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学习手记丨把握时代脉络,传递文化薪火

  

  □王砚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用心守护与传承。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型高校教师,我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思考地方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手段与机制,力图保存好、传承好地方文化遗产,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参与文化调研项目。要以全面的热情投身到民间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中,如积极申报主持山东方言文化项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科研项目,记录各类语言和文化遗产的发展演变脉络,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在科研工作中,要力求以新时代目标为导向,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发扬文化宣传的职能,为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贡献力量。

  把握时代脉络,依托多样化宣传平台。要善于使用创新的方式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宣传工作与新媒体平台结合起来。要广泛开辟微信、微博、视频软件等多种平台,使自媒体成为开展地域文化宣传的新型阵地。在宣传内涵和风格上,一是注重自媒体的交互性、快餐化阅读特点,转换宣传思路,完善宣传内涵。抓住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域方言的个性特点,采用互动视频等方式,打通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脉络,以达到共情的效果;二是在组织宣传文案时,善用新媒体语言风格,采用网络流行语、热词,激发受众群体的阅读欲望,提升文案话语的亲和力。此外,还可搭配专业主播朗读播音,并设置互动话题,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使其乐于接受、转发,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利用教师身份,传播中国声音。作为高校教师,应牢记育人使命,将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在课堂上,通过《节气中国》《中国通史》等纪录片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习俗及其历史渊源,布置学生制作文化遗产系列主题短视频,用所学外语讲述中国故事;指导学生编写并参演地方传说历史剧,使学生亲身走入古人的生活,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受中华文化的底蕴。在课外实践中,指导学生参与文化研究项目,同时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设计与地方文化相关的文旅产品,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此传递文化薪火。

  时代的飞速发展对文化的传承与宣传工作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契机。我们应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注重挖掘、继承并留存珍贵的地域文化资源,延续中华优秀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生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系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教师)

  

  记者:梁开文 禹亚宁 整理

  策划:兰传斌

  大众日报客户端策划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