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长期资助几名寒门学子

  本报讯 有这么一位热心厝边,十几年前开始与朋友出资助学,到现今资助了十几名学子了。他认为助学应不求回报,从一而终,才可称善举。上周,这位热心厝边徐先生与本报助学组取得了联系,表示愿资助几位寒门学子完成大学学业。

  徐先生40多岁,泉州人,是市区某工厂股东。徐先生说,助学是与几位朋友一同筹划的,十几年前就开始了,资助的对象遍布全省各地,既有小学生,也有中学生,有十几名,一直采取长期资助的方式。今年,徐先生和朋友们首次想资助大学生,得知本报助学活动后,通过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与助学组取得联系,与助学组成员在许多助学理念上不谋而合,表示愿意通过助学组筛选几名寒门学子,作为长期资助对象。

  寒门档案

  关键词:牺牲与奉献

  看着子女从咿呀学语至金榜题名,一天天长大,他们沧桑的脸上总算能展开最舒坦的笑容。

  曾几何时,为了家中埋头苦读的那颗希望之种,他们牺牲了把握富裕的机遇、牺牲了保持健康的可能,用长茧的双手、弯曲的脊梁赚出一份份学费,奉献出子女一年又一年的进步。

  如今,因那不知几多日月的牺牲,他们过早苍老;因那不求回报的奉献,子女终于成才。

  他们的名字,叫做父亲和母亲。因为经济拮据,寒门学子父母的牺牲与奉献更显不易,这也塑造了寒门学子感恩、坚持的性格。

  如果你也被这些过多牺牲奉献的父母所感动,别忘了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帮助这些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母亲替人煮饭 只为省下饭钱

  走进伟强的家中,记者的双眼一时有些难以看清昏暗屋内的摆设。这间小小的石头平房坐落在村庄中心,周围几户民宅正繁忙地加盖着房屋,而伟强的家,即使门窗尽开,屋中也仍然十分昏暗。石屋层高仅有2米,屋内空间狭小,摆设不多,却仍显拥挤,建屋条石上的磨痕,说明石屋已建很久。

  伟强一人在家,他也说不出石屋是何时所建,“因为这屋子是别人家的”。原来,伟强自家房屋在他尚未懂事时就已倒塌,家中无钱修缮,父亲的好友见这一家可怜,将这一栋老屋无偿借给他们居住,这一住就是十几年。石屋一角,算是厨房,伟强刚刚煮好米饭,一篓青菜是午餐唯一的配菜。高考结束后,伟强忙于填报志愿,又没找到打工的地方,便在家中帮忙做饭。

  伟强的双亲今年都40多岁,父亲双眼高度近视,早年无钱配眼镜,现在即使戴眼镜,视物也十分模糊,不得已放弃原本的油漆工职业,辗转各个工地扛砖打零工;为给家中省下一顿饭钱,伟强的母亲在附近工地替人煮饭,家中每月收入时高时低,却总超不过2000元。伟强的妹妹下学期便要读高三了,平时很懂事,但让伟强心疼的是,为省伙食费,妹妹平时在学校吃得极少,如今患上胃病,时常发作。

  言谈中,可以感受到伟强的憨厚和朴实。虽然家境贫困,但家中对伟强学业的支持,让他特别感动,“爸妈说,虽然房子这么破,不过在我大学没毕业之前,家里的钱都得为我省着,不花大钱”。伟强说,父母曾因没文化吃了不少亏,“平时只要我学习需要的,增加伙食费,买教辅书,他们总是很痛快地给我钱”。

  伟强深知多年来父母为供其上学,吃了不少苦。今年高考放榜后,他填报了华侨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他认为,与其他专业相比,这个专业能较快就业,“自己挣得一份工资之后,就能为家里减轻很多负担”。

  虽然很支持伟强的学业,但伟强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如今却让父母犯了难。伟强说,父母准备通过村中标会筹到他的第一学年学费,但目前尚无眉目。伟强自己则拜托已前往厦门打工的同学,联系愿接受勤工俭学学生的店家,准备一收到录取通知,就动身前往厦门打工。

  为供哥哥念书 妹妹辍学打工

  村民在土路上晒满花生,路的尽头,志雄的家与周围两三层的崭新民宅相比,相当破败:石头平房,小院里还堆放着准备修缮石屋的沙石,因无人打理,屋后长满杂草。志雄说,石屋是自己刚懂事时父亲盖的,现在每逢暴雨台风,屋内就会滴答漏雨。

  因无物可做摆设,屋内反而显得利落空荡,但大厅两面墙上的几十张奖状,让石屋显得颇为不同。有“三好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的嘉奖,也有比赛的获奖证书。看着奖状,志雄有些沮丧,他说,高考成绩让他很不满意。

  谈话中,志雄不自觉地会摸自己左手变形的肘关节,他说,“我爸的手和我一样,但是他是右手,工伤,而且挺严重。我这手看上去变形,其实运动没问题”。志雄的父亲,55岁的艾聪海,此前还零星做着水泥工,但随着年岁渐长,手上的旧伤频频复发,无法做重活。几年前,经熟人介绍,到海南一个工地做仓管员,月薪2000元。

  志雄两年前曾去海南看望过一次父亲,被海南恶劣的野外环境所震撼,想劝说父亲回家另谋工作,但艾聪海却以“这工作收入稳定有保证”回绝了。而父亲每月只留200元零花,其余都汇回供他读书。为节省路费,每年父亲只在春节期间回一趟家,几天前,为填报志愿一事,父亲匆匆回来几天。

  来去匆匆的还有19岁的妹妹。因家中贫困,初二时,妹妹辍学打工,以支持成绩更好的哥哥继续念书。如今她在晋江打工,因为节省路费,极少回家,每月汇回的钱很不稳定,但最多也不过千。志雄的母亲身体不好,只能在家务农。

  虽然谈着家中的种种困难,但志雄的语气却很淡定。他说,他很喜欢书法,自小迷上就一发不可收拾。墙上的奖状中,不少属于书法比赛的获奖证书。志雄说,“书法陶冶情操,能让我平复心情,一笔一画之中又能磨砺意志。所以一直坚持在练,再困难,我也会坚持去克服”。

  本报今年推出三种助学方式

  1 “2012海都·利群阳光助学行动”,拟资助闽南30名寒门学子,每人5000元;

  2 “2012泉州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以每人3000元标准,资助50人;

  3 本报还将发动热心读者捐款,对贫困考生进行“一对一”的捐助。

  热心读者可向本报推荐符合条件的考生,各地中学校长、热心助学人士、教育局、团委可致电本报热线968111,或写信推荐。信件邮寄地址:泉州市泉秀街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15楼“阳光助学行动组”;邮编362000。

  此外,如果您有意帮助这些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也欢迎拨打本报热线968111。

  欢迎自荐报名

  报名条件:

  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今年高考公办本科录取新生(不含免学费专业),原则上不与其他公益活动重复资助同一名学子。

  报名提供资料:

  (1)申请书或申请表1份(贴1张1寸近照);

  (2)身份证复印件1份;

  (3)贫困证明1份(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以上政府相关部门出具);

  (4)高考录取通知书复印件1份(可在通知书到达后补交)。

  N本报记者 涂传之 黄谨 谢明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