们的大脑,创造出了很多速度更快的交通工具,在方便着我们的生活。你能给下面的图片匹配合适的速度吗?大家先自己连一连,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学生汇报)

  师:不同的交通工具有不一样的速度,交通工具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相信等你们长大了,还会给我们人类研制出更多快捷、安全、实用的交通工具!

  3 速度的测量

  【教学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可以用速度表示运动的快慢。本节课中,学生将对上一节课所学的比较运动快慢的科学方法即速度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进行亲身实践。赛跑是贴合学生经验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活动,以这个活动为载体,聚焦速度的测量中测量距离、测量时间、计算速度、比较速度等具体探究步骤,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使用测量工具、设计探究方案、采集分析数据等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见工具以及使用方法。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并能使用统计表记录、汇总信息。

  3.能对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卷尺、秒表、口哨。

  【教学过程】

  1.想一想、说一说:比赛方案

  师:同学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啦!运动会中,100米短跑比赛是一个精彩而受瞩目的项目,这个项目是怎么比的?

  生:运动员都跑100米,比一比谁用的时间短。

  师:嗯,组织一场百米赛跑还需要更详细的比赛方案,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方案细节呢?

  生1:找到100米的跑道,确定起点与终点。

  生2:统一发出起跑的信号,测量每个运动员跑到终点所用的时间,记录每个人的成绩,排名次等。

  师:除了运动员,需要安排别的工作人员吗?

  生:要有裁判员,负责发令开始和计时。

  师:大家考虑的真仔细!我们就请六位同学做裁判员,一人负责吹口哨发令,四人分别负责四条跑道上的运动员的计时,一人负责记录员的工作。根据我们的讨论,从“比赛方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小组分工”等方面制订比赛方案。

  (学生发言交流,完善方案)

  2.认一认、用一用:测量工具

  师:在这个比赛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测量工具呢?

  生1:需要尺子,测量出100米的跑道。

  生2:需要计时器,记录每个人跑的时间。

  师:(出示10米量程卷尺)卷尺可以测量的距离更长一些,我们可以用它测量跑道。这个卷尺最长可以量10米,怎么用它量出100米的跑道呢?

  生:从起点量出10米,做记号,从记号处再量10米,这样量10次。

  师:真是个好办法!体育老师已经用这样的方法在操场上测量出了100米的跑道,并画出了起点和终点。赛跑过程中,测量时间是关键,我们用秒表计时(出示秒表)。观察秒表,说一说它的组成。

  生1:有三个按钮。

  生2:有屏幕,屏幕上有数字显示时间。

  师:秒表上,我们一般用到的是“开始/停止”按钮和“复位”按钮。请一位同学来演示一下,我们一起来学读数。

  (学生演示按钮作用,并且正确读出所示时间,记录数据和单位)

  3.比一比、记一记:赛跑成绩

  师: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制订的比赛方案和分工,去操场的100米跑道比一比吧!比赛前做好热身工作。

  (学生活动:每小组的4人一起比赛,成绩记录在一张表格内。比赛完成回到教室)

  4.处理数据,比出冠军

  师: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成绩,谁是我们班100米跑的冠军呢?怎么比?

  生1:把大家成绩汇总。

  生2:选出每组最快的,再汇总进行比较。

  师:课上时间有限,先请每小组比出小组冠军,并说一说你们是如何比较的。

  (学生小组内比一比)

  生1:把时间比一比,谁用的时间最短就是最快的。

  生2:算一算每个人的速度,比出速度最快的人。

  师:我们把每一组的小组冠军所用的时间填入统计表。十几个数据一一比较起来还是有点眼花缭乱,你有更加一目了然的方法吗?

  生:画统计图。

  师:好主意!为了更好地体现运动员跑得快慢,我们算出他们的速度,再制作统计图。

  (教师演示用Excel表格计算速度、制作统计图)

  师:瞧,谁的速度最快,是100米跑的冠军?

  生:……

  师:看来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展示比赛结果,在运动会上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先汇总运动员成绩,计算他们的速度,再用统计图显示出排名情况。

  5.表达交流,分享收获

  师:我们设计的100米短跑比赛的方案,经过我们的亲自实验,又改进不少,也更加详细了。说一说你的收获吧!

  4.运动的形式

  【教学分析】

  物体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运动每天围绕着学生。在学生了解了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的速度后,本节课对物体运动的形式及其特点进行集中研究,并通过多种方法描述运动的特征,总结不同运动的异同点,归纳出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摆动、振动、绕圈等常见的运动形式。再通过对一个物体的复合运动的分析,迁移升华对运动形式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观察不同的运动,能运用示意图等多种形式记录整理信息,描述运动的特征。

  2. 按照运动的形式给运动分类,知道运动的常见形式。

  3. 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形式。

  【教学准备】

  乒乓球、绳子、《运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1.导入活动:让乒乓球动起来

  师:(出示乒乓球、绳子)同学们,你有办法让这个乒乓球运动起来吗?

  生:可以用……方法让乒乓球运动。

  师:有不一样的办法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学生实验)

  师:哪一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演示方法)抛下乒乓球,推动乒乓球,绳子绑住乒乓球晃动、转圈等。

  师:你能说一说每种方法中乒乓球是怎么运动的,有什么特征呢?

  生:抛下乒乓球后它会在桌面上来回跳,推动乒乓球后它会在桌面上往前滚,绳子绑住乒乓球晃动后它会来回摆,绑住乒乓球转圈它会跟着转圈。

  师:(板书:跳动、滚动、摆动、绕圈)我们用不一样的方法使乒乓球运动,发现乒乓球运动的形式也不一样。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运动的形式》(板书课题:运动的形式)。

  2.观察描述:不同运动的特征

  师:(出示教材11页图)这些活动中,是什么在运动?它是在怎样运动呢?

