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小学生奖状染上攀比炫耀的功利色彩
武汉市中小学开始放寒假了,不少小学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奖状。1月29日,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没有把奖状直接发给学生,而是以喜报形式寄至家长的单位,单位不方便收信的才寄到家里。(1月31日楚天都市报)
把孩子的努力成果以喜报的形式寄到家长单位,其目的很明显,一是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起到汇报作用;二是让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今后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但是,此举负作用也很明显,在其背后,蕴含着更多的显摆成份和功利色彩,“好学生”家长在办公场所捧读喜报,喜悦之情自不待言,孩子的奖状此时很可能成为少数家长炫耀的资本和工具,“几家欢乐几家愁”,表现优秀能够获奖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将奖状寄到家长单位,会让那些同处一室而没有获奖的学生家长很没面子,如果他们再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则会让孩子受到二次伤害(此前没有得奖已经是一次伤害)。在大学生中,有的学生因为某些学科成绩不佳,当放假了学校要把成绩单寄回家时,他们生怕家长看到,便天天守候在信报箱前。当然,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但从中看出学生浓烈的自尊心和对其所做的小心呵护。
奖状的功效重在激励,在山东一些学校,已经尝试让学生人人获奖,这反映了教育者观念的改变和进步。如果因为一张奖状而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甚至被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那么这种奖励不要也罢。现在,钢花小学将奖状变身为喜报,直接寄到父母单位,放大了奖状效应,违背了发奖初衷,让奖励变了味。如果学校真想起到褒奖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完全可以将学生的奖状在学生大会上公开发放,让奖励在“内部”运行。如今,孩子的学习压力已经够大,作为教育者,应该想办法如何给他们减轻思想压力,而不是增加精神负担。
更多信息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