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漫谈:“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
语文漫谈:“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
不久前,电视剧《小欢喜》热播,广受关注。《小欢喜》表现出普通人面对高考的焦虑和无奈,写得非常真实。现在人人对教育有不满和抱怨,可是人人又参与制造“不满”的漩涡。好在《小欢喜》的几位家长最后都意识到了这点。
整个社会对于教育有严重的焦虑,这是一种时代病。只要有社会竞争就会有应试教育,我们只能和应试教育共存,但要不断争取素质教育的发展空间。大家认识到这点,尽可能减少焦虑,社会空气就会好一点。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
所谓 “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就是在两者之间努力做平衡。比如考试更重视考能力、考综合素质、考创造性思维,这就可能撬动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减少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有水平的老师,既让学生考得好,又不把学生的脑子搞死、兴趣搞无。
现在,随着部编新教材的全国推行,鲁迅的作品在教材里的增删总会引起社会关注,让人“又爱又恨”的鲁迅对学生的意义是什么?
温儒敏说:学生对鲁迅“又爱又恨”,是一种对经典的真实反映。有一种说法,鲁迅的文章只适合中年人读,但我认为,年龄不同,心得不同。鲁迅是带着生命体验来写,会燃烧你、调动你、感动你,从中你可以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中学语文选收鲁迅,主要想让学生接触一下经典,感受鲁迅思想的独特性,日后人生经历多些,就可以更深入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此前有谣言说鲁迅“大撤退”,其实鲁迅“没有走”,只是分为必修和选修。鲁迅仍然是作品收入教材数量最多的作家。
回顾我国课程改革的历程,我们发现:70年来,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需求变化,我们已经进行过8次课改。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变革最深刻、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次课改。课改提出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认可,如“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和身心健康发展等等。教师“满堂灌”的讲解少了,注重学生感受体验自主学习的多了。
但我们也看到,课改的某些“亮点”没有得到体现,比如高中课改设计了必修课与选修课,我们编了15种选修教材,可是真正按照要求开设选修课的学校恐怕不多。课改与高考“两张皮”,仍然是待解的难题。
对于大学应该培养怎样的青年?温儒敏曾写过多篇文章谈论大学本义。
温儒敏先生说:我们年轻时,那个时代的青年确实会考虑国家和社会——要为改变命运而学习,想为国家做点事,要报答社会。现在如果一个年轻人在宿舍谈理想、谈建设,人家会觉得你有点“二”。其实他应该是最正常的年轻人。我常想,“五四”那种理想、朝气与活力,能否再给我们一些召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