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主旋律”的第二年,《我和我的家乡》有哪些不同?
相比《我和我的祖国》在“史诗感”上的共情,《我和我的家乡》在“亲民”上做了更落地的尝试。
文/bobby
担当。
作为《我和我的祖国》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乡》在映前73天定档国庆,成为今年国庆档第一部率先定档的影片。7月20日上下,实体影院刚刚“解封”,《我和我的家乡》(以下简称《家乡》)在第一时间定档所传递的信心是极强的。
一直以来,集行业之力的主旋律影片都承载着远超市场表现的担当。去年,集结了“中国电影梦之队”的《我和我的祖国》成功突破了献礼片的票房天花板,以“大时代和小人物碰撞”的史诗感一举冲入华语影史票房前十。相比起票房成绩表现,《我和我的祖国》在“全景式主旋律”上所作出的类型尝试,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是更为重要的意义。
今年,对于疫情过后第一个能够成型的“大档期”,《家乡》实际上自然也负载着更重的产业责任。在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家乡》的营销预热,在遥遥领先同档期其他对手的同时也推升了整个档期的热度。
而在内容上,《家乡》采取了和《祖国》同样的创作模式,相比《我和我的祖国》的史诗感,《家乡》在另一个维度上进行了尝试。电影以一种更亲民的喜剧方式落地,这对于之后主旋律影片在拓宽题材和类型上也有一定的帮助。
1
—喜 剧—
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喜剧。
在整个华语电影近二十年的过程里,实际上每一次市场大盘的“扩容”都伴随着喜剧流派的崛起。在《家乡》五个单元里,集结了华语电影最强的喜剧类型,这也是为何这部电影在定档过后长期霸占国庆档期待值第一的原因所在。
电影基本集结了华语最强的“中国喜剧梦之队”,宁浩、徐峥、陈思诚、闫非和彭大魔、邓超和俞白眉都是过去十几年华语喜剧电影的绝佳代表,而且导演都保持着极强的个人风格。例如《北京好人》中宁浩对于现实小人物的洞察和关怀成为了故事的主线,在一个看似荒诞的喜剧里实际上仍然有宁浩的社会关切;而在《最后一课》里,尽管故事主线并非是徐峥“囧式喜剧”中年男性视角的设定,但范伟饰演的老师在几十年之后的“回乡”实际上和徐峥“囧式喜剧”在精神母题上有着一致的脉络。
由于统一采取了喜剧的类型,所以《我和我的家乡》在整体风格上趋于统一,而五个单元的整体连贯性也因为风格的统一有所增强。去年,作为《祖国》的总策划,张一白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此类主旋律影片的创作来说,最难的地方在于单元和单元之间的连接。而《祖国》所采取的方式在于通过“书信”转场,这也更贴切“史诗感”的表达。
而在《家乡》里,不同之处在于电影之间的呼应。葛优主演的《北京好人》和去年《祖国》里的《北京你好》形成了“呼应”;而《天上掉下个UFO》不仅整体风格上延续了《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热闹喜庆的风格,也在UFO、外星人等剧情设定方面和黄渤主演的《疯狂的外星人》有一定的呼应,这种“呼应”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此外,五个单元每个故事的完成度都极高,在风格化喜剧的包裹下笑点和泪点兼具。开篇单元《北京好人》中,张北京和乡下表舅之间的淳朴亲情极为感人;《天上掉下个UFO》农民发明家黄大宝各种奇怪发明源于少年时的遗憾和对家乡发展的祈盼;《最后一课》中学生配合的“演”和范伟停留在过去记忆的“真”让很多观众流泪;《回乡之路》对抗沙英雄的致敬也触动了不少观众;在压轴单元《神笔马亮》中,马亮扮成玩偶与妻子拍孕妇照,都在喜剧中有着对“人”的关怀与温情。
2
—落 地—
主题的“通俗化”落地。
去年,在国庆档上映的《祖国》最终累计综合票房31.7亿票房夺冠。电影对于70年历史长河中小人物和大时代碰撞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而今年,《家乡》的不同之处在于五个单元的故事在时间限定上相对统一,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的“空间感”成为了新的轴心,而在人物上依然聚焦的是小人物。无论是保安、农民、还是乡村老师,都拉近了电影与观众的情感距离。而且更亲民的“家乡情”,对于观众来说也更容易形成共鸣。
所以,《家乡》既有《祖国》在人物聚焦上的延续也找到了自己触动观众的轴心。尤其是今年,观众对于“家乡”有了更迫切的情感需求和更新的理解。《家乡》在整个主题的处理上,实际上也做了非常明显的通俗化处理。
