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枵馆:这些年,我们误解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这个词,在中国出现了好几十年了。从其滥觞始,素质教育就好像是一股威力无穷的旋风,席卷了中国天南地北的家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缘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像“追星族”一样赶素质教育的潮流。
与素质教育相对立的,则是应试教育。直到几年前,国内家长圈还流行着这样一种怪现状。谁说“应试教育”这个词,谁就老土。导致一大批家长还没真正弄清楚素质教育是什么,就被迫卷入到了浩浩荡荡的素质教育大军中。人们摇旗呐喊,像打过街老鼠一般对传统的应试教育开炮,因为应试教育就是填鸭式灌输知识,只注重成绩而不培养能力,唯分数是从,丝毫不顾及学生的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减负这个词也应运而生。
家长们无论收入如何,都希望自己能赶得上趟儿,生怕自己的孩子跌入应试教育的深渊当中。甚至低产的家庭也不惜血本,花数万元购入素质教育的标配,钢琴。当孩子们坐在泛着金属光泽的琴架前,无论弹得如何,家长们像吃了一粒定心丸,因为,这才是素质教育该有的模样。最好在最短的时间内能考个钢琴八级,算是素质教育的巨大成功了。
如今,尤其是近两年来,素质教育开始式微。因为这些当年从孩子上幼儿园时就投入血本让孩子接受素质教育的家长傻眼了。孩子已经上了初中、高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曾经辗转于钢琴班、舞蹈班、书法班、美术班,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已忘记了当年学过什么。更多的人,小学毕业后,就丢掉坚持了好几年的兴趣(也许并非是真的有兴趣),又转而投入到题海书山中,接受应试教育的进一步洗礼。等六年的中学生活结束后,他们要么是戴着厚厚的近视镜,要么是身体素质极差,要么是“无艺一身轻”,除了成绩,他们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东西。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大家稳稳妥妥地参加考试,而后毕业,被分配,过着稳稳当当的生活。三十年后,人们觉得这是温水煮青蛙,不能让学生的本性淹没在这一潭死水的教育中,所以,素质教育出现了。有人抓住了素质教育这根稻草,看到了外面的天地,更广阔、更自由、更快乐,振臂一呼,愈来愈多的人加入了进来,大家都争先恐后,跳了出来。可出来之后呢,发现外面的样子似乎并不那么理想。
花了几十万上百万经费所追求的那个素质教育,其实是个鸡肋。其一,孩子没有变得更多才多艺。其二,有的孩子接受快乐教育后,开始好逸恶劳,与家长对着干,美其名曰:亲子交流要平等。其三,孩子在六年的中学教育后被打回原形,依旧是一个平庸的人。
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倾轧下,孩子既没有学到扎实的应试知识,又在各色的兴趣班中学了一身的花拳绣腿,表面功夫,转眼间就忘记,不会对提升生活的情趣和品味产生任何效用。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怎样的?也许很多家长都为此苦恼过。然而,真正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却寥寥无几。中国当下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判断力、思辨力上实在太匮乏了。这样的人毕业后投入社会,组建家庭,生个孩子,都不知道如何养。比如,孩子发烧,他就说去医院吧,于是排了很长的队挂上急诊号,输个液,吃个治标不治本的药,孩子在几天内退烧了(实则大有可能是自愈),家长也累得身心俱疲。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生活真特么累!但是,有谁反思过,这累的一半原因可能都是因为自己思辨力、判断力太差造成的。如果具备医学常识,那就更淡定,面对孩子发烧这样的问题云淡风轻地辨证、处理,不足以为之忧。
这样的能力,大多数家长不具备,哀哉。虽然扯远了,但是仍然和素质教育有关。如果这批焦虑仓惶的家长当年没有接受假的素质教育,也许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假的素质教育,不是兴趣和技能的叠加。书画琴棋诗酒花,样样技能学会了,就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吗?未必。有很多家长一提起自己的孩子就洋洋自得,言“我家某某某钢琴N级,跆拳道N带,写得一手好字,还参加过市XX书法比赛呢”云云。这孩子实在厉害,但极有可能是一只纸老虎,泰山崩于前他也许会尿裤子,麋鹿兴于左他准吓到哭。
在这样的素质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很有可能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然,我说的前提是:孩子好好学,且成功了)。而更多的孩子,是好几个叠加兴趣班合力培养出来的一个劣质花瓶,貌似而神不似。譬如,某个家长告诉你他孩子的学了某种高端的舞蹈,而且人人云其佼佼者,你便看那孩子的身姿、步态,如果还是三颠两倒没个正形儿的话,那就一笑了之吧。又某个家长夸赞他孩子惯见了多少国内外人文城市的博物馆,你就与那孩子深入交流,如果他张嘴不离“某某建筑历史年代是XX”而对它的构造、审美谈不出任何东西,那就与他挥手拜拜。
流行了几十年的素质教育,就以简单粗暴的知识叠加法培养着人才,这样的人才,即便学一辈子,最多是升级版的百度百科。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而随无涯,殆已。”只有极度愚蠢的人,才会投入终生去学习知识,这样的人也可悲,被知识囚禁而不自知,终其一生徘徊在知识的桎梏里而不得其法门。
