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简介
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凉山州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低,彝(藏)族群众习惯使用彝(藏)语交流,全州学前儿童中,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的现象极为普遍,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大部分学前儿童不会普通话。学前教育落后是凉山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
昭觉县尼地乡幼教点。
为着力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孩子“语言关”问题,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15年10月,凉山州创新实施以“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懂得感恩情”为培养目标的“一村一幼”计划,截止2019年底,全州共开办村级幼教点3069个,设立教学班4036个,招收幼儿12.85万人,选聘辅导员7975人。为切实发挥国家通用语言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教育脱贫攻坚力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为目标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重要举措,是对“一村一幼”计划的进一步规范、提高和拓展,同时也承担着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探索路径的试点任务,对凉山的脱贫攻坚、转型跨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按照“先行试点、总结优化、全面推广”的实施步骤,试点工作率先在全州17县市2724个村级幼教点实施,惠及11.28万学前儿童。2019年7月起,“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在全州幼儿园(幼教点)全面实施,覆盖全州17县市3895个幼儿园(幼教点),惠及26.96万学前儿童。10月,行动项目组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2019年6月,行动现场推进会在凉山州圆满召开,国扶办、教育部对行动取得的积极进展给予了高度肯定。行动开展以来,凉山州围绕“1246”工作思路,坚持目标和问题两个导向,完善沟通、督查、评估、考核四项机制,狠抓设施配备、师资培训、宣传动员、工作管理、督查考核、效果比对等六项重点,全力确保行动有力有效推进。全州特别是贫困县的学前儿童学说普通话效果明显,全州试点学前儿童首次普测合格率73.5%,当年将进入小学的学前儿童二次测评合格率99.2%;学普儿童进入小学后发展良好,12月,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委托第三方对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普儿童抽测合格率为99.03%,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从母语向国家通用语言过渡问题,促进了幼小有机衔接;两家技术单位给予强大支持和学普信息平台的应用更加规范了幼儿园(点)管理和教育教学;多形式的培训有力促进了幼儿教师(辅导员)能力提升;学前学普行动还通过“小手拉大手”,推动了移风易俗;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支持的学前学普行动受到各方欢迎。(作者:宋明 张晓倩 吕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