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升学压力如何平衡
几乎每次减负的话题都会引来热烈讨论。一边是“素质教育、快乐学习”的愿景,一边是升学竞争压力带来的“校内学不够,培训班来凑”的现实,这让家长左右为难。如何才能逃出既反对负担又反对减负的怪圈?
?
?
?
无法缓解的减负焦虑
近日,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自媒体文章引发舆论热议,直指南京市教育部门的减负政策让家长的教育焦虑再次“爆棚”。
这篇文章描述了南京市近期对中小学进行新一轮减负的状态: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甚至突击检查学生书包是否有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等“违禁物品”。并感慨,“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
而家长们的焦虑的根源也被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来:“今天你闹着减负,明天升学考试会为了你而降低难度吗?还是高考会因为看你快乐而特招你?”为了避免孩子因减负变成“学渣”,有家长甚至向有关部门投诉了减负的相关政策。
无独有偶,近日,浙江省教育厅会同浙江省网信办等14个部门联合起草了《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共有33条方案,对减负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例如规定小学生到晚上九点、初中生到晚上十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以拒绝完成剩余的作业,教师不得对有此类行为的学生进行惩罚。
征求意见稿对校内考试次数也进行了严格要求。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得以纸笔测试为主要评价方式;小学三至六年级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等学科可安排期末考试,所有学科均不得组织期中考试;初中不得组织月考和周周清考试等。
中国商报记者从南京市教育局对上述事件做出的回应中得知,此轮减负政策的实施实际是南京市今年10月至11月开展的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问题专项整治督查行动,重点针对义务教育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南京市教育局在回应中表示,由于一些学校对督查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开展违规办学行为的整改和督查,是为了在把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减下去的同时,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教育部门做出上述回应,但家长们的焦虑并没有因此得到缓解。北京市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家长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家长感到焦虑可能是出于这样的担忧——学校为了应对上级整治督查将减负措施“一刀切”,学生看起来是越来越轻松了,但学习的效果如何衡量呢?
“学校这样减负,意味着家长就要承担更多对孩子的学业教育责任,因为未来的升学与竞争压力就摆在那里,家长不可能放任不管,但是有足够能力和精力来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又有多少呢?如此一来,大多数家长就只有转而求助于校外培训机构了。”这位家长说。
需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记者梳理政策发现,中小学生减负的提出始于本世纪初。2000年1月3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就对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作出了规定,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小时以内,严禁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不得组织考试;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等。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明确指出,将从学校教学、校外、考试评价、老师教学和家长、社会五个方面实施减负措施。自此一年多时间里,各种减负政令不断出台。
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又联合出台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也被称为“减负三十条”,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责任,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要求各省份结合实际出台落实的具体方案。
今年以来,辽宁、上海、天津等多省市陆续出台了当地中小学生的减负方案,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及考试次数等作出了硬性规定。
减负政令频发,校内外治理行动不断,但与此同时,家长们关于减负的焦虑也屡次被触发:校内不让学,就把“阵地”转移到校外;“奥赛”被取消,就送孩子去考其他证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撰文表示,近年来的减负政策大多盯着学生的作业、考试、排名做文章,表面上看,这直接地解决了学生作业多、考试多、排名压力大的问题。但实际是一种减负思路简单化的行为,指标不治本。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学生的学业负担不但不会减轻,反而会制造更严重的焦虑。
“从根本上说,今日家长的焦虑,不是家长自发攀比,而是教育开始向竞技化发展,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要让家长摆脱焦虑,就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为学生成才创造多元选择,这是教育部门更应该作为的地方。”熊丙奇在文章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