素质教育说,应试教育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而素质教育自身又何尝不如是?以灌输兴趣、技能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是假冒伪劣的素质教育,与灌输知识的应试教育是一丘之貉。
真的素质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以为中国的第一个私塾创始人孔子,最有发言权。孔子是一个不焦躁的教育者。他先让学生学习礼乐,目的是培养一个仁人君子。他对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我深以为然。礼,把人和禽兽区别了开来。有人说,中国没有信仰的。其实不然。中国是一个礼法社会,礼法就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形式的信仰。礼法,让人有辞让之心,畏惧之心,与恭敬之心,让人立足于社会,之所以为人。
在孔门六艺中,排在礼法之后的则是射、御,授人以渔,而后方是书、数,授人以知。可见,在孔子这位教育者看来,做人比技能和知识更为重要。而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顾名思义,就是品质、修养、涵养,它不在外,而在内。如果一个家长试图通过“镀金式”的培养方法打造孩子的素质,那是缘木求鱼。我发现,现在很多孩子的盲目自信,就是素质教育惹的祸。素质教育,培养出了一个快乐、自信的孩子,也与此同时,让这个孩子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唯我独尊。
他的个人简历上,十八般技能,样样写上。除了姓名、年龄,排在第三位的就是所读学校、所获技能、所得证书,甚至于识字量和读书量都要一一加上,恨不得把自己由里到外像口袋一样翻个底朝天,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与其说,这是素质教育的丑陋嘴脸,不如说,孩子是在模仿大人。成年人们,不也是这么做的吗?
孔子的简历上,从不写这些虚辞。他的简历是这样的。
(吾)十有五,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耳顺。
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是一个心性的成长过程,而不是自卖自夸。
有一个鄙夫问孔子,孔子甚至说他“空空如也”。我猜,孔子如果生在当代,他的简历上也许只会写两个字:鄙夫。在天地面前,谁敢说自己“知道”?说自己“知道”的人都是狂人。而现在的人,则反如是。
素质教育,不是让我们变成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唯己利而是从的精致者,而是变成一个“大人”。所谓大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去判断身边接受了多年素质教育的孩子,几乎无一个合格者。
我问一个孩子:现在什么节气了啊?他答:冬至了吧。又问:重阳节要做什么?答:吃粽子。知识的匮乏倒不要紧,真正要紧的是,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长大了,竟然从没了解过他所生活的这个星球,了解身边的环境,了解过生活。
这是审美能力的缺失,也是共情能力的匮乏。所以,孔子教人,先学《诗经》。他谓弟子: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他本人用“思无邪”评价这本书。这一句“思无邪”,是对诗经最本真的解释。盖《诗经》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更重要的是,《诗经》的字字句句,都向我们传达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天道。跟着《诗经》的步子走,就能理解四时如何行焉,百物如何生焉,明白道在哪里,成为一个真正“知道”的人,像《上古天真论》中所说的那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的知道者。
顾炎武的《日知录》里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茫然者矣。”
我们中有身为很多知识分子的人,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身处于一个知识爆炸且随处可学的时代,为什么仍然一身负重,茫然焦虑。知识不可能让我们变得有素质,以传输知识技能兴趣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最终只能是失败的。而若要永葆纯真善良的本性,若要获得至高无上的精神,若要具备热爱生活的情趣,若要成为一个理想而大写的人,就得诉诸于真正的素质教育。
真正的素质教育,善于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让他通身充盈着至大至刚、不屈不挠的正气,使之不因任何外物的阻挠而有所削弱。这样的人,是大丈夫。
真正的素质教育,力在构建学生的仁心,让他无终食之间违仁,无论生活如何颠沛流离,日子如何艰苦粗糙,他都抱有对生命的饱满热情。这样的人,是君子。
真正的素质教育,指引学生跟随着天地的步伐,告诉他:天行健,人亦当自强不息,地势坤,人亦应厚德载物。这样的人,是大写的人。
如果自称素质教育的体系下培养出来了一个无恻隐之心、无羞恶之心、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的毕业生,且在他的毕业证书上盖了章,这样的学校,就是堂而皇之的无耻。
文/玄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