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政协|化解素质教育的“痛点”和“堵点”,得这样“革命”
一方面,大力发展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另一方面,家长、学校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影响对实施素质教育又顾虑重重。
11月28日,陕西省政协就“创新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召开远程视频月度协商会议,省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代表、专家学者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议题进行协商交流。
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痛点”和“堵点”到底在哪里?与会代表认为:
首先是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素质教育会损害自身利益,还停留在“喊口号”阶段;一些教师和学校迫于“升学率”,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创新积极性不高;社会各界对于学生的评价依然采用“是否考上名牌大学”单一标准。其次,对于素质教育,基层一些学校不知怎么干,或片面认为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几次活动就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获得的成绩与升学、教师业绩、学校考核关联度还不够高。此外,还存在城乡、学校间素质教育成效差别较大,乡村学校音体美器材不全、场地不达标、实验设备老旧,专职教师(音体美、心理等)结构性短缺现象依然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破解难题?
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主任刘斌认为,树立鲜明的评价导向是关键。他建议,改革考试和招生录取制度,构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教学大纲和评价体系,指导学校科学高效精准开展教学,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推动各类主体切实履行教育职责。
“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普遍较低;受教师编制限额的制约,各区县教师队伍数量长期严重不足。”省政协委员、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越群认为,发展中小学素质教育,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是前提。他认为,应淡化公办学校教师的刚性编制概念,实行教师准入退出的柔性编制,即实行人编分离,人在编在,人走编离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要加快优化事业单位改革及编制优化步伐,进一步将事业单位编制向中小学及幼儿园倾斜。
“发展素质教育最明显的短板是体育和美育。”省政协委员、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中校长周裕厚呼吁,教育部门对体育和艺术要出台最严课时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任何学校不得减少课时量;要提高社团活动特别是音体美社团活动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把“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活动小组、至少掌握两门运动技能、至少会一门艺术技能”作为刚性要求。
“教育部发出了‘掀起课堂革命’‘打造高效课堂’的号召,课堂革命成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抓手。”省政协委员、民革陕西省委会秘书长崔彬提出,要建立省、市、县各级课改专家团,加强对推进课堂革命的学校和区域进行指导,对各种课堂模式进行分析论证,对广大师生提供系统培训;师范院校要率先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为中小学课改培养师资力量。
“简单化、形式化、机械化给学习过程减负,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为成才创造多元选择。”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晨佳表示,评价理念要从“为考而教”转向“为学而教”。这既需要教师开阔胸怀、提升素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更需要设计各抒已见、言之有理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前提下,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
“可以将‘企业发展理念’与‘教育发展理念’融合,让民营企业助力教育事业。”省政协常委、亿杰控股集团董事长陈高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由政府牵头,民营企业、中小学校、高等院校等共同参与,搭建“研学游”交流实践平台,让中小学生走进企业、走进高校、走进社会,用生动鲜活的实践活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触碰心灵的切身感受,提高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记者:路强
编辑:史雅萍
责编:周佳佳
审核:赵彤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