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类创业公司在市场和销售中打胜仗的战术套路?
作者:王智远
天使茶馆有删减
To B的业务类型很多,比如软件系统、咨询服务、业务外包等等。本文主要以软件类创业公司(比如SaaS,ERP,BI,CRM,EHR,IM等)为例做分析,从事这类业务的初创公司,其创始人关注的三个最重要问题是:
如何搭建销售团队开发客户?
现金什么时候耗尽?
能够实现下一轮融资所需的业务里程碑?
创始人经常犯的错误是yi个阶段没走完,就想跳到下个阶段,比如:
需求:没有跟足够多的需求方(客户)沟通,基于创始人的自我假设构建产品;
销售:创始人尚未证明自己具备销售产品的能力,而是招聘一堆销售人员;
产品:基于关系签约了客户,但交付的产品解决不了客户的问题;
业务:套用竞争产品使用过的增长方法论,掉进坑里。
这些错误,最终造成公司现金消耗完毕,缩短公司的寿命。那到底该如何做呢?
01.
了解产品发展的三阶段
根据众多To B公司的成长路径,大概有三个阶段:1)验证价值;2)复用盈利;3)规模增长。
1)价值验证
这个阶段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我们正在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产品是否有效?
客户真的会买吗?
通常,公司首先会构建最简可行产品(MVP),这就是所谓的“产品-市场-销售”思路。但是,现实中更好的方法是:销售-市场-产品。
对于技术或产品出身的创始人来说,这个方法执行起来会面临两大问题:要么对陌生客户的挖掘、拜访感到不适,要么思考先招聘市场VP还是销售VP?原因在于,市场可能前期不会带来客户线索,而直接销售则更容易为公司带来客户。相信90%以上的创始人都会选择一个优秀的销售VP,但这可能是不对的。
对于销售负责人来说,在“种子客户成功、最简可行产品跑通”之后,进入公司是最佳选择,其职责是搭建并组建一只优秀的销售队伍。对于早期创业公司而言,尽可能是搭建一整套产品定价、使用、获客的流程才是最为重要的。
美国SaaS行业教父Jason Lemkin曾指出:公司的市场VP应早于销售VP,若一开始没有健全的市场团队,当你再搭建时可能成熟的销售等不了,结果就会倒逼市场团队拿钱去换销售线索。
另外,产品要解决客户哪方面问题,尽可能一句话能说明白,团队要思考公司的解决方案“真的有效”吗?是否会有人为此买单?非创始人能否将产品销售出去?
2)复用盈利
这个阶段包含四个环节:
产品最小化可销售;
销售人员自己可卖出去;
确保客户成功;
寻找可重复性。
早期的主要工作,是将产品打磨至可销售的程度,并有自己验证可销售的能力。在寻找到可重复的销售模式之前,公司的绝大多数客户来源是“创始团队的关系资源”,即使有成型的销售团队,也没有明显的销售流程和销售途径。
创始人要持续关注天使/种子客户是否经常使用自己的产品,他们对哪些方面不满意,他们提出的要求能否对照行业通用场景进行迭代等。但并不是有需求的客户就是天使客户,有些客户自身盈利都很困难,那就需要慎重。
在走完“客户购买-客户使用-客户交付”之后,创始人就要思考以下问题:
产品的目标市场是哪个细分领域?
客户内部使用该产品的决策人是什么职位?
客户的目标痛点是什么?
该产品的营销信息是什么?
促进销售的动力是什么?
如何定价?
新产品需要什么特性?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的运营、销售、市场人员要打磨用户使用手册、营销手册、销售手册,并且随着客户增多而不断完善。在寻找到大规模可复用的销售模式之前,公司需要经历市场营销体系的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漏斗设计。
3)规模增长
这个阶段包含三个环节:
有钱可赚;
扩大规模;
自动销售。
此阶段的公司,一般处于B轮或C轮进行时。“有钱可赚”是基于可重复销售模式实现的,一般涉及到销售团队的建设与扩展。
SaaS,SCRM产品业务的预定额由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字原理驱动,在没有销售人员的情况下:
SaaS业务预定额 = 销售线索 * 转化率 * 平均交易价格
因此SaaS类产品业务预定额与线索数量之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线性关系,但把销售人员加进去之后事情就有一些变化。初创阶段的公司,配置2-3名销售代表为最佳。产品和市场体系在公司获得了100+天使客户之后也基本成型,这时可考虑销售VP的引入,并搭建规范化团队。
扩张阶段常犯的错误是:没有招聘足够多的销售人员,创始人不愿意烧钱。那公司在B/C轮时为何要尽快扩张呢?