  (学生发言描述,鼓励学生配合动作描述:人在前进、绳子在绕圈、陀螺在旋转、铁环在滚动、毽子在往复运动、秋千在摆动等)

  师:所有运动的事物(包括人)我们都称为运动的“物体”。同学们用语言和动作把它们的运动描述得很具体,你们做动作主要是在比划什么呢?

  生1:运动的路线。

  生2:运动的轨迹。

  师:那有没有其他办法来表现物体运动的特征呢?

  生:画图。

  师:画什么样的图呢?图上有哪些内容?

  生:运动的轨迹、运动的方向。

  师:我们用线条代表运动的轨迹,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请小组合作在《运动记录表》中填一填、画一画。

  (学生完成记录表)

  3.归纳交流:常见的运动形式

  师:(出示十字路口、游乐园、音乐会等生活场景)生活中运动的物体还有许多,你能举举例子并且画一画它们的运动轨迹吗?

  (学生结合图示交流汽车转弯、摩天轮旋转、吉他琴弦振动等,并画图)

  师:哪一小组来展示你们的记录表?

  师:这么多运动,如何给它们分类呢?

  生:可以分为……

  师:没错,这样可以归纳出各种运动形式,我们一起找一找一共有多少种运动形式。

  生:(展示并归纳)常见的运动形式有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摆动、振动、绕圈等。

  4.迁移延伸:分析物体的复合运动

  师:(出示摆钟)摆钟的摆是什么运动形式呢?

  生1:摆在摆动。

  生2:指针在绕圈。

  师:摆钟里还有什么运动呢?

  生:齿轮在旋转。

  师:我们在研究摆钟时,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其中包含了多种在运动的零部件,也就有了不同零部件的多种运动形式。自行车、汽车等都是这样的整体,你能说一说其中包含了哪些零部件的不同运动形式吗?

  (学生汇报、交流)

  5 运动与能量

  【教学分析】

  能量是看不见的,而运动以及运动造成的变化是可以看见的,本课由追究看得见的现象的成因导入,感受能量的存在,观察物体的运动,从而将两者建立联系。再用学生熟悉的弹珠进行验证实验,进一步发现,运动的物体撞击静止的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或者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使本来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生活中多种多样的运动物体具有能量的例子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继而识别日常生活中其他能量。

  【教学目标】

  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观察、描述运动的物体撞击其他物体时的现象。

  能用简单的图示表达物体的运动过程或现象。

  联系生活、观察图片,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能量。

  会设计简单的验证实验。

  知道遵守交通规则对于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弹珠。

  【教学过程】

  聚焦问题,猜想假设

  师:(出示运动员跳沙坑、铅球落地、汽车撞坏的图片)你能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吗?

  生:运动员跳入沙坑,沙子被溅起来;地面被飞来的铅球砸出了坑;汽车被撞击后,外壳被撞瘪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结合经验,说一说图中情景发生的具体过程。

  生:……(比划)

  师: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发生前,物体都是什么状态?这些现象与物体的状态有关系吗?

  生:它们都是被运动的物体撞到的。运动的物体可以……,可以……

  师:如果它们没有被运动的物体撞击到,会有这些现象吗?这说明什么呢?

  生1:说明运动的物体有种“力”。

  生2: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师:是呀!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我们一起来验证。

  实验探究,搜集证据

  师: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你们爱玩儿的弹珠,我们就用它来验证。你准备怎么验证运动的弹珠具有能量?

  生1:用运动的弹珠去撞另一个静止的弹珠,静止的弹珠会动起来。

  生2:用运动的弹珠去撞……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撞击时还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小组实验,仔细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总结现象,得出结论

  师:哪一小组来介绍你们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生:(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运动的弹珠能使静止的弹珠运动起来,还听见了“哒”的声音。运动的弹珠是具有能量的。

  迁移应用

  师:人类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特点应用到了生产生活中,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你结合生活经验具体说一说。(出示射箭、水坝、敲钉子等图片)

  (学生发言讨论)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一特点除了给我们带来好处,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坏处呢?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生:课前看的汽车被撞坏的照片,提醒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

  师:这是运动的物体在撞击时,使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为了避免人受到严重伤害,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保障安全的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14页的内容)

  拓展延伸

  师:(出示生活场景)生活中还有其他形式的能量,你能找到它们吗?还有什么能量与运动有关呢?

  生:物体发出声音、太阳发出光和热、电池产生电流等。

  第二单元 山石石与矿产

  1玩石头

  【教学分析】

  单元开篇以“玩石头”为题引入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对山石、矿物、矿产等内容还没有过多的生活经验的认知基础。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各种各样的石头,可以是野外采集的,也可以是从建筑工地或其他地方捡来的废弃的小石头,这样既联系了生活,找到山石出现在生活中的哪些角落,又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制作、建造等活动做好铺垫。本课不必要涉及山石的科学名称,只用石头来称呼即可。通过石头之间的相互摩擦、用刻刀等尖锐工具在石头上刻划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发现石头本身的质地不同,有的粗糙有的光滑,有的软有的硬。最后再通过拓展阅读环节展现颜色、形状、质地或者结构千差万别的石头,激发学生展开对山石深入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磨一磨、刻一刻的活动中,初步了解山石在表面粗糙程度、软硬等方面存在差异,有各式各样的山石。

  (2)能对山石的初步认知进行梳理,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山石的外部特征,用比较科学的词汇来表示山石的硬度,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

  (3)激发对山石深入探究的热情。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各式各样的石头、铜钥匙、刻刀、美丽山石的影像或PPT资料。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

  【教学过程】

  1.介绍石头

  师:在课前,老师为你们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任务——采集石头。现在请大家把准备的石头放在桌子上,请每位同学说一说,你的石头是从哪里采集的?你的石头是什么样子的?

