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让民族自卑感到我们这一代人为止
前些年,江苏丰县幼儿园门口发生了一起悲剧,爆炸造成多人死伤,幸运的是幼儿园的孩子们没有伤亡。然而在爆炸的视频里面,我却看到了幼儿园的墙上写着这样两行字“引进以色列的国际思维课程,让您的孩子像犹太人一样思考”。
这两行字让人感觉很奇怪,什么是以色列的国际思维?以色列和国际思维有什么关系,从以色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思维是不是国际思维?
很显然,幼儿园的管理者眼里,中国人的思维肯定不是国际思维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外国人的思维=国际思维=高端。
什么叫像犹太人一样思考,为什么要教孩子们像他们一样思考?2016年以色列的人均GDP不过在世界排第26位,不如世界第16位的香港,更不如世界第10位的新加坡。
为什么即使到了现在,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强国,而且还在奔着第一名去的时候,在中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中国人还在教下一代,要向一个综合国力和历史成就远弱于中国的以色列人一样思考?
中国人民族自卑感,一直到今天还像一个幽灵一样盘踞在中国人的心理,没有真正消失。
1980年代国门大开,中国人发现,在人均经济总量上已经是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中国人第一次发现外面的世界竟然已经发达和先进到了如此的地步,全民族从政治狂热中惊醒后,又陷入了深深的自卑感中。
那个时候不要说欧美发达国家,连隔壁的四小龙,家电汽车都已经开始普及了,我们竟然还有大批人电都没有用上。日本人都坐上新干线了,我们的火车时速还停留在几十公里。不要说中国的普通百姓了,连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去坐上新干线,都感觉到了震撼,当别人问邓小平对新干线什么看法,邓回答说“我就感觉到快”,而日本的平民已经习以为常了。
邓小平访问日本坐新干线之后,深受刺激的北京铁路局立即在1978年12月组织了一次列车极速实验,用德国进口的牵引机车加上国产客车,在保定和石家庄段做实验,最高也只能跑到165公里,已经创造了中国铁路的历史记录了。
我一朋友曾经告诉我,1990年他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工资100多元人民币,而他碰到的台湾驻大陆工程师收入在一万元人民币以上,差距竟然有100倍。
当时有幸到国外去过的人,回来都会绘声绘色的讲起国外的优越生活,顿时激起周围人的羡慕,而这个人也会获得满满的优越感。
从革命样板戏中挣脱出来的中国人,文化生活极度匮乏。日本电影《追捕》,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竟然创下了一亿人次观影的记录,而2016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次才13亿人次,饰演杜秋的高仓健成了中国的全民偶像,你现在问四五十岁的人,对《追捕》里面的台词耳熟能详的不在少数。
我曾经看过一个国产电影《鸽子迷的奇遇》,里面一个姓杜的中国工人捡到一个小女孩,准备自己养,给她取名字,工友开玩笑说叫杜秋,这个杜秋就是《追捕》里面男主角的名字。可见日本电影的影响。
至今你问上了年纪的中国人,谁是小鹿纯子,他们一定会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的那段时光。
巨大的物质差距,以及大量引进海外影视文化作品,让中国人集体感受到了落后,于是开始反思。
国内出版的《读者》杂志,有大量的励志和鸡汤故事,而里面的主角大多数都是外国人,都是外国人通过诚实,奋进,机智,勤奋等等获得成功的故事。说外国人好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以致于人们都默认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不仅如此,小时候看的课外书籍,充斥着大量外国小孩聪明能干的故事。比如爱迪生的妈妈做阑尾手术的故事,说是医生没有灯,他找来很多面镜子做成了无影灯,医生顺利的手术救了妈妈。当时信息渠道匮乏,谁有能力去核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呢?