首先,大多数科技市场都是赢家通吃,只要有一家公司出现,很快就会出现竞品,所以要疯狂的成长才能成为赢家。
其次,公司已经验证过商业模式,所以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扩张所需的资金,公司一旦成为行业前几名,反而会出现飞越式增长。
再者,销售线索来源是扩大规模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SaaS公司的营收组成。此阶段会再次面临客户的问题,但与天使阶段不同是,随着销售的不断拓展,你会清楚谁是核心大客户、谁是差客户,要把产品卖给谁。甚至还需要调整销售的激励标准,使得能够反映客户的留存还是流失。
公司在B/C轮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在客户续约流失率居高不下时,仍加大油门继续扩张。因此,要尽量使其盈利,具有良好盈利能力的客户特征一般具备LTV(生命周期总价值)/CAC(客户获取成本)比值:>3,收回CAC的时间在12-18个月之间,毛利率>70%。
另外,在研究大客户的同时,公司要试图尝试价值链的延伸,如除基础产品/服务之外,有无其他可增加营收的组成部分。
自动销售显然理想状态,像美国的salesforce,workday,serviceNow等在一个行业跑出头部位置,此时品牌效应和续购不需要太多教育,用户使用官网购买即可。
02.
客户购买流程与销售漏斗
产品进入市场,有六种模式可选择:
免费增值服务模式以及病毒扩展;
无接触自助服务;
轻接触电话销售;
高接触电话销售;
现场销售;
现场加软件工程师销售。
前三者属于公司常用模型,后三者主要针对高级版本或私有化部署的大客户。
1)前者:用户决策流程是什么样的呢?
在理想的状态中,我们希望做出一款通过网站展示就可以与客户成交的产品,但实际中是行不通的,原因客户有自己的问题、关注点和购买流程。所有这些,都需要技术公司给予响应和解决,并达成共识。
销售漏斗的设计,最好的办法是以客户为中心,买家流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a)知道;b)考虑;c)购买。
但是,并非所有进入第一个步的客户都会进入第二步,进入第二步的客户也不是都会进入第三步。销售人员容易想当然认为“潜在客户”都处于意向购买阶段,疯狂向客户推荐产品,即便达成交易,后续会出现流失率严重的情况。对于官网的访问者而言,75%以上属于“知道”阶段,15%处于“考虑一下”阶段,只有10%的意向购买用户。
客户所处阶段不同,与其对话的内容与方式也不同:
知道阶段:要关注“用户关注的问题”以及讨论别人如何解决的,并且指出利益点;不要提出产品,要留下联系方式;要产出更多此类型的内容,发布到自媒体平台和官网中,埋下销售线索源;
考虑阶段:帮助客户群制定解决方案,以及产品的试用演示,另外不妨将一些合作客户的故事展现出来,可多输出些案例拆解,定期组织线上公开课对某个话题研讨;
购买阶段:要关注案例的深度研究,如何帮助客户取得成功的,并且取得什么样的数据等;尽可能要把案例做成三维,小客户做图文,中级客户做图文加PPT展示,大客户拍摄视频专访。
再进一步,了解购买决策人的画像是什么样的?具体分为四个方面:a)人;b)岗位;c)指标;d)痛点。
比如,对于SCRM类型产品的购买决策人,很多人认为是运营负责人,其实并不是。用这类产品的公司一般来说涉及到战略转型,首要任务是高层认知意识,他们觉得私域是需要布局的,进而才会有采购的需求。从产品选择看,尽管最后决策人是老板,但前期市场或者运营人员起到关键作用。
总而言之,购买决策人关注的也许不是大而全,而是聚焦于某个方面。
2)后者:设计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漏斗
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增长模型,来完成用户的注册和转化流程,基本有四个步骤:a)游客;b)注册线索;c)意向客户;d)转化。
针对注册线索,主要来源有两种:付费推广(SEM,社群,第三方竞价)和内容营销(用户看到问题,解决方案)最终完成注册。在这个环节,市场开发人员开展的基于客户的营销,是线索产生的关键,包括五种方式:
a)基于用户画像的匹配活动(垂直行业演讲、路演);b)线上公开课用户留下的信息;c)PPT、白皮书等裂变来的信息;d)基于客户经常访问的网站投放广告;e)行业展会。
因此对于销售人员而言,当把这套流程搞清楚后,初创To B公司就能更清晰了解市场策略和销售的发力点。
03.