  生1:这是我在泰山旅游的时候买回来的石头,是旅游纪念品,写着泰山石敢当。石头表面是青绿色的,有一些明显的花纹,很好看。

  生2:这是我家装修剩下的边角料,叫花岗岩。它被切割机器切成了长条的形状。它的颜色比较乱,有很多种颜色的小点点,但是铺在屋子里面很好看。

  师:你说的颜色比较乱,我们可以称它为“花色”的或者“杂色”的。

  生3:这是我在河边捡的鹅卵石。在我老家的河边上有很多这样光溜溜的石头,大小都有,我就捡了一些小的、圆圆的,放在我家的鱼缸里面。

  生4:这是我爷爷刻印章用的石头,叫青田石。我也跟着爷爷刻过石头,这石头挺软的,不用费很大劲儿就能刻上印儿。

  ……

  2.观察实验:比较山石的不同(处理信息时重点用科学词汇描述石头的软硬)

  师:大家带来的石头很丰富。石头来自不同的地方,样子不同,在生活里也有着不同的用途。如果找出这些石头中谁是最硬的石头,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1:用两块石头互相撞,看看哪块儿石头撞不碎就是最硬的。

  生2:用一块石头在另一块石头上砸,看看哪个能碎,不碎的是硬的。

  生3:他们说的方法太危险了,我觉得把两块石头互相磨一磨就行,看看哪个能被磨掉渣。掉渣的就软一些,不掉渣的就硬一些。

  师:小组的比试既要注意安全,又要比出结果。我们就按照第三位同学说的去试试。每一组推选出一块最硬的石头,然后我们进行全班评选。

  学生分组比试与汇报

  师:刚才大家用石头互相刻划的方法比较它们的软硬,这样比来比去的,不好统一标准。在野外工作的时候,科学工作者为了方便、准确的比较出石头的软硬,经常随身携带一些铜钥匙、钢针、刻刀之类的工具。并对石头软硬的划分制定了一个大致的判断方法:铜针和铜钥匙能刻动表示硬度低;铜针和铜钥匙刻不动、钢针和刻刀能刻动表示硬度中等;钢针和刻刀也刻不动表示硬度较高。

  师:下面我们用工具来刻划一下你们的石头,试着给它们从软到硬排排序。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师:今天,我们对自己采集的石头进行了展示和初步的研究。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颜色、形状、质地、结构非常特别的石头,人们称它们为奇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记住哪块石头给你的印象最深,一会儿和大家说一说。

  3.观赏奇石

  (观看影像或PPT)

  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块像肉的石头。那石头长得太像肉了,我都想吃一口了。

  生2:有一块石头上面长满了花,像白色的菊花。石头摆在那里就很好看,像一幅画儿。

  生3:我看到太湖石的造型非常奇特,就像连在一起的山……

  ……

  师:石头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关于石头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我们在下节课中继续研究。

  2不一样的山石

  【教学分析】

  本课先给出山石的科学名称,规范学生的科学用语。然后出示了三种典型性的山石:花岗岩、大理岩和砂岩。教师组织学生对三种山石的表面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对每一种山石的观察结果进行集中展示和比较。当大家认可了一种山石的基本特征信息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表格的形式有效处理信息,统计和比较三种山石的异同,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后可以对研究的山石和第一课自己采集的山石进行标本的制作。制作分为四个步骤,其中确定山石名称的步骤就需要采用信息处理的结果,需要比对文字信息和实物信息,确定基本特征的异同,给生活中的山石命名。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记录,认识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在颜色、颗粒均匀度、颗粒大小及质地软硬方面的基本特征。

  (2)通过表格统计的形式比较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观察和统计活动中客观准确、实事求是,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花岗岩、砂岩、大理岩、放大镜、刻刀、铜钥匙、山石标本盒等。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

  【教学过程】

  1.制作山石卡片

  师:上节课,大家通过玩石头、欣赏各种石头,发现石头千奇百怪、各不相同。我们周围的天然石头,在科学上都称为“山石”(板书),地球表面就覆盖着一层山石。花岗岩、大理岩、砂岩是地球上最常见的三类山石。

  师:现在这三种山石在大家的桌面上,你们能分清三种山石吗?大家先观察观察。

  (学生分组观察)

  生1:白颜色的是大理岩,我知道有许多漂亮的石狮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

  生2:花色的应该是花岗岩,我家的地面就差不多是这样的。

  生3:那剩下的就是砂岩吧,我在旅游的时候见过这样的山石。

  师:大家在认识山石的时候往往会记住它们的颜色和用途。其实,认识一种山石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要对这个人的性别、年龄、外貌特征、性格等有一个综合的认识才行。我们认识山石也需要从山石的颜色、组成它的颗粒大小、颗粒均匀度以及软硬等几个方面去观察和认识。下面我们以花岗岩为例,就是这个花色的山石——对它进行观察记录。

  (全班统一观察花岗岩并汇报)

  生1:花岗岩的颜色就像老师说的,是花色的。因为它有三种不同的颜色:肉红色、黑色和亮晶晶的白色,每一种颜色都有,不是以哪种颜色为主的,所以我认为应该叫花色。

  师:关于花岗岩的颜色还有不同意见吗?像这样的由多种颜色组成,不以哪种颜色为主的,我们可以称为花色或杂色。

  师:谁来说说花岗岩的组成颗粒有什么特征。

  生:花岗岩是由三种颗粒组成的,颗粒比较大,颗粒不均匀,肉红色颗粒明显大于黑色的颗粒,肉红色颗粒还多于黑色和亮色颗粒。

  师:大家可以像老师这样把花岗岩的表面特征记录在卡片上。最后谁再说说花岗岩的软硬。

  生:花岗岩是很硬的,我用刻刀都刻不动。

  师:判定山石的软硬还需要用上节课我们说到的方法。铜钥匙能刻动——硬度低、软;铜钥匙刻不动、刻刀能刻动——硬度中等、较硬;刻刀刻不动——硬度高、很硬。大家都同意花岗岩的软硬为很硬,我补充记录在卡片上。

  师:像这样观察花岗岩,可以把它的特征明确地记录下来。我们按照同样的方法去观察和记录砂岩、大理岩的特征,然后送到卡片展示区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观察、记录和展示)

  生1:大理石纯白色颗粒大颗粒均匀硬度低软

  生2:砂岩黄褐色颗粒小颗粒均匀硬度高很硬

  师:我们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统一了对花岗岩、大理岩和砂岩表面特征的认识。三种山石相互比较又有哪些异同呢?怎样才能便于比较出来呢?

