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班火爆背后 家长“想抗拒不容易”
教育部实施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被媒体喻为“史上最严”的减负新规,其中“不留作业”、“不举行考试”、“取消百分制”……等直指中国传统基础教育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等现象。
面对减负,家长们坐不住了,从而导致大批的孩子流向了各种补习培优班。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考试的成绩也更依赖于培优班的强化。很多小学生的家长反映,尽管有些习题是课本内不存在的,但最后都会出现在考题中,作为最后的大题或者附加题。“考试的时候一两分都至关重要,更何况是最后的附加分”,一位孩子即将小升初的妈妈表示。
孩子们会为了这些分拼命刷题,更多的家长正为了报不上“驰名”的培优班而焦急。每天小区里大妈的聊天,也都离不开孩子有没有报上的问题……
有些成功“占坑”的家长说,“报名前参加测试的名额都要靠秒杀的手气”,能报上这些“驰名”的培优机构,家长们的心情简直跟中了奖一般。甚至还有一些常年报班的孩子家长,随着前一阵某“驰名”机构里老师大批跳槽而也紧跟“抱团出走”,名师效应可见一斑。
在当下,孩子和家长作为教育“受众们”是怎样看待各种培优班的,是否大家都摆脱不了校内减负,校外加课的魔咒?所谓的“名师效应”为何大多出现在培优机构,究竟是体制的限制还是真的是“重赏之下才有勇夫”?下面就听一听来自各方的声音。
大场中学校长陈亦明
孩子的成才需要理性选择和慎重决定,不可盲目跟风
2013年《中国青年报》上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一项调查结果,75.9%的受访者支持为小学生减负,但52.3%的受访者直言不看好减负十条的实施效果,有99.1%的受访者担心小学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和家长的配合。很多家长对待减负是一种复杂、微妙甚至矛盾的心态。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实行减负的环境下,很多家长依然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培优班,并主动要求老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习题。不能否认,熟能生巧,多学有益,参加培优班是有效的,但也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从课外补习中获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上培优班并不是必须的。
从历年的经验上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那些优秀的学生,并不都是培优班训练出来的。他们在课余有着丰富的兴趣爱好,综合实力非常强。
当下,各种培优机构火爆,名师效应充斥耳边,家长们更是趋之若鹜。所谓的“名师效应”务必要理性看待,家长的选择就是对孩子的负责。“名师”未必就是“名师”,这是培优机构竞争激烈下的一种营销思路。而“名师出高徒”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而非有了名师,人人都可成高徒。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成才需要理性选择和慎重决定,不可盲目跟风。家长增负不仅体现在教育消费的经济负担,更体现在理性选择的精神负担。目前,公共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教育机构市场过热,我们的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学校的教育制度是教育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重学更要育人。我们办学既要落实各项教育政策,也要求新突破,这就如减负,是一揽子工程,虽然复杂,但只要不断实践创新,就会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子。
大场中学教导处晏皓杰
学生和家长都应量力而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史上最严减负新规,从量化上对很多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目的是解决目前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而课业负担的加重其实原因多种多样,并不完全来自学校。《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颁布,确实可以解决学生在学校内的课业负担。与此同时,部分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更加优秀,自发地为孩子课余时间在校外进行辅导,在我看来,初衷没有错,要注意的是量以及心态。
校外增负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中高考制度的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及教育群体复杂,各地各校实际情况不一,减负规定的细则不完备;家长的担忧和不支持等。
在现行的义务教育以及高考制度下,有限的公共基础教育资源决定了无法让每个孩子都受到开发最大潜力的教育。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的补充,培优机构的差异化教育确实能给那些有需要的孩子带来能力上更大的提升。而那些长期接触优质生源的老师,为了能够给这些优秀学生打开更高一层世界的窗户,必须让自己的课优秀再优秀,可以说,是名师自己的努力把自己变成了名师。所以,学生和家长都应理性看待,量力而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大场中学学生家长景新海
培优班有其吸引人之处,所以目前还真离不开它
现在学校响应国家的号召对学业进行减负,不留作业,取消百分制,课堂上教授基础的知识减少孩子课外所需花费的时间,这个出发点是好的,我举双手赞成,但现实中孩子在最后考试时经常会出现一些超出课堂讲授范围的题目,而这些题目培训机构会囊括在自己的培优范围内,上过培优的班的孩子可以轻松地沿用套路解题,而我的孩子却有可能需要在考试时花费几倍的时间思考并解答,这种情况下,不上培优班的孩子考试已经失去了先机。
说到底,我觉得培优班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产物,如果考试制度能与教育制度有效结合,我们就可以看到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完全可以承担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家长不用再去担心孩子学区的安排,不用花费额外金钱去争抢培优教育,孩子也能从不同的培训机构解放出来,钻研他们真正喜爱的课题,这样才是完善的教育体制。
愚园路第五幼儿园中班孩子的家长高臻钦
为了让幼升小更容易些,我坚持把女儿送进培优班
我也听说了很多关于各种培优班的消息,也主动打听了不少,应该算是比较迷信培优班之类的渠道。目前让孩子在学各种才艺方面的培训,但都只是为了拓展她的兴趣,并没有特别的目标。但等明年她念幼儿园大班开始,我们还是要去报名申请的,一是为了让幼升小更容易些,二也是为了小学继续加课而提前“占坑”。
之所以坚持要上一下这类培优班,是觉得我们在公共教育资源方面获得的关于数学逻辑方面的教育太薄弱了,而且是从我们小时候开始就一直比较薄弱,现在在这个基础上能加强一点并没有坏处。
