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虎爸”逼5岁孩子学高数,高知也当不好父母?
文|和光
近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号推送的一篇题为《博士“虎爸”逼小学儿女学高数,妈妈申请人身保护令》的文章引发舆论热议。
文章称,博士“虎爸”毛先生经常向他两个只有5岁和7岁的子女教授中学、大学的知识,让他们学习文言文和高等数学,并要求两子女学习至深夜。他在教育子女学习的过程中,还经常使用侮辱性字眼进行谩骂,有时甚至出现殴打行为。妻子郑某据此向法院申请禁止他接触子女。建邺法院认为精神侵害也是家庭暴力,作出裁定禁止毛某对妻子、儿女及其相关近亲属实施家庭暴力。
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学前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而高数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高度抽象性,这对成年人来说都颇有难度,让学龄前孩子学习,不啻于精神折磨。这位博士爸爸让5岁的孩子学高数到深夜,明显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简直让人匪夷所思,也难怪有人说“但凡看点育儿方面的书也干不出来这事”。当然,因此还对孩子侮辱谩骂殴打,更是斯文扫地,严重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幸运的是,两位孩子还有一位明理的妈妈。对毛先生这种奇葩“鸡娃”的行为,孩子妈妈不仅没有惯着,在寻求公安民警、妇联工作人员、学校老师等多方力量帮助无果后,更是一纸诉状把他告上法庭,最终为孩子迎来了人身保护令这枚“护身符”。这让人想起春晚小品《卖拐》里范伟的那句经典台词,“同样是两口子,做人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管教孩子不只是“家务事”,长期辱骂、贬低孩子等精神侵害的行为,也属于家庭暴力,这次判决强调的“反对精神侵害型家庭暴力”,对于公众来说,也是一堂生动的普法课。
爸爸为了学习打骂孩子,妈妈因此而将其告上法庭,可以说,这起充满戏剧冲突性的案例在现实中并不多见。不过,这起事件最触动舆论的还是一些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抢跑学习”“超前教育”现象。
2018年,一篇《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的帖子曾引爆网络。这篇网帖称,在某地一场8000人只能录取60人的幼升小选拔中,出现了不少牛娃简历,甚至有娃“懂得核反应堆”“学微积分”,引发了这些神童“超过爱因斯坦”的戏谑。
这些“牛娃”简历的真实性可能没法验证,但是“牛娃”背后是一群深陷“鸡娃”焦虑的父母,却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学龄前儿童,网上还流传着一份“普娃”“牛娃”“超级牛娃”的“能力表格”,即普娃“识字量700,背诵100字的故事,会20以内加减法,英语能简单的阅读”,“超级牛娃”需要“识字量1500,背诵300字故事,拼音熟练,会乘除法,用英语熟练交流”。这样的“超纲”教育背后无疑是一群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抢跑”的家长。
如今“双减”政策的落地,大大缓解了整个社会的鸡娃焦虑,对于校外辅导班的规范,也让一些想“抢跑”的家长收敛了很多。不过,从现实来看,如毛先生一样还抱着过度“鸡娃”错误观念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事实上,从政策到教育理念,整个社会已经清楚地指出了过度“鸡娃”的危害性。要打消 “超前教育”“抢跑学习”的冲动,从根本上来说,还需要家长们真正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长远来看,家长打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旗号过度鸡娃的做法,看似劳心劳力,实际上都是一种偷懒的做法。人人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学龄前孩子的培养,家长更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要做到这些,并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更需要家长对孩子有科学的认识、专注的陪伴和极大的耐心。而相比这些,哪有让孩子学认字、背唐诗、做数学题更简单有效、立竿见影?
但是,说到底,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很有可能只是事倍功半。博士“虎爸”惊动法院的案例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要学会尊重孩子;育儿先育己,别让错误的教育方式,误人误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