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冲动难填文化空白
6日上午,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在孔庙大成殿前举行了近60年来的首次春季祭孔大典,来自海内外的近万余名中外游客参加祭奠活动,祭祀孔子这位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先师圣人。
自上世纪80年代恢复公祭孔子以来,公祭的排场可谓越来越大,级别也越来越高。
现在一年只进行一次秋季祭孔大典已嫌不够,于是又恢复了春季祭奠。声势浩大的祭孔大典俨然成了官方和民间的一次重大运动。
其实,不独祭孔大典是这样,之前的任何一个公祭都可称得上是盛况空前!从公祭黄帝到公祭女娲、伏羲,再从祭孔到公祭诸葛亮、武则天、三苏(苏轼父子)、柳下惠……只要与史料沾边儿的人物,甚至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都无一例外成了公祭对象。整个公祭过程还有电视台负责全程直播,生怕别人不知道。
乃念先人,祭祖不忘本,不是说孔子这些先圣不可以祭,相反,通过祭祀活动,传承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之根,这本身就是件无可厚非的事。特别是在传统文化备受现代思潮冲击的今天,由政府出面,举行公祭,一方面可以寻回久已失落的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缅怀革命英烈的公祭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实那些海外华人之所以不远万里专程赶回家乡参加公祭,内心涌动的就是那份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而这份感情正是维系一个民族文化经久不衰的根本所在。
但是,回顾我们所举行的公祭就会发现,在大多数的公祭活动中,其背后都有一种搞运动的思维在作祟,似乎场面不够大、级别不够高、人数不够多,公祭就不够文化。公祭所要传承的文化被简单地等同于排场和气势,排场大,气势旺,文化含量就高。在这样的一种运动式思维指使下,我们看到,从政府官员,到当地百姓,都表现出对热衷于公祭的偏好和冲动。
搞运动会劳民伤财,这是我们过去走过的道路所留下来的教训。但是奇怪的是,即便到了今天,仍有很多人对运动痴迷。公祭,就像一个整齐划一的运动一样,各个地方都争着搞,一窝蜂地搞,最后搞得公祭更像是一个复古运动,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行的却是与文化根本不沾边的经济投机和商业诱惑。
很显然,在这背后凸显的是官员的政绩冲动和利益冲动。当官的为了显示自己任期的政绩,搞一个运动式的公祭当然是最好选择,不但可以在海内外华人面前赚足露脸机会,还可以借公祭招商,美其名曰发展地方经济。在这样的政绩冲动下,就连湖北省十堰市的国家级贫困县竹山县也不甘示弱,扬言要投入1500万元,塑造18米高的女娲雕像……连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却要勒紧裤腰带,搞“文化”崇拜,这样的运动不禁让人想起了上世纪那个风雨飘摇的“文革”年代。
更为可怕的是,在公祭上有不少人崇尚运动,在文化建设上也有人有此偏好。300亿元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就是典型写照。将文化的传承等同于“大项目、大场面、大工程、大投资”,以搞运动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实质上是对文化本义的背离,最终只会戕害文化而不是传承文化。(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