至于能不能得到附加分那就是另说,我希望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和灵活运用能力。现在有很多名培训学校跳出来的老师自己开设机构,质量也很有保障的。我们家是女孩子,并不期望她在理科方面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但同时也看她天赋吧。
新普陀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刘赟
多方入手把孩子从分数中解放出来
前段时间,看到一幅海报图片,上写:国产史诗级大片《高考》,每年6月,全国同步上映。虽然这只是一幅网络图片,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来高考牵动了社会各方人士;虽然经过多次教育改革,高考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要进好的高校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因此,只要是家有孩童的,都对教育非常的重视。
我身边有很多的准妈妈、新妈妈,她们觉得孩子就应该开心地玩耍,而不是沉浸在每天的家庭作业和无尽的补课中。可是,当她们成为了学生妈妈,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然后就进入到无尽的陪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伴随着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春风,我成为了一名小学生家长。我慢慢地发现,“新十条”对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老师们需要在课堂短短的时间内,切实做到授人以渔,让孩子们真正从“学会”成为“会学”,这样才能达到高效的要求。
同时,我也越来越困扰,因为孩子们基本每天三点半就放学,而作为两个外地人的双职工家长,最早也要六点才能到家。那么谁来接孩子?孩子到家后不做任何课后巩固,真的仅凭课堂35分钟就能领会全部内容?这种困扰,不得不让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晚托班,无论晚托班教学质量如何,它至少能帮我把孩子先接过来。其次,我需要让孩子复述学到的内容,写写新认识的拼音、数字、生字等,因为我知道,我的孩子不是天才,她需要进行最基本的课后练习。随着年级的升迁,我无法给她进行课后辅导,再看着身边的孩子都逐渐去上了兴趣班,我也只能慢慢沦落成为一名陪读家长。
为此,一定要从社会、学校和家长等多方入手,千方百计把孩子从分数中解放出来。要让他们明白,人生道路千万条,各行各业都能成才。只要矢志追求、努力拼搏,照样可以实现人生抱负和目标。”我想,我们应正确理解减负,减负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工程,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实际行动之一,但提高素质教育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教育。减负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流于形式,应循序渐进。让孩子们学知识,学做人,能吃苦,拥有矢志追求、努力拼搏的精神才是王道。
安亭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吴晓江
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不同的自由成长空间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家长的夙愿,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望,许多家长把孩子送进了各种培优班。眼下培优班的火爆程度就如同这个夏天的气温节节攀升,那么培优班真的有效和必须吗?
在应试教育体制正在改革的进程中,即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者说关心教育的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讨论教育问题?或者说怎么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有没有一个解决之道?我认为,把握处理好两个关系,尽可能地减少体制弊端,培养出我们想要的下一代;我们没有办法短期内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我们可以先从个体做起,学校、老师包括家长,能做多少做多少,慢慢淡化应试的东西,多一些学生成长的东西。
在当今全社会都关注教育和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身边的故事:热衷培优班的家长朋友,一个暑假报了语数英三门培训班课程,花费了近3万元。不难看出,如今的以80后为主体的家长对教育孩子,培养孩子非常的重视,特别舍得给孩子花钱,甚至有家长认为,哪个培优班收费贵,就往哪里送,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我认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家长的陪伴,有一个好的身体,一个良好的人格品行,在孩子的一生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也正在发出这样的呼声:降低学习的难度,减少过多的知识学习,让孩子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更多走进大自然学习的时间。
虽然目前各种培优班很火爆,也有不少家长并没有把孩子送到培优班里。我不觉得,不上培优班就一定是好的,上了培优班就不好了,判断好与不好的标准是孩子自已的意愿和个性发展需要。如果孩子喜欢愿意学习某一种东西,兴趣点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在培优班里是快乐的,上培优班当然对孩子有利。但如果不是孩子的个人意愿或不感兴趣的东西,而完全是为了考试成绩的需要把孩子逼进一个又一个的培优班,孩子不愿意上的培优班,即使上了效果也不大。
就我而言,我不跟风,不主张上这班那班,就是在学校接受课堂教育,回到家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虽然孩子的成绩不是全校最拔尖的,我觉得他该学的都掌握了,符合我们的教育预期。尤其在今年暑期中考成绩出来后,我朋友的小孩考了599.5分,这个孩子也是毕业于我们孩子的小学,平时我们一起玩、一起聚餐,他们也没上过培优班,这对我的触动挺大。孩子没有上培优班,当然就轻松多了,运动、骑车、唱歌、聚会、看电影、跑图书馆,泡各种博物馆,还有旅行等,各种娱乐活动和社会活动并没有影响孩子的学习,而是发展了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与一般的孩子相比,我们的特点是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心态阳光。
上述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和做法,有的比我可能做得更好。虽然我们不能与学校教育体制对抗,但我们仍然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不同的自由成长空间。我们把心态放平,期望值降低,不要总盯住孩子的考试成绩,总担心孩子考不上一个好大学,关注孩子的成长,尤其是个性、品格、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为分数不决定孩子的未来,个性、人格、价值观才决定孩子的未来。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