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章一大抄

    [缘木求鱼]

  整天自由自在地因了各种由头忙活着“抄”,再忙活着“传”,同时还要忙活着“看”,生活实在就是太累了点儿。

  木木

  昨天,又有朋友在“群”里“散播恐慌”。这颗“恐慌炸弹”是一篇“漂洋过海”而来的文章,题目是《亚马逊上岗,将淘汰接近99%现有仓库员工》。仅仅看一下题目,就实在让人控制不住地有点儿心慌慌。

  这篇标注“来自国外媒体”的文章,大概意思是说,亚马逊正在研究将“扫描机器人”和“分拣机器人”投入到更多的物流仓库中,以此来替代工人——每台“机器人”至少可以淘汰24名工人。于是得出结论(也不知道是“外媒”的结论,还是转述者的结论)——“一旦这样的机器人真正上岗后,将淘汰接近99%的现有仓库员工”。

  这几年,有关“机器人顶替真人”的文章挺多,既有让人心慌慌的,也有让人冒着冷汗暗自庆幸的,而“亚马逊”是这类文章最偏爱的主角之一。比如2017年9月15日,来自网易科技的一篇报道,题目就是《亚马逊仓库大量使用机器人,可招聘的员工也多了》,看着就很“正能量”

  这篇文章转自《纽约时报》。文章里面的“传统小角色”名叫妮萨·斯科特,21岁,是“亚马逊”12.5 万多名仓库员工中的一员,工作地点在“亚马逊”位于新泽西佛罗伦萨的仓库。2014年,“亚马逊”开始在仓库部署机器人,于是妮萨转行成为“机器人操作员”,专司看守几台“摆货”机械臂。

  “亚马逊”负责运营的高管戴夫·克拉克说,“在机器人部署期间,没有任何一个员工被裁掉,公司为那些岗位被替代的员工找到了新的角色。”数据显示,自引入机器人以来,“亚马逊”在美国增加了8万名仓库员工。公司表示,“仓库招工热潮将会持续下去”,“将在北美地区另设一个总部,拟最多招聘5万个新岗位”云云。

  在文章的末尾,这个叫戴夫的高管还说了一番大道理,“历史表明,自动化会提升生产力……这最终会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自动化摧毁工作机会净增长的说法子虚乌有”。

  比起“99%的员工要下岗”的文章,《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读起来似乎就更有说服力,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数据,摆事实、讲道理,无论是美国读者,还是远在万里之外、正一个汗珠摔八瓣儿拼命苦干的中国读者,看了想必心情就会好一些。

  不过,这毕竟是2017年9月份的文章,至今马上就两年了。在当今这个时代,什么都变化快;两年时间,足够天翻地覆了。或许,“亚马逊”就真的一改初衷、二负总统殷殷期望,要裁掉99%的员工了?本着万事皆有可能的原则,也不能一口否定。其实,“亚马逊”要裁员“99%”的“调儿”,2018年就已经有人开始唱了,网上一段“亚马逊”物流仓库实拍视频,就被取了这样的题目——《机器人取代了99%的人工,这就是现代科技!》。

  或许,“恐慌炸弹”就是由此而来的吧,因为文中许多应有的要素都语焉不详,就难怪观者如此猜测。若果真如此,就有点儿不好了,拉扯些“残疾”的内容,再起个惊悚的题目吓唬读者,最少能定个“居心不善”的判词。关键文章的“立意”也不清不楚,发布者是想借此说“亚马逊”太冷酷?还是想说美国的就业形势出了大问题?抑或是想引起“兔死狐悲效应”,让中国的劳动者为了即将被“取代”的命运而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当然也可能就是“标题党”,纯粹为了“收割流量”变现的。

  无论“立意”何在,这样的文章于观者而言,真是一点儿益处也没有,害处却实实在在,因为绝大多数读者都习惯“就事论事”,很少会追根溯源,更不可能翻来覆去“瞎捉摸”,都是看完文章马上有反应。这种基于“人工智能虚拟情境”而导致的应激反应,无论对读者的身体,还是对读者的精神,肯定会有不良影响;至于影响有多不良,那就要看读者自身的抵抗力了。

  虽然自古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但现在技术太先进,大家都整天自由自在地因了各种由头忙活着“抄”,再忙活着“传”,同时还要忙活着“看”,生活实在就是太累了点儿。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