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难倒博士暴露应试教育硬伤
在度娘搜索“一年级数学题难倒”,会跳出几万个结果,难倒的对象包括研究生、教授等等。但记者没想到,一年级数学题的伤害指数会达到这种程度——孩子连续一周哭闹着不肯上学,在妈妈追问下才哭着说出原因:“数学不会,不想上学!”孩子妈妈是杭州一位医学博士,平时带的是研究生,11月10日忍不住发朋友圈吐槽:翻了孩子的课堂练习,我真想说:孩子,你比你妈强多了!你的那些题目,为娘也不会做。(11月11日《钱江晚报》)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题竟然难倒博士妈妈,逼得才入学两个月的孩子不想上学,难怪博士妈妈忍不住吐槽。本该培养学生素质、训练孩子思维的数学题以“脑筋急转弯”的形式疯狂地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这不是扼杀孩子的聪明才智吗?孩子们整天为这些偏题、怪题、难题纠结,即便他们不哭不闹,恐怕也没有多少学习乐趣可言。学生即便会解答这样的偏题、怪题,对素质教育何益?而且教育被异化成偏题、怪题、难题背后的应试教育硬伤更值得反思。
应试教育之下,各种偏题、怪题、难题成了考查孩子成绩好坏的重要筹码。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是不争的事实。有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的书包重量平均3.5公斤,初中生书包平均重5.5公斤,有的学生还用起了拉杆箱。学生不仅在校时间长,体育锻炼时间少,而且节假日被迫参加学校组织的补课与家长安排的培训班与兴趣班。
以偏题、怪题、难题为镜像的应试教育误导了孩子,加重了孩子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少地方出台了减负令,甚至下达了“书包限重令”。但是学校对减负会重视到什么程度呢?他们抓减负的热情会超过抓升学率吗?要切实减轻孩子课业负担并不容易。
其实,教育者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不是不懂,为孩子减负的办法并非没有。从中央到地方都一直在推进减负政策,这几年,教育部门也做了一些减负工作,包括改革中考制度,取消小升初的考试环节等。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土壤仍然存在,一次次的“减负令”的实效被应试教育消弭得所剩无几。所以,如何减负是一个具有技术含量的问题。减负指标如何设定,学校如何执行,如何监督与问责,教育部门应有周到的制度安排。
教育部门出台减负令不难;难的是如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免遭偏题、怪题、难题的困扰。正如某教育官员所言:“由于减负牵涉的问题和环节涉及到教育最深层的内核和导向问题,改革起来相对困难。”在优质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还在依靠考试选拔人才的当下,改变应试教育氛围殊为不易。不仅学校不愿给孩子减负,家长也普遍只关心孩子的分数,身体方面只考虑增加营养,即使家长心疼孩子很苦很累,但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也不愿意给孩子“松绑”。尤其在毕业年级,即使学校不给孩子加码,家长也会主动给孩子买各种学习资料,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逼着孩子向偏题、怪题、难题冲刺。
一言以蔽之,要终结小学一年级数学题难倒博士父母的怪现象,关键的问题在于,健全教育监督机制,改革教育评价手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只有素质教育真正深入人心,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学校“只有远近之分,没有好坏之别”,才能让学校与家长体会到减负的好处。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减轻孩子课业负担,清除应试教育余毒,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任重而道远。(叶祝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