  生:我们把三种山石放在一起再来观察、比较。

  2.处理信息:统计山石表面特征

  师:你们说的这种方法是把三种山石重新观察一次。刚才我们已经对三种山石进行过观察和记录,现在需要把观察到的信息有效处理一下。例如,我们来列个表格,把三种山石、观察的要素列在表格里,将观察结果直接写在表格中,然后比较异同。(可以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的表格中)

  (学生进行信息处理)

  花岗岩杂色颗粒大颗粒不均匀很硬

  砂岩黄褐色(灰色、绿色)颗粒小颗粒均匀很硬

  大理岩纯白色颗粒大颗粒均匀软

  生:经过比较,三种山石的颜色不同,颗粒大小和均匀度不同,软硬也不同;但是三种山石都是由颗粒组成的。

  师:把对各种山石的特征通过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对身边不熟悉的各种山石进行比对和辨别。例如我们从各地采集来的山石究竟是什么山石,下面你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山石参照表来辨认自己的山石可能是什么山石。

  (学生参照山石对照表辨别自己采集的山石名称)

  3.制作山石标本

  师:我们将自己采集的山石制作成标本。先准备一个小盒子,然后将山石摆放或固定在盒子里面,在山石下面标注名称或编号。(注:可以在盒盖内侧用文字进行编号的说明)

  (学生制作山石标本并展示)

  师:今天,我们通过对山石的表面特征进行了观察,还制作了自己的山石标本盒。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对山石的组成进行研究。

  3山石的组成

  【教学分析】

  研究山石必须谈到矿物,山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教材先点名了山石和矿物的关系,然后给出常见矿物的名称和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呈现矿物标本,供学生观察和比对使用。教师先指导学生分析花岗岩内含有的三种颗粒分别是什么矿物,从颜色、透明、反光的情况分别去比对和判定。在此基础上在分别去分析大理岩、砂岩的矿物成分,最终理解山石是由矿物组成的。至此,学生对山石从表面特征到内部组成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时就可以仿照包含个人基本信息的居民身份Z来为山石制作“身份Z”了。这不仅是一个形象化的制作活动,更是对山石研究的一个小结,使学生对山石的认识更加系统。

  【教学目标】

  (1)比对矿物标本,知道山石是由不同的矿物组成的。

  (2)会从阅读资料等渠道获取重要信息,通过制作“身份Z”的活动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更全面地认识山石的基本特性,感受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矿物标本、花岗岩、砂岩、大理岩、放大镜、“身份Z”卡片等。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

  【教学过程】

  1.阅读了解矿物知识

  师:在观察山石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山石由不同的颗粒组成,颗粒有大有小,颜色也不一样。组成山石的这些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认识地球上分布更广的一种资源——“矿物”。矿物的种类很多,例如长石、石英、云母、方解石、白云石,以及做铅笔芯的石墨,做粉笔的石膏等,都是矿物。下面按照小组来观察一下矿物标本。

  (学生分小组观察矿物标本)

  2.假设花岗岩中有哪些矿物

  师:每种矿物都是一种因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天然的纯净的化学物质,是组成山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请大家回顾一下,花岗岩是由几种颗粒组成的?它们分别可能是什么矿物呢?

  生1:花岗岩由三种颜色的颗粒组成:肉红色、黑色、白色(有些透明和反光)。

  生2:我认为肉红色的很像长石,长石就是肉红色的。

  生3:其中黑色的有可能是黑云母或者是石墨。矿物里的黑云母和石墨都是黑色的,石墨是做铅笔芯的,在纸上画能画出黑印儿。我用花岗岩在纸上画是没有黑印儿的,所以我判断黑色的颗粒应该是黑云母。

  生4:花岗岩中那个白色的有些透明和反光的颗粒既像石英也像方解石,我不能准确判断。

  师:大家能够把山石和矿物标本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还有自己的知识,通过分析说出自己的合理假设,这样非常好。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来探究一下砂岩和大理岩的组成,先进行小组观察、比对和讨论,然后我们一起交流。

  (小组观察、比对、讨论)

  生1:我们小组看到的砂岩是黄褐色的,在放大镜下面看到有肉红色的颗粒和白色透明的颗粒。白色透明颗粒像是石英,肉红色的颗粒像是长石。偶尔还有一些深灰色的颗粒夹杂在里面,不能确定是什么。

  生2:我们小组观察到的大理岩是纯白色的。里面明显有两种颗粒组成,有一种是白色不发光的,另一种是白色发光的。我们认为白色不发光的可能是方解石,白色发光的可能是石英。

  生3:我们小组看到的大理岩是白色和绿色混合的,里面的白色颗粒像方解石,绿色颗粒不容易判断。

  3.多种证据证明山石的组成

  师:关于山石的组成,我们除了观察、比对和判断,还需要看看科学工作者提供的信息资料,最终确定山石的组成。

  (小组查阅信息资料并讨论确定山石的组成)

  师:经过观察、比对矿物标本和参照信息资料,下面请大家再交流一下自己对不同山石的组成的看法。

  生1:花岗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物质组成。

  生2:砂岩有很多种,颜色也各不相同,大部分砂岩由石英、长石组成。

  生3:大理岩主要含有方解石和白云石。

  4.处理信息:制作山石“身份Z”

