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孩子同读幼儿园
来源: 香港凤凰周刊
作者:于也
郑开欣带着5岁的女儿在国贸玩耍,一个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凑到女儿面前说:“我叫Lucy,你叫什么?”女儿回答:“我叫Eva。”于是两个人开始玩耍。这时,旁边另一个男孩子也想要加入,但是得知对方没有英文名字后,Lucy拉着郑开欣的女儿跑开了。
在一旁目睹了全程的郑开欣略感尴尬,夹杂着一丝窃喜和满足。她给女儿报的英语补习班,每学期的学费约2.5万元,这是和Lucy交朋友的代价。
不久前,成都几个小区之间,为了谁的孩子更有资格就读学区内最优质的一所小学而引发了比收入、比职业、比出身的“中产阶级内部踩踏事件”,将中产阶级子女教育中的鄙视链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香港最新电视纪录片《没有起跑线》纪录的一对中产父母可谓登峰造极:为了让孩子入读“只收10名一月出生的学童”的好学校,夫妻二人精准计算受孕时间,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让孩子“赢在射精前”、“赢在子宫里”。
人们发现,原本被认为相比平民阶层,更有能力为后代占据优质教育资源的中产阶层,内部分化非常严重。在一个年收入5万至过百万都被视作中产阶级的国度,即便同为中产子女,童年也是不平等的。
在一个信奉“别人都在努力,你不进步,就是退步”的阶层内部,几乎所有中产家长都在尽自己最大能力,将孩子培养得更为出众,更为“高级”,最终目标是将后代送进比自己所处的更高一级的“阶层”。
然而你为孩子划定的人生蓝图,也许只是别人家孩子的起跑线。
走进中产阶级的家庭,便会发现,从孩子出生开始,家长们就精心挑选更好的房子、更好的玩具、更好的早教班、更好的服饰、甚至更好的动画片、更好的旅游地……早在学龄前,因为各种自愿或不自愿的攀比,中产阶级内部就已经形成了一条条育儿鄙视链。
悲哀的是,如果将成都中产阶级踩踏事件中,被踩和踩人的两边家长,放置于一个更大的维度下观察,他们很可能都处于鄙视链的末端。
英语成为了孩子之间区分阶级的一大标准
郑开欣给女儿报的英语补习班,位于北京东三环附近。这是一个由外教授课,小班教学、号称纯正美国发音、全浸入式教学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
尽管价格不菲,郑开欣的女儿已经在此学习了两个学期,如无意外,还会一直学下去。
在教室之外,一个中产家长们自发组成的“沙龙”也在开展——在等待孩子下课的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百无聊赖的家长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聊天。
有的交流哪个年龄段把孩子送出国更合适;有的交流周边各种兴趣班的开课时间、教学质量和价格;有的在聊哪个海外购物网站的儿童品牌全,款式新,经常有折扣……郑开欣没有加入任何一个话题,却一直竖着耳朵,暗中留意着各个群组的话题、搜集其中的有用信息。她发现,很多家长都和她一样。
让孩子从小就尽量多接触英语环境,是郑开欣自怀孕起就确认的教育方式。为此,在女儿不到两岁时,就报名了一家外教早教班。“孩子什么也不懂,只是希望她能多听听,培养培养语感。”郑开欣说,大部分早教班的家长都抱着这样的想法。
真正让郑开欣下决心送女儿进入这个正规培训机构学习英文,是由于一件小事的触动。
一次,她带女儿在国贸附近、朋友开的双语绘本馆看书,一个小女孩跑到另一个小女孩面前问:“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吗?”,谁知对方回答:“你会说英语吗?如果你说英语,我就和你做朋友。”
事后,朋友告诉郑开欣,这个小女孩的父母是绘本馆的长期会员,都是海外名校留学归来,在外企驻华公司担任管理职务。因此,早早就对孩子进行英语教育,甚至连家里请的保姆都是菲佣。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英文不仅仅是一项基本技能,而且已经成为孩子之间区分阶层的一大标准。”郑开欣说。回到家,她立刻过滤掉曾经考虑过的几家或便宜、或由中教授课的英语班,直接选择了“顶配”。
在“Lucy事件”后,郑开欣相信,用有没有英文名字区分谁能成为自己的朋友,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可能是无心的,但是儿童的每一个举动,必然是其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和与自己同属一个阶层的人交往,也许是人类的本能。
“降低学费就是降低生源质量,我的小孩怎么能和他们的小孩一起玩!”