实际上,根据相关医学论文资料,医学界普遍认为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发生在1886年,而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经过人教社的核查,《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是1980年代在国内正式出版物中已出现,在当年八十年代在集体自卑的大氛围下,有人杜撰了这个故事在出版物中出版。
类似的还有美国总统华盛顿的樱桃树,说华盛顿想试试斧子是否锋利,砍倒了樱桃树,父亲看到后很生气,他主动承认错误是自己干的,感觉真是个诚实的少年啊。问题是谁会告诉你华盛顿还是个奴隶主呢?况且这个樱桃树的故事也根本没有可靠的来源,因为华盛顿家住在陡壁上,根本就没有樱桃树。
1992年,葛优和徐帆主演的电影《大撒把》,相信很多30岁以上的人都看过,里面的主人公葛优的老婆出了国,就一去不复返,寄回来一沓美金和离婚协议书,让律师找他签字。这反映的就是时代大背景下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出国的渴望,向往和狂热。也反映出当时出国的人主流选择,不惜代价不顾一切的留在国外,离开贫穷落后的中国。
1994年,姜文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更是在中国掀起了收视狂潮,我每次看到片头那纽约高楼大厦的夜景,当时给我的震撼无以复加,在黑夜里,一栋栋数十米甚至数百米的高楼,无数的窗户亮着灯是白的,没亮的窗户是黑的,远远看去是一片黑白方格的海洋,第一次看到如此繁华如此绚丽的城市,对我而言简直是科幻电影里面的场景。
同样的还有1990年代给中国人造成巨大冲击的文章,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的《夏令营中的较量》,说是77个日本孩子和30个中国孩子在内蒙草原夏令营,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说日方想要日本孩子要背负20公斤走100公里,中国孩子嫌书包重,都扔车上,日本孩子坚持自己背。
结尾还煽情的写了这么一段:
当夏令营宣告闭营时,宫崎市议员(同上)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天空蓝不蓝?”蓝!”“你们还来不来?””来!”这几声狂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哪!这就是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在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着的是他们的家长乃至整个日本社会。
看完这一段,简直是对赶上日本感到绝望,更觉得自己的民族怎么这么不争气,人均只是别人几十分之一,下一代还是这么废物,看来中国强大是没有希望了。
这篇文章掀起了全国大讨论,当时看到这篇文章真的是又气愤又丧气,气愤的是这些中国学生怎么这么不争气呢,丧气的是当时已经知道日本很有钱很发达,那个时候只有富人家里才能有日本品牌家电。日本的孩子又这么厉害,我们怎么可能赶得上啊,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就是这样不行吗?
现在已经证实,这个夏令营确实存在,可是这些桥段全部是编造的,书包并不是20公斤,而是11公斤左右,距离也不是100公里,而是19—21公里,日方也从来没有说要走100公里。小学生的体重一般也就是40公斤,背着20公斤走100公里,作者真是想的出来。
中国孩子书包肩带质量差,大多数人的都断了,才放到车上,经过老师提醒车是只放公物的,中国孩子全部都把书包拿了下来,有人全程抱着(想想11公斤书包),有人用铁丝做了肩带,坚持走完全程。
结尾的什么天空蓝不蓝,你们还来不来根本没有这样的对话,完全是读者的臆想,实际上现场只喊了两句中日友好和日中友好。
然而现在辟谣了又怎样呢?这个伪造的故事竟然成了《读者》杂志创刊20年最有影响力的10篇文章之一,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
1990年代的时候,我家有个远方亲戚去了日本,这个亲戚其实并没有读过什么书,自从她去了日本,我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她,事实上也从来没有见她回国,但是我能无数次的从亲戚的口中听到她的名字,每次聚会,都能听到人用无比羡慕的语气说起她,在日本肯定挣的很多,拿那边的钱回中国用,肯定是富翁啊。
在报纸上面,宣传某某正面科研人物典型,必然要来这么一句“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回国”,国外是优越的,待遇是优厚的,所有的中国人都这么想。
在大学里面,我有一个室友,是北京人。有次给我看他高中的毕业画册,其中看到一个女生的单人照,是在英国伦敦桥那里拍摄的,我这个北京室友立马用一种很在意的语气说,这姐们儿其实就去过一次英国,但回北京后老说在伦敦的时候怎么怎么样,说的好像她去过很多次英国一样。原来在我们这些县城小镇青年眼里洋气的不得了的北京的中学生,去英国也是值得多次炫耀的事情。
在大学里面,一个老师给我们讲她之前在加拿大的时候,说校园里面蓝天白云,草坪上面是一对对情侣,有的在接吻,她觉得很美。相反回到国内,在我们学校校园里面看到我们学校的学生接吻,她脸上马上换了一副嫌弃的表情,说觉得“充满了兽欲”。
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当时老师说这些话的情景,只不过那个时候我并没有对老师的话产生质疑,反而脑海里面开始想象,浮现出加拿大白人男女大学生,在发达国家加拿大的美丽校园里面,蓝天白云下接吻的美丽画面。
现在我每每想起这一课,就会觉得很奇怪,同样是接吻,为什么加拿大大学生接吻就很美,中国学生接吻就要被嫌弃的说成是充满兽欲呢?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长大的中国人,如今已经是中国的中坚力量,我们内心普遍性的对外国人,持有一种仰视的态度,觉得外国和外国人就是高端的。而在他们面前我们是自卑的。
然而,国人眼中那个美好的外国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现在,在西班牙,意大利,希腊,葡萄牙这些国家,大把年轻人没有工作,看不到希望,像西班牙年轻人失业率一度超过50%,大把人工资只有1000欧多点甚至只有八九百欧元,算下来也就是七八千人民币,而一个月房租也要花去几百欧元,剩下的所剩无几,在中国这样二十几岁就能买房对他们来说简直是神话。
时代已经改变了,然而很多中国人的思维还没有改变过来,这是几十年在充满民族自卑感的大环境下的结果。
在全民自卑环境下的中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怪现状。国人把一部分老外宠坏了。一个非英语国家,毫无教学经验的老外凭着一张脸就可以轻松找个月入过万的外教工作,可以说外教简直在来华老外素质最差的一个群体,很多人毫无经验,毫无爱心,毫无耐心,毫无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根本不懂最基本的语法和教学。
刚来深圳的时候,公司安排员工接受英语培训,行政部门找了深圳的英语教学公司安排了几个外教,和这些外教聊几句你就强烈的感受到,他们一定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一个黑人外教,自称是加拿大来的,却对加拿大的情况一问三不知。
几个白人外教,都没有上过大学,有的是在自己国家当司机,上课跟我们吹嘘当司机多么挣钱,还说自己在泰国多么受欢迎,他一有时间就要去泰国……..