市场活动打开销售渠道
一家初创公司,市场部最基础配置是4个岗位,分别为:
品牌设计;
活动执行;
媒体关系;
新媒体内容运营。
市场总监可承担除设计外任意两个岗位的职能,其他方面应急内容,可以招兼职实习生来解决。
市场部要做的事情:1)市场活动;2)品牌与内容传播。前者主要是“投放”方面,后者属于“公关”维度,一般都是创始人带小组决定公司故事往哪个方面输出。
1)市场活动
把市场放在销售前面,是因为在市场把增长体系和获客体系搭建成功之后,才有销售源源不断的线索,如果创业公司刚开始就铺销售,第一步的根基就不稳,后期再补充市场团队也为时已晚。
通过市场活动,可传递公司信息,在目标客群中树立影响力,从而帮助销售快速拓展业务。销售团队只需要2-3名“开创性销售”代表即可。他们前期没有标准文档,必须自己创建销售手册,并将其演化为成熟版本。
市场活动分为线下线上活动和自办受邀活动。线下活动譬如行业大会、垂直领域论坛、私享会等,创始人或高管要尽可能出去曝光,并留下联系方式为寻找天使客户做准备。线上活动恰恰相反,需要有一定的基数后以社群的方式做直播,选择社交分享进行扩张。外部活动形式有很多可基本分为两种:赞助参会和受邀参会,每次参会需要把花钱的目的思考清楚,如:a)开拓行业;b)品牌宣传;c)有我的客户去;d)单纯做品牌等,考虑好目的之后,再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
市场活动一方面要做到成本低、内容可控性强,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司的数据资料库,比如:参会信息、用户画像、客户来源渠道、竞品公司在做什么?客户现场对产品的反馈等。
2)品牌与内容传播
这包含新媒体渠道的搭建、官网的建设与持续的内容产出,前期很难用ROI去衡量。做内容有两大诉求:1)获客;2)品牌曝光。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主要工作包括:
a)建立自媒体矩阵;b)建立公司视觉体系;c)建立第三方机构评价关系;d)持续产出内容;e)建立用户画像;f)舆情监控SEO;g)社群运营;h)EDM分发。
总结来看,这些工作只有两件事:相比之下,市场活动主要将这里产出的内容通过线上或者线下传播出去。
为什么要把内容放在第一位呢?
是因为没有内容,后面的工作很难开展,比如投放、白皮书、异业合作等。很多公司市场部还是把精力放在传播上,而没有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漏斗”,也没有投入内容,并且创始人也没有认知到内容的重要性。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案例、技术文章、品牌文章。只要有签约客户,就需做图文案例和使用功能以及效果的拆解;对于技术文章,要多参与行业、产品、解决方案白皮书,这类内容通常与相关部门或者头部公司联合出品。
总结
To B创业公司依照产品发展三阶段,客户购买流程与销售漏斗和市场活动打开渠道的原则,基本可做到方向大致正确,结果不会偏差。除此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扎进客户中去,把产品打磨好,帮助客户成功。
任何产品进入市场都有其规律可循,不要试图跳过或忽略某个阶段。
【全文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