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吗?这里有一份华东地区985名校考博经验

  虽然人家读博士跟我确实没啥关系,但曾经相伴过一段时光,也替他感到高兴。接下来,是经验分享!

  华东地区985名校申请考核制博士经验

  引子

  时间真是最令人敬畏的法则,它可以凋敝一切生机,也能打开新的坦途。回顾过去的求学之路,从本科双非到硕士211再到博士985,不觉已近十年。

  尽管如今少年不再,但坚持念书的愿望却始终坚硬而韧、缄默而沉。于我而言,这段经历与其说是一种惊憾的逆袭,倒不如看作是一段历经坎坷而险获新生的历程。

  我的家乡在陕南的一座偏远小城,曾是大山覆盖的国家级贫困县,对外没有知名景点,对内亦无经济产业。那些镌印在书本上的山川河流,却成为我们与外界的最大屏藩。

  童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父母外出,我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那个西瓜泡泡糖一毛两个的年代,每周怀揣着七八元生活费“巨款”的我,总会有心攒下一些钱来买点课外书,比如亚洲神话故事、伊索寓言、中学生精选作文大全等。那样一个懵懂的年纪,其实并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书学习,只是觉得书中的故事有趣,所以便想方设法地将一本本书搬到了自己的身边,陪伴左右。尽管它们对我当时的学习成绩毫无助益,却在某种程度上开阔了我的眼界。

  初中以后,我结束留守生涯,日子在母亲的长久陪伴中有了着落。在初中三年里,我曾亲眼看到过一些同伴辍学,目睹过同学因成绩不好而遭到老师当众责罚,也有过一段躲避地震而日夜不得安生的日子,凡此种种,让我明白了努力学习的意义。不过那个时候,我每天努力学习的动力,似乎并不是因为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更多可能是为了期末考试的一张张奖状和为数不多的奖金而已。

  初中毕业以后,由于学习成绩不错,幸运的进入了市里的一所重点高中学习。与市区招收的学生不同,我们各县区招收上来的这一批学生被编入了专门的外县特优班,学习压力瞬间倍增。尽管我拼尽全力想要把所有科目学好,但数理化的成绩却始终平平。后来,终于挨到了高二文理分科,以为自此可以凭借着每周末在书店看过的课外书于文科班如鱼得水,不想依旧成为了不上不下的存在。不过幸运的是,在此期间多遇良师指点,写作能力提升不少,开始陆陆续续在一些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在学校内也算小有名气。

  2013年8月,伴随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正式宣告了我高中三年学习生涯的终结。于是,第一次独自一人坐着绿皮火车北上,远离了陪伴自己十八年的家乡。

  异乡的一切总是陌生而新奇的。站在异乡城市的地面,看着一望无际的平原和精心打磨的高楼,我明白,大山已经远去,新生已经到来。不幸的是,我在大一第一学期便遭遇了一门考试的“滑铁卢”,但也由此而迎来了学习方法上的彻底转变。得益于顿悟出的这套背书方法,我顺利通过了大学本科至今大大小小的各种考试,虽然一些考试分数差强人意,但总归不负努力。

  前段时间,黄国平博士的论文致谢火爆全网。他虽出身寒门,却用“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的坚定信念克服艰难险阻,最终成功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对于和他有着不少相似经历的我而言,选择继续读书或许是明白了读书的好,比如宽眼界、识大体,有自知、结善缘,不为苦难而悲,不因娇宠而欢。如今,博士已经顺利上岸上海地区985高校,有了继续读书深造的机会,仅以此文梳理个人申博经验,供大家参考。

  01、国内高校博士招生方式

  目前,国内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硕博连读,招收的生源对象一般是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

  二是本科直博,即推荐免试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招收的的生源对象为推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三是申请考核,招收的生源对象比较广泛,是目前各高校最为普遍的招考方式。申请考核招生方式一般包括考生申请与学校审核两个阶段,学校审核程序主要包括报考资格审核、专业资格审核和综合考核环节。

  四是统一考试,目前仅有部分院校实行统一考试,如中国社科院。与申请考核制不同,该招考方式必须先通过报考专业的统一考试,然后才能进入复试,实际上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流程差不多。

  02、申请考核制博士的院校选择

  结合个人的申请经验,我认为申请博士的院校选择,重点考虑以下四点:

  一是院校的层次尽量比硕士就读学校高。如果硕士双非,博士尽量申请985或211高校;如果硕士211,博士尽量申请985高校。当然,我并非贬低一些双非高校的博士,而是在内卷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能往高处走还是尽量往高处走,平台和机会都会不一样,将来的出路也极有可能不同。