在深圳,很多制造业公司,拍产品的广告宣传片,为了显示国际化,都要找在深圳的老外出境,而深圳广告公司找的老外,出价竟然高达数千元一天,没错,凭着一张脸就可以日入数千元人民币。而这些老外,显然连合法工作签证都没有。
在中国各大城市,活跃着大批来自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年轻女孩,她们在自己的故乡,毫无生存技能,只能拿一两千人民币的收入,然而在中国,她们可以很轻松的凭借自己的外表年入二十多万人民币。你在中国各个大城市的步行街,如果看到有店家用白人女孩模特展示商品,这些女孩子来自乌克兰的特别多。
在现实中,很多受过良好大学教育,从中国很好大学毕业的人,如今在深圳有房有车,工作也不错,可以说是标准中产阶级的人,相当一部分人对外国的印象和思维还停留在“你看人家国外怎么怎么样好”的阶段,相信什么外国免费医疗,外国房价低等等不胜枚举。
你如果跟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说,中国这项技术世界领先,中国这种产品世界最好,
尽管这是事实,但是往往会得到怀疑的眼光或者不相信,中国的产品和科技也会世界领先?
湖南台的李维嘉到国外去做节目,问外国小孩觉得中国什么比较好,有个小孩说中国的科技非常厉害,结果李维嘉竟然不太相信的说你确定吗?
中国的工业产值2010年就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了,2016年的网络上还有人不相信,跟我留言说“中国工业产值世界第一?在梦里?”
甚至还有教授,博士等身份的中国人,还公开在报纸上,微博账号上发文章赞扬外国,同时语气里充满了对中国的贬低。在我看来,这些人都是中国几十年自卑环境下成长必然的产物。
你可以说国外好,但是你不能编造杜撰;你可以说中国某方面不好,但是你不能说中国人不行,这不符合事实。
我不止一次看到毕业于国内很不错大学的人,在朋友圈转发各种充满事实错误的吹捧日本科技的文章,我一直在想,这些各种吹捧日本世界第一的谣言究竟是最先制作出来然后在网上传播的?他是真的这样相信,还是故意造谣?
前两天,我看到有人转发了这么一条新闻,点进去一看,一个40岁的新西兰中年男子,来中国不知道做什么工作,骑个电瓶车到处游荡,还交了中国女朋友。敢于对中国人进行管理。
腾讯转载的成都商报的报道,报道里面是一个充满了正义感的老外,和只知道逆行闯红灯的中国人集体形象。
“Hey!stop!stop!”(嗨!停下!停下!)看到一辆白色汽车逆行驶过,Peter(彼得)大吼几声,瞬间启动电瓶车,等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反应过来,他已经飞奔出十几米远,发动机轰鸣,死死追住逆行汽车,很久没有回来,只在微信里留下一句:I needed to manage the dangerous driver(我得去对付那个危险的司机)。
40岁的彼得是新西兰人,来到中国已有4年,现住成都双流(微博)区。生活中,彼得经常骑着他的电瓶车,穿梭于自家小区附近的几条街,对各种违法驾驶围追堵截、对需要帮助的行人伸出援手。“他像猫,看到耗子就要逮!”
我不评论他这样做对不对,我只想问个简单的问题,一个中国40岁的无业没娶上老婆的中国男子,去了美国或者新西兰,能不能很容易交上当地女朋友,而且还敢于对当地美国人和新西兰人进行“管理”?这说明他内心对中国人充满心理优势。
评论里也充满了为外国朋友感到骄傲,各种反观国人如何如何差的评论。
然而,也有很多在当地的网友指出,这个身高一米九的老外不仅骑的是超标的电瓶车,而且不戴头盔,车上改装了喇叭,大声按喇叭满街跑,而且大声骂人,甚至还去拍人引擎盖。
一个没有工作,整天骑着电瓶车到处游荡,大声按喇叭,和人吵架的中国中年男子,不知道会不会被中国的记者们写报道赞扬?