  师:现在我们对三种山石的组成、表面特征以及基本用途有了全面的了解,就像对一个人有了全面认识一样。下面我们要为每一块山石制作一张“身份Z”,把它相关的全面信息记录下来。大家为山石记录基本信息之后,还可以为“身份Z”进行信息补充。(可以在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记录,也可以仿照身份Z的大小做成卡片)

  (学生制作并展示山石“身份Z”)

  师:山石的种类很多,在生活中的用途也非常广泛。下节课我们要研究山石在生活中的用途,请大家留意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山石。

  4山石与生活

  【教学分析】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山石产品是很丰富的,就是没有将这些用途进行有效的梳理。本课重点是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有效处理信息,学会用圆圈和箭头合理表达中心概念、二级概念和相关知识等内容。教材中的思维导图并不一定是“标准”的处理方式,教师和学生可以按照想表达的等级关系重新梳理。最后的山石花园建造活动是一个含有技术工程要素的内容,学生在之前收集的山石除制作标本外还可以建造自己的山石花园或是其他作品。这里强调学生需要设计好制作主题,找到结实的底座,利用热熔胶等粘结材料,相信会有各式精彩的山石花园呈现出来。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处理图文信息,知道山石在建筑、工业、生产生活以及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用途广泛。

  (2)会用思维导图、流程图、手抄报等形式梳理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在建造山石花园的活动中,感受设计建造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山石用途的影像资料、展示卡纸、我的花园景观制作材料等。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山石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师:老师请大家回想一下,在我们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山石?谁能给大家说说?

  生1:我们学校的小花园里面有一块大石头是景观石,山石上面的花纹非常漂亮。

  生2:我说的也是花园里,花园里用鹅卵石铺了一条小路,人光脚踩在上面可以安抹脚底。

  生3:我老家的小河上都是石头桥,已经很多年了,还很结实。

  生4:我看到过一个可以磨玉米面的石磨,我还推过,很沉很沉。

  ……

  2.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山石在各方面的用途

  师:大家都很留意生活,也说了山石在生活中的很多用途。如果大家把山石的用途通过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梳理出来,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请看这位学生做的关于山石用途的思维导图:山石作为中心概念写在中间位置的圆圈里;花岗岩是山石里的一种,作为二级概念,写在从山石出发的箭头指向的圆圈里;花岗岩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作为用途写在从花岗岩出发的箭头指向的圆圈里。

  师:处理信息的方式有很多,大家要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陈述证据和结果,要通过自己的处理让大家更容易明白信息内容。

  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22页的资料和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整理我们自己掌握的山石用途的信息,可以参考23页的思维导图。(可以写在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的思维导图上,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

  (小组讨论并处理信息)

  (小组展示山石的用途信息思维导图)

  3.拓展活动:建造山石花园

  师: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山石有了很多了解。今天我们就利用自己采集的山石来建造一座山石花园。请大家在每个小组的硬纸板上完成自己的设计和制作。

  设计制作要求:具有一定的主题,能结合各种山石的特征合理布局和建造。

  (学生分组建造山石花园)

  (全班展示各小组建造的山石花园)

  师: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设计和建造的山石花园也是各具魅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采集更多样式的山石,来不断扩建我们的山石花园。

  5矿产资源

  【教学分析】

  矿产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些远,但是矿产在工业生产后的各类产品是人们生活所离不开的。教材是按照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的类别顺序呈现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以铁矿为例对铁矿石的冶炼、加工和生活中的用途进行了流程图的举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提供煤、石油的干馏产品标本,供学生简单、形象地了解矿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网上还可以查阅到煤、石油干馏的影像资料。这些都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搜集证据的资料,最后还是通过流程图、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信息的处理。最后的小辩论环节需要给学生时间去收集辩论的资料,一定要在有的说、有的辩的前提下开展辩论活动。

  【教学目标】

  (1)知道矿产以及矿产资源的简单分类;能说出人类对煤、铁矿石等矿产资源进行工业生产的过程。

  (2)会用思维导图、流程图、手抄报等形式梳理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在小小辩论会活动中,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矿产标本(煤和煤的干馏产品标本、石油的分馏产品标本等)、展示卡纸、矿产资源的影像资料等。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

  【教学过程】

  1.剖析事例,认识矿产的加工

  师:上节课我们建造了山石花园,大家的精美建造现在还历历在目。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对山石和矿物的利用,除了直接加工使用的方式,还有很多工业上的冶炼、干馏等提取方式,这样会获得更多更好的生产生活用品为人类服务。

  师:举个例子,现在用途最广的塑料制品,它是从何而来呢?谁给大家说说?

  生:塑料是从石油里面提取出来的,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

  师:对,你的知识面很广。塑料作为一种附属产品,是在对石油的加工中得到的。

  师:(PPT)石油一般都埋在几千米、甚至上万米深的地下。开采石油通常采用钻井的办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原油经过加工,可以得到液化的石油气、汽油、石脑油、煤油、柴油、沥青等。石脑油、柴油和沥青等还是许多化工产品的原料,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塑料、化学纤维、药品等。

  2.阅读了解矿产资源

  师:经过介绍你是否了解到了,身边的许多物品和山石、矿物有很密切的关系,只不过它们是经过变化的,已经找不到最初山石、矿物或者其他矿产资源的影子了,它们最初的样子就是自然界中的矿产资源。

  师:矿产指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天然矿物或山石等自然资源。有的可以直接利用,有的需要进行工业加工和提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4页的图文资料。

  (学生阅读24页图文资料)

  师:有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冶炼过程不容易见到,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段影像资料,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播放)

  煤(科学启蒙)

  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利用(科学启蒙)

  金属冶炼制造工艺流程

  金属冶炼现场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

  第三环节: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建立矿产资源档案

  师:请大家试着为矿产资源建立档案,可以用到我们学到的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形式。

  (学生分组建立矿产资源档案,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的空白处)

  第四环节:辩论会

  师:经过大家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矿产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新型能源。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能否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了呢?请大家以此为主题展开辩论会。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搜集自己的有利证据,或开展小组讨论,最后10分钟我们进行辩论。