  二是院校的城市尽量选择一些发达地区。尽管我对地域选择没有偏见,但学术资源分布确实存在地域不均衡,北上广深势必会比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机会更多。当然,如果个人倾向于离家近或者有别的特殊原因,可以优先选择当地或邻近地区的高层次院校。

  三是优先选择一些学科实力比较强劲的学校。尽管院校的牌子比较重要,但如果学科实力不太行,在专业内的认可度也不高,建议慎重选择。关于学科专业实力,可以参考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确定自己的目标院校。

  四是尽管博士报考可以申请多个院校,但最多不要超过3个,并且同一座城市尽量不要同时报名两个学校。其原因在于,每个专业的学术圈其实很小,博导们会经常在一起聊天,如果报考过多,尤其是报考同一座城市的两个学校,一旦你运气爆棚让老师们聊天无意间聊到,就很容易会给老师留下“不忠实”的印象。

  03、申请考核制博士的导师选择

  “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这是圈内广为流传的法门要诀。博士导师非常重要,我认为申请博士的导师选择,重点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博导本身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尽管能评上博导的都是大佬,但他们的学术能力和水平还是有高低差别,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不同院校的老师之间,而且还表现在同一院校内部的老师之间。读博需要导师的辛勤悉心指导,有的问题可能导师一句话就可以把你点醒,关键还是取决于导师的学术能力和水平。所以在同等条件下,尽可能的选择学术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老师。如何判断导师的学术能力和水平,一般可以在学院官网-师资力量或中国知网查阅老师发表论文的级别进行判断。

  二是博导的为人处事方式。与导师相处是否愉快,很有可能会决定你今后是否能够如期顺利毕业;导师的为人处事方式和治学风格,也很有可能会影响你一辈子。在联系心仪的博导前,可以先联系一下往届的师兄师姐或者在网上查阅,提前了解导师的风格,避免后期与导师相处摩擦。

  三是自己与导师研究方向的契合度。自己选定的研究方向一方面会有所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前期也会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不一定体现在发表论文上,也有可能是相关文献的阅读。因此,在导师的选择上,尽可能的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对契合的导师(导师的研究方向可从报考院校研招网的招生简章、专业目录或学院师资力量查询),会增加申博成功的可能性。

  关于是否需要提前联系导师以及什么时候开始联系导师,答案是肯定的,不仅要联系导师,而且还要尽可能早点联系导师。因为每位博导每年的招生名额大概只有1个,部分大佬会有2-3个,所以博士名额实际上非常紧张,尽早联系导师才能尽早确定报考的导师手头是否有名额或者排队现象。就我而言,大概是正式网上报名前半个月才联系的导师,相对有些晚,建议大家可以参照往年的学校博士招生报名时间至少提前三个月与导师联系,联系内容主要是详细说明个人情况,比如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参加了那些课题,发表了哪些论文,未来有哪些规划等等,可供参考:

  尊敬的X老师:您好!冒昧去信,多有叨扰;然词病意诚,万望海涵。我叫XXX,现为XX大学XX学院XX级XX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XXX老师(本科阶段)和XXX老师(研究生阶段)。学生不才,但也有志学术,不知能否拥有机会在您门下继续读博深造。XX年以来,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两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XXXX方向,也积累了相关的一些科研经验和成果。近五年,我先后主持或参与了XXXX等X项课题,参与编写XXXX专著1部,在XXXX等CSSCI(含扩展版)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X篇,参加XXXX等专业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发言X次,在XXXX等专业比赛中累计获奖XX项。学生在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主持及参与课题、参编专著及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和获奖具体情况参见附件。老师您长期从事XXX问题研究,近两年对XXX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您早年关于《老师代表性的论文名称》的讨论,不仅对我写作XXXX论文具有启发性意义,而且也对我毕业论文中分析XXX问题提供了借鉴。您近两年关注的XXX问题,为我XXXX(在投)一文中如何理解XXX问题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尽管和您素未谋面,但我通过阅读老师的学术著作,能够感受到您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老师,我相信在您的指导下进行读书和科研将会是一件幸事。学生自知才疏学浅,却也有志向秉承先辈遗志,为XXXX研究略尽绵薄之力。在学生看来,科学研究是一件极为有趣的事情,因为明白自己的“无知”并探索这样的“无知”,就会让自己从“无知”的状态逐渐蜕变为“有知”的状态。如若老师不弃,不知能否给予学生一个拜入您门下继续深造的机会。此次冒昧致信,对老师多有打扰,恳请海涵!无论如何,学生都热诚期待X老师您的回信。再次感谢X老师您在忙碌之余抽空阅读我的邮件,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万事胜意。学生:XXXXXXX年XX月XX日