然而这样的声音埋没在一片赞扬老外好棒棒,斥责中国人素质差的评论海洋里面。
你的思维就是这样渐渐地被改变了。
实际上,中国人如果到欧美,会发现闯红灯的人比比皆是,非常普遍现象,我们敢不敢对当地人呵斥管理?
一个中国人,在刚刚出生的时候,显然不会先天性的崇拜外国和外国人,不会先天性的认为自己不行,是这个社会氛围和环境塑造了我们内心的想法。
更为遗憾的是,很多中国人在自己自卑的同时,还在努力的想把自己的民族自卑感传递到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现在的小学课本里面,大量出现正面形象用外国人,负面形象用中国人的课文。
矛与盾明明是中国《韩非子》里面的经典故事,现在的小学课本里面却被人改成了英国故事,配图画成了英国人,究竟是谁改的?他究竟心里在想什么?
《窗前的气球》讲的是外国小孩科利亚生病,来看他的同学在窗外升起了红气球,表达对他的关心,外国小孩都是善良,互助的形象。
而涉及到中国小孩的课文,《一分钟》讲的是中国小孩元元贪睡导致上课迟到了一分钟。
课文《蓝色的树叶》讲的中国小女孩不愿意借笔给同学,导致同学画出了蓝色的树叶。
课文里还有描述爱护动物的《卡罗尔和他的小猫》,又是外国人名,讲述诚实品质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用的是日本人名雄日,且配图小孩头绑扎带,明显日本小孩打扮。
还有讲外国小孩互助的《小伙伴》等等。
究竟是谁编写的课本,是编者有意为之,还是他从小在说外国好的这个大氛围下长大不知不觉受到了影响?我们的孩子们天天学这种课文,对世界的认识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吴兆华公开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中《尊严》一文。《尊严》讲的是流浪到美国南加州的年轻难民执意用劳动换来食物,镇长杰克逊大叔很是赞赏,把女儿许配给他,预言他将会成功,因为他有尊严。这个难民便是石油大王哈默。
查阅相关材料后,吴兆华质疑,“这样一个实业家,什么时候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地逃难要饭?他的前两任妻子一个是俄国的女男爵,一个来自新泽西州,哪一个是南加州小镇镇长杰克逊大叔许配给他的?”
针对网上意见,人教社7日晚间对外回应称,经核查,该文1998年首发于《涉世之初》杂志,作者李雪峰,后经《大众科技》《意林》等多家刊物转载,于2004年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出版社在回应中称,2016年9月后新出版的新版语文教材将不再选用该文章。
要改变中国的这个现状,必须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
在中国正在迅速迈向世界第一的时候,我们不能再继续把民族自卑感传递给下一代。
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内心还是自卑的,那就是我们的失败,
如果我们的下一代,还有数量如此之多的日本崇拜者,美分,公知,而且遍布各个职业;
如果我们的下一代,还和我们一样,面对着外国和外国人,不能不卑不亢,不能平等对待,习惯了仰视,那说明我们的发展是不成功的;
我们的任务不只是忙着赚钱,忙着工作,忙着玩乐,
我们也要努力让下一代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长大,而不是像我们在一个充满着自己看不起自己的教育环境下成长。
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中国已经不再是以前的中国了,
我1990时代出国到日本的那个亲戚,我现在才知道,这个亲戚当年去日本因为穷,又不会说日语,做着工资最低的工作,为了省钱竟然连续很多年没有回国看望父母。现在二三十年过去了,现在日本做代购,她在国内的同龄亲戚现在全部有房有车,住的都是一百多平米的大房子,花园小区带游泳池,有的还不止一套房,很多都买了车,不知道她当时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和牺牲,现在做何感想。
现在2010年后出生的小孩,等他们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是经济总量,工业实力,科技增量,进出口总额,基础设施总量(高铁,高速公路,地铁,通信网络,超级电网)全面领先世界的国家了。
今天以色列的经济总量只有中国的3%不到,中国一年增加的GDP就相当于2.5个以色列,
等到第一批2010后进入社会的时候,以色列的经济总量估计也就是中国的1%多点,那个时候不要说一线城市,二线三线城市的人均GDP和收入都将超过以色列。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我们却还忙着教下一代像犹太人一样思考,
等他们长大发现,以色列人没自己有钱,没自己的城市发达,没自己城市的基础设施好,不知道会怎么看当初教他们以色列好的上一代?
在国家和民族走向世界巅峰的黎明时刻,
中国人,请让民族自卑感到我们这一代人为止。
作者:宁南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