家住朝青地区某中产小区的王富贵夫妇,5月初刚刚为3岁的女儿选定了一所每学期(半年)收费近6万元的美式幼儿园。在做决定之前,夫妻二人用一个月的时间,几乎跑遍了小区周边5公里内所有幼儿园。
“选到这家幼儿园真的不容易。”王富贵说,为了对幼儿园有全方位的评价,他和妻子各自从擅长领域入手。身为一名企业高管,王富贵关注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及安全性,而外语专业毕业的妻子,则更关注教师的资质、英文水平以及教育方式。
“我坚持面试全程和老师用英语交谈,因为这样我就能发现,哪些幼儿园的老师发音标准、语法正确,哪些是糊弄事儿的。”王富贵的妻子说,外籍教师的资质也是她的关注重点,外教必须通过国际相关幼儿教育机构考核,最好来自母语为英语的欧美发达国家,东南亚国家的英语外教只能是备选项。在她看来,有的幼儿园聘用一些毫无幼教经验的普通外籍人士,只是为了他们那一张“外国人的脸”。
让王富贵夫妇没想到的是,即便是如此“严选”出的幼儿园,也依然出现了问题。
刚交完第一学期学费,王富贵就发现,某幼儿教育APP上正在进行补贴式营销,每学期学费直降1.8万元,再加上其他优惠,仅需3万余元即可被录取。
“降低学费就是降低了生源质量,我的小孩怎么能和他们的小孩在一起玩!”感到被骗的王富贵在与园方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愤怒地说。
说出这句话之后,王富贵有些后悔。重视子女教育的他,从女儿很小起就有意识地教育她不要攀比,学会分享。然而他扪心自问,自从女儿出生,反倒是自己,总有意识无意识地将她与周围亲戚朋友的孩子比较。
“就算是一个最与世无争的人,有了孩子以后,也会不自觉的开始攀比。” 王富贵说,他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女儿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条件,希望女儿的眼界、格局都比其他孩子更宽广、更优秀。
在他心底,交得起6万学费的家庭,与交3万学费的家庭根本不在一个阶层,他把孩子送进这所幼儿园,本是希望其能够与家庭背景相似的孩子交往做朋友。
“园内幼儿的家庭背景确实是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挑选幼儿园时看重的一点。”在海淀区某国际幼儿园负责招生工作的黎丽透露,来园里考察的家长,通常会询问幼儿园主要生源的家庭背景,而该园大部分幼儿的父母或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或是私企老板、金融、IT企业高管,几乎没有普通工薪阶层。
家庭背景较好的孩子,眼界不论是日常接触的事物还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往往与普通孩子不太一样。
对此,郑开欣也深有同感。她回忆,女儿幼儿园中班新学期开学,老师请小朋友讲一讲假期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半个班的小朋友假期都至少出境旅游了一次。”郑开欣说,台港澳最为普遍,去过日、韩、东南亚国家的也不少,难以相信有些4、5岁的小朋友已经去欧美国家进行了“游学式”的旅游。
郑开欣觉得,虽然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尚没有攀比心态产生,但是当孩子晚上回到家向父母讲起其他小朋友的丰富经历时,必然有些家长的心里会不是滋味,难免奋起追赶,攀比之风就此掀起。
细心的她发现,放学的时候,小朋友们会自然地三五成群,边走边聊。“动画片、玩具是最常见的话题。”郑开欣说,“聊喜羊羊、熊大熊二、猪猪侠的,与聊米奇妙妙屋、海底小纵队、小猪佩奇的往往自然而然地分成两堆儿,各聊各的。”
“不会烘焙、陶艺,不好意思去开家长会”
“请各位家长代表介绍一下自己的特长和资源吧。”在大型国企做部门主管的俞奉献,给儿子选择的是朝阳区某示范级公立幼儿园,开学初,班上老师推荐她和另一位妈妈代表本班担任幼儿园家委会代表。在第一次家委会上,幼儿园主任便开门见山地提问。
“我的特长是烘焙,幼儿园组织美食类活动时我可以帮忙”;“我是舞蹈学校毕业的,可以帮着孩子们编舞”;陶艺、插花、钢琴、网球……放眼望去,教室内的十几位家长大多年轻、活波、而且“身怀绝技”,一度令俞奉献怀疑大家是不是在吹牛。
不过,随后园内举办的各种活动证明,家长们的才艺,都是实打实的。美食节,有家长带来亲手制作的蛋糕、甜品,他们的孩子“得意”地拉着妈妈四处邀吃。万圣节,在一堆雷同的淘宝公主裙中间,有妈妈亲手设计缝制的“小天使”、“小红帽”,让孩子“出尽风头”,圣诞节,有家长购买优质的活雪松树苗,装饰一新后送到班中为孩子们助兴……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已经不只是孩子的事情,如果家长拥有特长和资源,绝对是孩子的加分项。”俞奉献说,参加了几次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后,她发现,如果很多家长都热衷协助老师组织活动,善于找到各种时机,展示自己的特长,因此和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孩子也较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