  关于导师的回复内容,一般存在三种可能:

  (1)官方回复,即不确定性回复,比如“欢迎报考”,这也是我联系的导师中大部分的回复内容。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好消息,因为这说明导师手里可能还有名额,你最起码是可以报名这个导师的。

  (2)明确的答复,即确定性肯定或否定回复,比如老师明确告诉今年手头是否还有博士招生名额,当时我联系北师大一个博导的时候,老师就明确告诉我今年会有本校自己带的硕士生报考,与他们相比我可能不是很有竞争优势;武汉大学的博导在审核材料前也直接给我打电话,询问报考学校情况及是否愿意去她门下读博,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不过心中依旧对老师感激万分。

  (3)不回复或忘记回复,一般来说,大部分老师都会回复学生的邮件,但一部分老师可能平时比较忙或者有时事情多忘记回复,在我联系的导师中,所有老师基本上都在三天内回复了邮件,但据我了解,老师不回复邮件的情况也确实存在。

  04、申请考核制博士的报名条件与材料

  每所高校申请考核制博士报名的时间都不一样,但绝大部分高校集中在每年的10月至12月(清华大学每年8月开始报名),初审材料也会要求在报名时间截止一周左右邮寄到报考学院。关于申请考核制博士报考的基本条件,一般都能满足,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往届硕士研究生或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毕业证书或硕士学位证书)、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要求等。

  关于申请考核制博士在初审报名阶段需要准备的材料,主要包括基础材料和学术材料两类,具体如下:

  1.基础材料类

  (1)有效居民身份证(正反面)。

  (2)博士研究生报名登记表(可从网上报名系统导出)。

  (3)能够证明考生外语能力的外语成绩单复印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成绩:

  英语:大学英语六级(CET6)、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第五级(PETS5)、托福(TOEFL)、GRE、GMAT、雅思(IELTS)。其他语种:国家认可的相应语种权威考试,由考生提供考试权威性证明。

  (4)本科、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必须加盖教务部门或者档案馆红章)。

  (5)本科和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研究生须提交学生证或在学证明)。

  (6)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即专家推荐书,签名处须推荐人手写签字)。

  在基础材料中,相对比较重要的是英语成绩,因为这是硬性条件,一般要求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425 分(含)以上、TOEFL(IBT)90 分(含)以上、IELTS(A 类)6 分(含)以上、 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或地区参加过英文授课学位项目的学习并获得学位证书等。

  2.学术材料类(一般需要装订成册)

  (1)个人陈述(自我简介、学术志向、科研兴趣和研究方向)。

  (2)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开题报告、论文摘要和目录、论文初稿等)。

  (3)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计划书(格式、字数一般不会做统一限定,建议参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书的内容)。

  (4)科研情况一览表(即参加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清单),1-5篇/部个人学术成果代表作(已发表或未发表均可)。

  (5)其他能够证明考生综合能力的学习证书或获奖证书复印件。

  在学术材料中,个人陈述、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计划书和学术成果代表作中的每一项都比较重要,因为这是学生科研能力和文字水平最直接的反映,初审材料的专家打分也主要是参照这几项,尤其是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计划书和学术成果代表作更是重中之重。其中,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研究计划书在短期内可能能够完成,但学术成果代表作建议越早着手越好,因为无论是个人写作还是期刊发表,实际上都会有一定的周期,有时候一篇C刊论文的见刊可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所以如果有读博的打算,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建议研一就可以开始准备,无论一作还是二作,一定至少要保证有一两篇能够拿得出手的期刊文章。

  附报考学院的评分标准:

  (1)本科、硕士阶段学业成绩(最高10分)

  (2)已取得的与报考专业(领域)相关的科研成果(最高30分)

  (3)外语水平(最高10分)

  (4)科研计划书(最高40分)

  (5)其他(最高分10分),如在学习或者工作期间获得的奖励(学术奖)、主持承担的校级及以上项目等

  05 申请考核制博士的综合考核

  各高校的综合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在3月份以后,部分学校也可能会提前,如中山大学每年基本在1月中旬面试。具体的综合考核时间,在报考学院的申请考核制细则中会予以告知。受疫情影响,今年我报考的几所学校基本都是线上复试。一般来说,线上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内容(含英语和专业课)主要围绕研究方向出论述题,专业面试主要包括外语水平(含专业外语)、专业基础、综合素质(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学术素养等)等方面,部分院校会要求做一个10分钟左右的攻博研究计划汇报。