  (学生分组准备材料并进行辩论会)

  师:大家的辩论非常精彩,我们还可以继续搜集相关证据,在课后继续辩论。

  师:我们在这个单元学习研究了矿物、山石和矿产资源,既了解了它们的相关知识,更学习了处理信息的方法,这更有利于培养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其他方面的收获。

  第三单元 冷与热

  1乒乓球复原了

  【教学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冷与热”的起始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瘪的乒乓球如何复原”引发思考,从而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在此过程中,学生初步体验依据事实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材的第一部分给出生活中的“小发现”,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烫一烫就能复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提出假设。

  第二部分是对假设的验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教师须规范实验操作的细节,强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数据,为后续实验分析与得出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正式实验前,教师须带领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器材。了解针筒的构造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准确把握实验的关键点。针筒上的刻度是获取实验现象的关键,是判断活塞是否运动的重要证据。

  第三部分是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讨论。该部分,学生观点的呈现十分重要,教师须准确把握学生表达的内容,相机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达成课标中“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知识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课型为探究实验课,因此本课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完整地体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环节都要面面俱到,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梳理提炼。

  【教学目标】

  能够描述气体、固体、液体受热后的变化情况。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并在教师引导下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

  教具:乒乓球、乒乓球拍、热水、烧杯;铜球与铜环、酒精灯。

  小组:针筒、软塞、热水、烧杯;烧瓶。

  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或实验室。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有哪个同学会打乒乓球吗?

  生:我!

  师:请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颠球。

  生:老师这个乒乓球是瘪的,不好颠。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将这个瘪的乒乓球复原吗?

  生1:捏回来。

  生2:给乒乓球打气。

  生3:将乒乓球放在热水里。

  师:到底哪种方法可行呢,我们来试一试。

  2.假设

  师:我们先将瘪的乒乓球放入烧杯中,再向烧杯内倒热水。一起观察,发生了什么?

  生:乒乓球凹下去的地方又凸出来了,慢慢复原了。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是太棒了!为什么接触热水后,乒乓球就能恢复原样呢?

  生:乒乓球里面是空气。

  师:为什么乒乓球里面有空气接触热水就能复原呢?

  生:因为有空气受热后空气就会变大,就把乒乓球顶起来了。

  师:你们同意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吗?

  3.观察

  师:为了帮你们更好地设计实验,老师准备了包括针筒在内的一些实验材料。请大家先认真观察针筒的构造,并想一想如何使用它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学生观察针筒)

  师:观察时间到,你有什么发现?这些结构可能具有哪些功能?

  生1:我发现针筒有一个可以拉出来、压进去的活塞,我觉得这个活塞可以将空气从前面的小孔吸进去或放出来。

  生2:活塞可以拉出来,上面有一个大口,下面有一个小口。

  生3:活塞一般是不能拉出来的,就是用来堵住大口的,所以针筒只有一个出入口,就是下面的小口。

  生4:我发现针筒上有刻度,我觉得能帮助我们判断吸入或排出了多少的空气。

  师:大家的推断有理有据,非常棒。如果我们想验证空气受热后会不会变大,我们还能让针筒吸入或者排出空气吗?

  生:不能,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知道是原来的空气变大了,还是新进去了空气。

  师:非常有道理。就像乒乓球放进热水里,乒乓球本身并没有进去空气一样。那我们怎么不上针筒吸入或者排出空气呢?

  生:活塞是密封的,只要把下面的小孔用东西堵结实就行了。

  师:说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段介绍实验方法的影像,看看和我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板画:针筒放入热水)

  (此处可播放相关的操作影像,影像文案如下)

  将针筒内原本的空气全部排出。

  左手抓住针筒下方,右手拉出活塞,使得活塞的最下端与刻度10对齐。

  做好标记,记录数据。

  用软塞将针筒的排气口塞住,确保不漏气。

  将针筒放入热水中,使得热水没过空气柱,却不超过针筒的顶部。

  仔细观察活塞的变化,标记或记录数据。

  师:实验中,注意安全,避免烫伤。现在开始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4.研讨

  师:时间到,请将材料归回材料区。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PPT展现出句式“我发现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

  生1:我发现针筒放入热水后,活塞才开始移动,说明和热水有关。

  生2:我发现活塞一开始指的是10,后来移动到了12,说明里面的空气变多了。

  生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我们已经用软塞将口堵住了,空气进不去。我认为,应该是空气受热变大了。

  (板书学生关键词:受热开始移动;活塞10→12;堵住排气口→空气无法进出)

  师:我们来整理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的发现:在针筒接触到热水后活塞的位置才开始发生变化,活塞往后移了2格,针筒内的空间不断变大,但外面的空气不能够进去。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可能是受热后,空气把里面的空间撑起来了。

  师:是的,我们推测是针筒内原本的空气受热变大了,用科学的说法也就是膨胀了,才出现了以上的现象。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乒乓球遇到热水为什么会复原呢?

  生:因为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

  (板书学生得出的结论)

  5.小结

  师:我们通过收集大家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放在一起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得出了我们的结论。所以在得出结论前,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梳理和分析非常重要。

  6.拓展

  师:我们已知气体受热后会膨胀。液体和固体受热后,它们也会膨胀吗?

  师:这是一个铜球,这是一个铜环。请一个同学上来操作,看看这个铜球能不能穿过铜环。

  (学生操作)

  师:谢谢。接下来,老师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

  (教师进行演示操作)

  师:现在铜球还能穿过铜环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学生填写记录单)

  师:我再请一位同学试试,能否将铜球穿过铜环。你觉得能穿过吗?