五个单元的故事本质上都是围绕着一段“情感故事”展开,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更容易让观众所接受。例如《北京好人》中家乡和城市小人物之间的亲情;《天上掉下个UFO》中尽管因地相隔的少年心事并不是故事本身的重点,但却成为了黄大宝苦心发明的一个起点;《最后一课》中教书育人的师生情;《回乡之路》乔树林和闫非燕之间的“同乡情”;《神笔马亮》中也呈现了马亮不能陪伴在怀孕妻子身边,但通过一组拍照呈现出了和秋霞的爱情。在每一个有笑有泪的故事中,电影也巧妙地表达了主题。
其实五个单元的故事在热闹的喜剧故事背后,实际上都是关于家乡最贴近民生的社会话题。《北京好人》的背后实际上是医保普及为民造福;《天上掉下个UFO》黄大宝潜心钻研发明的背后实际上是交通基建滞后情况下农民对于家乡发展改变的渴望;《最后一课》中学生配合老师表演“最后一课”的背后是对乡村教师的致敬以及呈现乡村的发展变化;《回乡之路》中乔树林角色背后是对治沙抗沙英雄的致敬;而《神笔马亮》中马亮在家庭和投身家乡建设之间的选择实际上也是普通人会面临的抉择。
在现实的社会环境当中,家乡发展实际上让普通人都有极深的感触,而电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实际上非常容易触动观众的情绪。也正因如此,让电影在笑的同时有很强的感动因素。与此同时,在更亲民的故事下,也表达了导演对于“家乡”所希望传递的正能量。
3
—“全景式主旋律”2.0—
产业意义更高。
去年《祖国》一反常态,“中国电影梦之队”发挥了更重要的“基建”作用,顶级导演对于整个电影创作的把握让电影得到了普通大众的认可。而在《家乡》中,电影邀请到了张艺谋作为电影监制,这也是首次担任电影监制,对于电影本身的品质保驾护航。而去年在《祖国》中执导《相遇》并担任总策划的张一白,今年同样作为《家乡》的总策划,对于此类“全景式主旋律”的打造方式十分熟悉。
此外,去年执导《祖国》中《北京你好》单元的宁浩今年担任了《家乡》的总导演,而在《家乡》里开篇第一个单元《北京好人》则和《北京你好》进行了呼应,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作为中生代导演的宁浩,在此类电影中担任更重的角色,实际上也展现了导演相对更“年轻”力量的崛起。
作为《祖国》的姊妹篇,《家乡》在整体的创作模式上延续了前者的成功经验。而不同之处在于,《家乡》在“梦之队”的诠释上有了不同的理解。除了导演阵容和主演阵容一如既往豪华外,实际上《家乡》更希望“梦之队”之间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家乡》的五个单元当中,除了最后一个单元《神笔马亮》是一脉相承的麻花喜剧之外,此外四个单元都是多种喜剧风格的碰撞。《北京好人》是宁浩黑色幽默和葛优独特喜剧风格的一次碰撞,尤其是在一个极具“京味儿”的故事中,既搞笑又温情,同时还保有宁浩一贯的人文关怀;《天上掉下个UFO》则是陈思诚“唐探式”喜剧和黄渤喜剧风格的一次融合,在一个看似“土味科幻”的故事背景下所表达的依然是小人物对家乡发展的追求和向往;同样《最后一课》则是徐峥喜剧和范伟喜剧的兼容、《回乡之路》则是邓超、俞白眉喜剧和闫妮喜剧的共存。
这种“两两碰撞”除了增强电影本身的看点外,实际上也给整个国产喜剧留出了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年《祖国》对于“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呈现方式,给主旋律电影带来了诸多启发性的思考,尤其是在主旋律电影在主题表达和人物塑造上的平衡提供了一个方向。而《家乡》能否让国产喜剧在多重喜剧风格组合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拓宽题材可能是更大的一个看点所在。
无论是扶贫、教育还是抗沙,传统意义上的喜剧都很难呈现这些相对严肃的故事背景。《家乡》在五个故事上所作出的努力尝试和最终得到的反馈,都有可能帮助国产喜剧未来在题材上有所拓宽。
不同于《祖国》对于历史长河“史诗感”的拿捏,《家乡》在对祖国“广度”的呈现上是值得肯定的,这种呈现方式也让其和《祖国》有很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对于“全景式主旋律”影片来说,更关键之处在于从产业的意义上所带来的启发和突破。
有了去年《祖国》在国庆档的突出表现,作为姊妹篇的《家乡》在“国民度”上实际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今年,10月1日恰好是中秋节和国庆节的“重叠”,《我和我的家乡》首日预售票房也突破了5500万,实际上也呈现出在节日氛围烘托下观众对这部影片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