  结合个人复试过程中的老师提问以及往届师兄师姐的经验传授,老师们常见的提问问题实际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外语,比较灵活,类似于雅思考试,会抽取一两道专业题目进行回答;二是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是通过抽题来提问,题目内容主要涉及专业研究方向,老师们会根据你的回答与你讨论或做进一步的追问;三是学术素养,即围绕你参加过的课题、发表过的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博士研究计划等进行提问,比如参加过哪些课题、有何收获等,目的是考察我们在学术上是否有值得培养的潜力。具体的题目由于内容较多、篇幅有限,在不违反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定当知无不言。

  06 申请考核制博士的一些小tips

  在申请博士的过程中,尽管前期走了一些弯路,但好在得益于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最终才有了一个好的结果。结合个人的经验,有一些小的注意事项(tips)供大家参考:

  1.如何找到往届师兄师姐的联系方式?

  一是在与报考导师联系两到三次相对熟悉后,礼貌、真诚的向报考导师询问是否可以添加同门博士师兄师姐,以更好的准备博士考核。二是请求自己本专业的老师帮忙联系,他们基本清楚每年院系本专业学生的考博去向,可以更快捷地获得联系方式。三是校内外认识的师兄师姐帮忙推荐,这种类似于人托人,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方式。四是报考院校官网查找联系信息,主要包括学校研究生院的网站和学院网站,如北大社会学系会将每年录取的博士联系方式公布在网站。五是对照往届拟录取名单,在中国知网查找该博士发表的论文,部分作者会将联系方式留在文章首页作者简介后。六是微、抖、知等网络平台,部分博士会活跃在各类网络平台,可以礼貌的私信联系方式。无论哪一种方式,全程请一定要注意礼貌。

  2.如何真诚礼貌回复报考导师的首封邮件?

  报考导师的首封回复邮件,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可以从老师的回复中获得很多有用信息,即便是只回复“欢迎报考”,那也算是一个好消息。如当时在给报考博导回复“欢迎报考”的消息时,我的回复内容为:“非常感谢X老师您的回信,那我就先按照学校学院的要求报名和寄送材料,然后抓紧时间努力复习,后续有什么问题的话我再来叨扰老师您。谢谢老师给我报考您博士的机会,希望明年能有机会在美丽的XXX与您相见”。

  3.如何处理好不同报考学校及导师间的关系?

  这是整个申博过程中可能每个人都会面临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尽管老师知道每个人可能会有很多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为了去一个好的学校而理所当然的背信弃义。每个专业的学术圈子实际很小,每个博导每年手头的名额可能只有一个,如果一个学校的老师确定要你,我们也要尽可能地保持对老师的忠诚。今年,由于我报考的上海那所985最先确定拟录取,所以后来便放弃了北京和武汉的top名校,并且及时地向两所学校的报考导师说明了情况,取得了老师的谅解,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你选择报考的三个学校非常重要的原因所在。因为即便是你保底的学校,也应该做好如果该校先复试拟录取后拒绝其他高校的准备,一旦我们“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最后很有可能“鸡飞蛋打”,败坏自己的学术名声。当然,这也仅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见,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选择可能也会有所差异,不管做出哪种选择,只要无愧本心即可。

  4.面试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一是注意始终保持真诚礼貌,让老师感受到你的自信,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二是注意回答问题的逻辑,一定要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可以体现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的思考,回答时应该学会使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或“第一,第二,第三”等逻辑联结词。三是注意报考导师的方向成果,虽然参加博士面试的博导很多,但一般主要的一些问题实际上是由报考导师提问的,所以不管是在前期的准备还是面试前的突击,都一定要注意报考导师近三五年的论文成果以及相关方向其他老师的一些成果,尽可能能够复述出该领域内相关成果的主要内容。

  5.面试过程中被问到不会的问题怎么办?

  在面试过程中,老师问到自己不会的问题,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知道一点,这时就需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储备的知识,可以结合相关的东西去谈,但要注意表达的逻辑;另一种是自己完全不知道的知识盲区,这时可以礼貌的向老师说明,“老师提的这个问题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关注点,虽然我在复习过程中没有重点关注,但是在平时参加的一些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中偶尔有所接触,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第二……第三”(切忌直接说自己不会,这样可能会有风险,毕竟老师提问的本意可能并非想要知道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你的应变能力和自己的思考)。

  总之,碰到自己不会的问题,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即可。

  本文来源:石雷鹏老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