  生:可以。

  师:请这位同学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操作)

  师: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生1:我认为加热后,铜球变大了。而铜环没有加热,所以还是原来的大小。

  生2:说明固体和气体一样,受热也会膨胀。

  师:看来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大部分同学得出的结论是:铜球受热会膨胀。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液体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性质。请同学们在记录单上完成相应的内容。

  (学生填写记录单)

  师: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他的记录单。

  生:我们提出的假设是遇热后液体的体积会变大。实验方案是将烧瓶放到热水中,观察前后玻璃管内液体的高度变化。

  (教师展示具体的操作步骤)

  师:实验期间请注意观察记录现象。

  (学生实验)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加入热水后,液面变高了。

  生2:一开始液柱慢慢地往上涨,后来涨得越来越快,再后来慢慢停下来了。

  师:你们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液体受热也会膨胀。

  师:很多物体都存在受热后体积膨胀的现象。知道了这个自然规律,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的难题。

  2凹陷的保鲜膜

  【教学分析】

  大部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上节已验证物体受热膨胀的性质,本节课将继续探究物体遇冷收缩的性质。

  教材第一部分仍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保鲜膜凹陷的原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验证实验的环节已有了解,教师应强化该方法和步骤,继续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作出解释。

  第二部分是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上节课“热胀”的学习,学生较容易利用逆向思维模仿设计出本节课“冷缩”的实验方案。

  第三部分教材给出了详细的图解步骤,旨在引导学生操作及观察。通过上节课的实操经验,学生已知晓操作细节及如何依据实验现象推理得出结论,因此,该部分重在观察记录。

  第四部分教材给出了得出结论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概括出结论。教师可再给出更多的生活中的相关事例,让学生进行证据的整理,从而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并用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遇冷后体积会收缩。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并在教师引导下感受感受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乐趣。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针筒、冰水、烧杯 ;烧瓶;铜球、铜环(小一号和大一号)。

  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或实验室。

  【教学过程】

  1.提出假设

  师:为什么加热膨胀后的铜球过不了铜环,过了一会后又能穿过铜环了呢?

  生1:铜环也受热膨胀了。

  生2:不对,老师没有给铜环加热。我猜想是铜球在那里放了一会后,就没有一开始这么热了,所以又变了回去。

  师:哪种猜想更接近实际呢?

  生:铜球遇冷后会缩小体积。

  2.设计实验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同步探究液体和气体是否也具有遇冷收缩的现象,请大家先思考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请三位学生来分享他的实验方案。

  生1:我负责设计“铜球遇冷是否会收缩的实验”。我将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铜球、铜环、冷水、烧杯。实验的第一步是尝试将铜球穿过大号和小号的铜环,观察是否能穿过,记录现象;第二步,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冻一小会儿;第三步,再尝试铜球能否穿过两个铜环,记录现象。

  生2:我负责设计“空气遇冷实验”。我将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针筒、软塞、冰水、烧杯。实验步骤,和上节课一样,首先用针筒吸入10毫升的空气;然后用软塞堵住出气孔;最后将针筒放入冰水中,观察针筒活塞的变化。

  生3:我负责设计“水遇冷实验”。我用的实验材料有烧瓶、冰水、烧杯。实验步骤是,先观察标记原玻璃管的液面高度;然后将烧瓶放入冰水中;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高度变化,及时做好记录。

  3.实验操作

  师:这三个方案还有什么疑问吗?注意实验的时候耐心等待,放入冰水的时长应不少于五分钟。还要注意双手不要长时间接触冰水,以免冻伤。现在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

  4.汇报分享

  师:通过实验,大家有什么发现呢?(PPT给出句式:在______实验中,我发现______,从而推断______。)

  生1:在“空气遇冷实验”中,我发现一开始活塞处于10的位置,在冰水里放一会后就慢慢的走到了9的位置。从而推断,空气遇冷后会压缩。

  生2:在“空气遇冷实验”中,我们一开始的活塞位置是15,冷冻后变成了14,至压缩了1格。

  师:其他小组的数据呢?为什么大家的数据不一样。

  生3:有可能是一开始的刻度位置不一样。

  生4:可是只需要看压缩了几格就可以了,和起始位置无关。我觉得可能是针筒放入冰水的时间不一样。

  师:我们虽然大家的数据略有不同,但这些数据变化能说明什么共同问题?

  生:针筒里面的空间都变小了。

  师:通过这个实验现象,把实验结果与研究的问题相联系,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吗?

  生:空气遇冷后会收缩。

  师:看来你们已经掌握得出结论的小技巧了,最后两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在“水遇冷实验”中,我发现放入冰水里,玻璃管的液面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认为水遇冷没变化。

  生2:我们观察到的是有变化的。我们一开始就在初始液面做上了标记,后来把烧瓶放入冰水一段时间,发现液面最后下降了,液面位于标记的下方。

  师:这里得出了两个不同的实验结果,一个说有下降,另一个说没有下降。其他同学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

  生3:我和第二个同学的发现一致,我们将烧瓶和针筒同时放进冰水里,也做了标记,他们都是下降的,但只有一点点,不做标记根本看不出来。

  生4:我们组发现也是下降的。

  生5:……

  师:看来有时候仅有一两组数据不容易得出科学的结论,往往需要多组或者多次的实验才能让我们归纳概括出来的结论更加接近事实。

  生4:我们一开始就假设空气、水、铜球遇冷会收缩,所以我们同时将这三样器材放进冰水里,实验证明它们都会收缩。

  5.得出结论

  生:我们发现空气、水、铜球加热会膨胀,遇冷会收缩。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通过自己比较、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归纳、概括得出结论——一般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热胀冷缩”。

  6.拓展应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的例子呢?

