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最后一课

  写出情感容易,写出价值内涵不易

  段增勇

  孙继良

  阿来

  高

  考第一天,上午语文考试刚刚结

  束,各地作文题目毫无争议地成为

  了网友热议的焦点。四川考生使用的全国卷三,作文题是一幅漫画,画中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在台下。老师说:“毕业前的最后一课,你们看看书,我看看你们。”要求考生以漫画“毕业前最后一课”入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好下笔,真情流露,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让我想起毕业季的点点滴滴。”记者询问了十几位考生,纷纷表示虽然之前没有“练”过类似题目,但还是比较好写。

  “依据漫画中老师的语言,写出深度和思辨将是这篇作文要突破的难点,也是作文优劣之所在。”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廖开国表示,今年的题目情感代入比较容易,但是要写出彩有难度,就怕一些学生拿到题觉得简单,没有仔细审题就下笔,最终沦为泛滥情感的代笔。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中语文教研员段增勇:

  难度因为“情”字而呈现

  全国卷Ⅲ名义上是个漫画作文题,实质上还是个文字材料题。漫画的格局和形式在一种平面化和审美缺失的状态呈现,犹如画龙,而文字内容则是点睛之笔,则是触动考生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神来之笔。好在命题者也强调了“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的要求,自然是指向对于文字材料的阅读理解和思考分析了。

  因此,要写好这篇考试作文,就要读懂读明白这段文字内容,才能更好立意,才能如鱼得水一气呵成地进行写作。这段话虽简简单单,却有着直逼人心的几个动情点。文字内容说,“毕业前最后一节课。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仅此而看,第一个动情点是“毕业前”,第二个动情点是“最后一节课”,第三个动情点是老师的话语。第一二个动情点是背景交代,属于铺垫,第三个动情点,则是凸显和彰显,是感情的聚焦,是思考的光点,是立意的依据和支撑。老师的这句话,既凝聚了师生情,也表现了为人师者的玉壶冰心,既有恋恋不舍,也有熔铸于职业的生命精神,即为人师表的赤子之心。命题人也许正是感动于千千万万的为人师表者无私奉献而忠心耿耿于自己的讲台生涯,更何况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深深浸润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离情别意,而这一首师生之间的骊歌,无伤愁之悲怨,有由衷之喜乐,喜看莘莘学子的蓬勃生长,乐享行走前方和远方的亲切的怀恋。所以说,读懂读明白甚至能渗透于这段文字的内里,不仅仅能在三个情感的触动点上把准文章的立意,更能顺理成章成为写作的思路。

  情自肺腑出,出则感人至深。全国卷Ⅲ的写作,重要的就是这个“情”字的溶解和渗透,如何在相应的事实材料,即便是虚拟的一些场面情景,都要自然而然甚至匠心独运写出师生情谊的水乳交融。可以是教师的层面写,可以是学生的层面写,可以是师生互动状态的写,可以是记忆中的回放,可以是现实情景的如实记录,可以是未来时刻的想象性创设。考生要能从老师的这句话里读出为师者之心,良苦心,赤诚心,师德心,眷怀心。唐代诗人顾况曾说“世间唯有情难诉”,一个看似很好写的作文题,难度便也因为这个“情”字而呈现了。当然,也还不仅仅因为一个“情”字,如何在情理交融或情理融通的状态,把这种感情写出内在的质感和一定的价值内涵,突破难度而攀越高度,对于考生则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

  成都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孙继良:

  高考材料作文中的一股清流

  2019年全国卷Ⅲ作文特点有三:

  一是命题求“变”:取材方向“变”。今年全国卷Ⅲ作文一改前几年围绕近几十年国家与社会沧海桑田的变化展开的路子,既不是让考生对过去几十年的成就进行回顾,也不是要求考生能够对未来进行合理的展望,而是把视野转移到关乎个人成长的情怀上。

  材料形式“变”。前几年或是多则材料整合作文,或围绕一则新材料展开作文;今年是选择了褒扬型的漫画作文。

  作文立意的指向“变”。前三年更多的通过作文展现考生的时代眼光和社会关切;而今年从情感切入,引导追梦的考生们体悟生活的滋味,学会成人。可以说“一张感情牌,唤醒追梦人”

  二是选材求“小”。从内容上来说,本题避开了当下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改革开放40年等社会热点和近几年热议的传统文化、公平正义,而是摄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片段,关注人们虽常常体会得到但并未深究下去的个人情感,画面温馨动人,寄语感人至深。选材不仅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谓是高考材料作文中的一股清流。

  三是写作求“活”。前几年高考作文,更注重考生深刻的认识和逻辑思辨,更多展现思维发展与提升,那种依靠文采取胜的考生写前几年的作文将会面临较大的挑战。今年的作文在全国语文教育突出传统文化积累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大背景下,给考生的自由更多。长于抒情、擅于叙事、精于说理的考生都有充分表现的余地,文体的局限更小,发挥的空间更大。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峥杨晓蓓

  著名作家阿来:

  好文章往往体裁界限不明显

  高考关涉很多人重大的命运抉择,所以它本身也成为作家写作的对象。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的高考故事。阿来就是其中之一。阿来曾经撰文专门回忆几十年前他的高考经历。

  7日中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连线阿来,正在路途当中的他听闻记者转述的高考作文题目后,给予点赞,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好的作文题目,往往会全面考察到考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既包括遣词造句的语文写作能力,也包括判断事物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情感把握能力。

  阿来还提到,培养和考察年轻人作文能力,“还不宜过于割裂地教学生写说明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的做法。好的文章,往往体裁界限并不明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