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近半年的专业心理学培训,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让我对教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咨询师的责任是助人自助。教师的责任不是同样教人自教吗.下面我就如何将心理学与教学的结合过程具体谈谈。

  

  一、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重要基础。正确的教学态度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因为一个老师即使能力再强,如果学生不喜欢,不信服,同样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教师在学生面前扮演者两种角色,一种是教师。一种是朋友。如何协调这两种角色间的关系很重要。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建立教学目标

  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新课改提倡建立三维目标正是为了积极有效的让学生掌握现阶段的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发展健全人格的有效目标。但这是远期目标,教师如何让每一堂课的近期目标做到积极有效可行就非常重要了。如何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知,有所悟,才是一堂有效课堂的关键。

  在建立教学目标少不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教学目标是积极的,2教学目标是有效的目标。3.教学目标是可以量化的目标,如掌握什么知识点,学会方法的运用等等。4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比较适宜的,学生不会茫然不知,教师不会空洞重复。5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6教学目标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必须统一。7教学目标是可以评估效果的。

  

  三、 开展目标教育

  动机是激发人们去行动并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同时刺激,内因,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的社会需求,而自尊水平的高低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成功对他的意义有关,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对学习动机更强烈一些。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由“苦学”转为“乐学”。

  这样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可以带他们认识课堂外的世界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生活中,在科技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神奇的数学现象等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这样更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自发学习。

  

  四、 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并不是教师的担心对象,相反学困生才是教师担心,关注的焦点,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困生被同学挤压,被老师忽视。我曾经做了一次调查,通过谈话,发现学困生个性大多自卑或偏激,他们认为别人因为他的成绩差就看不起他,因此而内心痛苦,无法摆脱这一现状,于是寄情与网络,在虚拟世界寻找精神寄托。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导致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等恶性行为的产生,由此可以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家庭和教师的不正确的对待是分不开的。其实这些学生和大部分学生一样。

  同学有进取心,渴望成绩优秀,渴望同学的尊重,老师的关注欣赏。但他们大多是因为在小学阶段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成绩落后,进了初中阶段学习压力增大,学习科目增多,学习难点加大,导致他们跟不上大部分同学的脚步,采取逃避的方式,从而对学科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决定学习者能否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因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

  

  如何增强学生自信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关注他的优点,如有的同学记忆力好,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强等等。

  2帮助其制定短期有效的目标,设定难度较小的任务让其完成。

  3帮助其寻找相近的比较对象,让其产生竞争意识。

  4开“小灶”。

  因为学困生与一般学生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若用同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利用课余时间给其指导点拨,让他们感到自己被关注而不是忽视,比教会他几道题的效果会更好。比起同龄人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对于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我们也应该积极关注。在鼓励过程中激发起上进心,让后进生看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一文不明,这样后进生的自信心有增强的空间。

  

  五、 教学中的阻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难题,作为教师可能会因为社会希望其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学校和家长更希望提高成绩。而产生矛盾,做为一名教师要很好的平衡这个天平。如何平衡是我们所面临的新问题。在本人看来,素质教育上去了,成绩自然会跟着上去,两者并不冲突。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阻抗。学生为什么会有抵抗情绪,我们不仅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同时也应该从自身上找原因。阻抗现象主要在后进生身上体现,他们用异常行为,语言,企图引起别人的注意。

  大多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极度不平衡的时期,该时期的青少年对父母,老师,都会产生一定逆反情绪。这一时期是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期或者危险期。做为教师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种现象是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正确处理。首先教师不仅要自己具有过硬的知识基础。更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如普通心理学,通过它来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以便对心理学这个学科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把握。发展心理学。各门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知道每个年龄阶段典型的心理特点,以及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等。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是研究学生学习的问题,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较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补充一些提高自身素养的心理学知识。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不仅对于教师的教学有意义,对于教师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教师能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中学生的思维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思维的敏锐性、不成熟性、可训练性。

  

  敏锐性主要由年龄特征决定的,主要包括:记忆力强、反应速度快、思维的角度新。这为中学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好处,对学生思维的形成也极为有利。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因势利导。

  中学生年龄小、阅历少且知识匮乏,身理、心理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思维的不成熟性。中学教师应要着重注意学生思维的不成熟性这方面的特点从而进行教学活动。而思维的不成熟性主要包括:思维的发散性、思维层次不高、思维的片面和不系统性。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学生思维的无目的性。无目的的思维即思维混乱,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这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探索才能总结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老师讲的公式定理学生都能记住并进行难度不大的课堂练习,但是碰到难度大,综合性强的题目时,学生便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层次不高,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克服的问题。

  学生思维片面和不系统性主要是学生所学知识的不系统性不全面导致的,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熟练程度不同以及知识盲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中学生思维的组织性、条理性差,思维的逻辑性差。教师应注意学生这方面的思维培养和训练。

  所以,中学生的思维通过知识学习的完整和深化,通过实践的不断加强,以及教师的不断科学引导,完全可以不断发展和提高,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的最大潜能。

  

  六、 合理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课业有及时,准确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而是让学生从教师的反馈中探索自我。综合上述教师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不断改进,才能真正意义上称为为人师者。

  具体如何思考,借一个专家的的话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上好每一节课,取得学生的信任

  中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认为进入中学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的非常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心理上真正认为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中学新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运用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

  由于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较小学而言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内容较为抽象,方法更为灵活。所以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问题,形成“立体思维”意识,拓宽思维的广度。所以要引导学生由学习上的依赖性向主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其次引导学生由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性和感性经验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

  

  3、 学生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学生是主体,他们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正确的提问,提出的问题要要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并能针对问题发表意见,无论对情况的了解多少。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就被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4、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他们想获得这些知识,好奇又心强,但同时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很要面子,所以经常表现出一种胆怯的心理,害怕自己提问的不恰当挨老师的批评,也怕被同学取笑。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在教学中要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都按照课本按部就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正确提问,在提问中受益, 在提问中得到知识。

  微信公众号:治愈系创伤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