  3给水加热

  【教学分析】

  本课继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后,进一步探究水受热后的变化。

  本课对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要求较高:一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二是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安全事项;三是给水加热的方法及安全事项。教师应落实各项操作,为后续的现象观察、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第三部分给出了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特别提到了小组合作,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人员的分工,高效完成实验。最后的表格提示了学生操作中需要关注的两部分内容:一是实时记录水温;二是实时观察水的情况,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第四部分是通过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虽然在三年级天气单元已学过根据折线图描述一天的气温变化,但并没有学习如何绘制,所以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是将数据转化为折线图,并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折线图得出结论。

  由于本节课容量较大,如有必要,可以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

  学会描述测量物体或者空气温度的方法。

  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能够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

  在科学探究中能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铁架台、温度计、烧杯、水、陶土网、酒精灯。

  活动场地:最好在含有通风橱的实验室或科学教室。

  【教学过程】

  1.提出假设

  师:老师这里有一杯常温的水,如果我想将这杯水变热,你有什么方法?

  生1:在火炉上烧。

  生2:用电热水壶加热。

  师:如果给这杯常温水持续加热,水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1:水会变得很烫。

  生2:水会被烧开。

  生3:水会被烧干。

  师:接下来我们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实验技能

  师:既然要给水加热,我们将用到实验室常用的加热工具——酒精灯。酒精灯如何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我们一起通过一个影像来认真地学习掌握。

  (播放酒精灯使用方法及使用安全的影像)

  师:接下来是有奖竞答:

  问题1: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吗?(不能)

  问题2:如何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拿起来,再盖一次。共盖两次)

  问题3:若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应如何扑灭?(湿抹布)

  师:加热时怎么知道这水有多热呢?

  生1:用手小心地碰一下。

  生2:小手碰容易烫伤手,也不准确,应该用温度计。

  师:借助工具来测量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方法,有一种专门测水温的温度计叫做水温计,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生:我觉得这个和气温计差不多,都有液柱,上面都标有刻度。

  师:有哪里和气温计不一样的吗?

  生1:水温计比气温计长。

  生2:量程超过了100摄氏度。

  生3:外壳是用玻璃做的。

  师:如何读数呢?

  生1:看红色液柱的最顶端。

  生2:要注意零上还是零下。

  生3:读数的时候要平视液面。

  3.实验操作

  师: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具体的加热操作吧。(播放操作影像)

  …………………………操作影像文案…………………………

  将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

  把陶土网放在三脚架上

  在烧杯中装一半的常温水,将准备加热的水放在陶土网上

  将水温计悬挂在烧杯的中间,使液泡完全浸没进水中,注意不要触碰到烧杯底部和杯壁

  点燃酒精灯

  一人负责计时,每过一分钟报一次时

  一人负责观察温度计,一分钟记录一次数据

  一人负责观察水的变化,一分钟记录一次现象

  …………………………操作影像文案…………………………

  师:在实验过程中谨防烫伤,观察时请勿过于靠近加热装置。整个过程中注意记录数据与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4.结果分析

  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给常温水持续加热的实验,大家都记录了实验数据和现象,现在我们一起将这些数据和现象分享到黑板上。

  师:我们先观察黑板上相同的部分,请你们仔细对比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1:100℃的时候水都出现了大量气泡、水翻腾、冒白烟等现象。

  生2:水的温度都在不断上升。

  生3:前三分钟水都没有变化,三分钟后才逐渐有小气泡、白烟产生。

  师:实验结论是要在多次实验与数据的支持下得出的,所以当我们总结结论的时候,可以从出现最一致的实验现象出发去表述。你现在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PPT给出句式:常温水通过持续的加热,_____。)

  生1:常温水通过持续的加热,温度会不断地上升。

  生2:常温水通过持续的加热,一开始会出现小泡泡,最后会出现大泡泡。

  生3:常温水通过持续的加热,烟雾会越来越大。

  师:但大家的实验中存在不一样的现象,有哪些现象是不一样的?

  生1:第一组过了4分钟才到20℃,第二组过了4分钟就到达22℃了。

  生2:可能是大家开始计时的时间不一样,因为后面的温度都一样。

  生3:我们组还发现烧杯中的水变少了。

  师:这些现象与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相矛盾吗?

  生:不矛盾。水变少正好可以说明水变成烟雾飞走了。

  5.数据分析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但在数据方面有比较多的争议,不如我们将这些数字转化为折线图,看看有什么其他的发现。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接触过折线图,这次我们来学习如何自己画出折线图,并利用它来帮我们分析数据。

  师:我们截取表中的两组数据,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温度”。我们用竖轴表示温度,每一格代表10℃,所以这里有10、20、30、40……120℃。接下来再看横轴,横轴表示时间,每一格代表一分钟,这里有0、1、2、3……10分钟。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将自己组的数据贴在上面。

  (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好数据点,教师及时指导,必要时作示范)

  师:确定好数据点,我们用平滑的线将所有的点连接起来,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忆作图方法:

  数据转为折线图,

  对齐竖轴与横轴。

  先确定点后连线,

  观察趋势下结论。

  师:请大家将各组的数据转化为折线图,并贴在黑板上。

  (学生绘制折线图)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折线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画的点和转折的地方不一样。

  生2:我觉得水温都会不断地上升,然后就维持在一个温度上,不动了。

  师:通过分析总结所有折线图的共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这些折现图都说明了常温水持续地加热,温度会不断地上升,最后都维持在100℃。

  师:你概括得很好,将所有同学画的折线图的趋势都表述出来了。根据折现图的走势,如果让大家推测15分钟时水温大概是多少,你能推测出来吗?

  生:100℃,因为从7分钟开始水温就维持在100℃,没有变化。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沸腾”这个词,根据我们今天做的实验与后面的分析,你觉得水处于怎样的情况下才叫做“沸腾”呢?

  生:我认为水温为100℃时水不断地翻腾,产生大量气泡,就叫做沸腾。

  师:没错,也就是折线图中直线的这一部分。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一部分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内部产生大量气泡并冲出水面,这种现象称为沸腾。

  4 水去哪儿了

  【教学分析】

  本课继续研究汽化——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上节课的沸腾实验是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剧烈汽化的现象,本节课探究汽化的另外一种形式——蒸发。

  教材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生活中两个常见的蒸发事例引入教学,引发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