每一位幼儿园老师在与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早已掌握了辨识“优质家长”的套路。入园之前,老师循例要与班上每位家长谈话,并填写信息表,以了解孩子的个性、生活习惯等。虽然只是简单几个问题,但是仍然很容易掌握一个家庭的情况。
通过家长填写的家庭地址、父母个人资料,已经可以比较准确的掌握家庭财富、社会地位等信息。通过“孩子是否可以独立睡觉”这一问题,往往可以了解住房情况。已经可以独立睡觉的孩子,通常家里居住面积较大,拥有自己的房间;反之,仍然由父母陪伴在一张床上入睡的孩子,家里的居住环境可能比较狭小拥挤。
而通过“放学谁来接孩子”这个问题,基本可以判断,祖父母接孩子的家庭,往往父母是比较忙碌的上班族,而妈妈来接,意味着丈夫收入较高,可以让妻子成为全职太太。
类似的问题还有“孩子正在学习哪个兴趣班”、“擅长什么运动”等,综合以上种种信息“选拔”出来的家委会代表,自然都是有才艺、有能力、有钱又有闲的家长,能为班级甚至幼儿园增光。
“没有点特长,我都不好意思去开家长会。”俞奉献说,她有时会担心自己让孩子“没面子”,而其他家长似乎也有这样的顾虑,有些甚至真的为此去“自我增值”。同班一位孩子妈妈刚刚报名了高尔夫球培训课,因为已经开始为幼升小做准备的她听说,自己希望让孩子就读的国际小学开设有高尔夫球课,如果自己提前学会了,不仅可以指导孩子,还可以在高尔夫球课上与老师和其他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
微信朋友圈,父母装逼的新战场
每次路过地铁站内一家高端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海报时,张发财都会感到尴尬。海报上,三个孩子趴在一堵高墙边,希望看到墙外风景。一个孩子站在平地上,纵使她抬起头,墙沿仍遥不可及;一个孩子站在几本叠摞的书上,踮起脚尖,只能奋力地看到一点点“外面的世界”;第三个孩子则站在一个由该培训机构logo搭建的、比第一个孩子个头还高的台子上,不仅轻松俯视外面的世界,甚至只要他愿意伸脚,就可以轻松跨出“围墙”。
“看了很不舒服,赤裸裸地炫耀歧视,然而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张发财说。在他看来,在这个年收入5万和年收入百万都被看作是中产阶级的国家,内部的差距必然是巨大的。因为家庭权力、财富、社会地位的不同,注定了很多孩子终其一生努力希望达到的“终点”,仅仅是另一些孩子的“起点”。
在他眼里,微信朋友圈就是一个残酷的“竞赛场”,今天A带着孩子去了迪士尼乐园,明天B带着孩子去品尝法式大餐,后天C带着孩子躺在马尔代夫的沙滩上……
“上次带孩子去日本,我也曾抓紧时间猛晒好几天。”张发财说,每到一个景点、餐厅,都拉着孩子各种角度拍照,别人都在吃饭,自己却在修图,发上朋友圈后,隔几分钟就刷新一次,只为看看又有谁点了赞。
有一次在某高档西餐厅,一道精致菜品端上桌,孩子突然大喊一声:“妈妈,快拍照!”然后很自然地举起刀叉,摆出一副很享受的样子。邻桌的人都笑了,张发财感到很尴尬。原来,孩子已经掌握了妈妈的套路。
其实,所有孩子之间的攀比,都源于家长之间面对巨大落差时,自己的不甘心,很多人追求的,不过就是在各方面“碾压”别人的优越感。正如有文章分析所说:中产父母们期待孩子“一代比一代好”,养孩子追求“质量”和“体面”,动辄旅游住五星级酒店,童装玩具必须进口,完全是掉入了“体面”养孩子和“高质量”养孩子的陷阱。
在中产阶级育儿焦虑症背后的残酷事实是,大部分孩子长大以后很难超越自己父母所在的阶层,因为在涉及权力和利益的交换中,中产阶级上升通道及其狭窄,”关系“、”背景“、”靠山“并非中产阶级所擅长。
只是,大多数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也或许是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如同每个买彩票的人都觉得头奖说不定会砸到自己,每一个中产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也许是个例外。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明知清华毕业也不一定买得起房,但大家还是愿意倾家荡产买下学区房的原因吧。”张发财说。
“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快乐更重要的事了”,这是一句很多家长都同意但却永远也做不到的“正确的话”。至少张发财已经不再可能,让孩子如当年的自己,在街边的土堆上玩泥巴、在公园的草地里捉蚂蚱。
中产阶级育儿五大鄙视链、看看你在第几层?
前方高能,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别说我没劝过你)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